摘 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结合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找出经济金融化背景下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并采取措施对此类风险进行合理控制,进而推动这些企业在今后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分析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风险与控制对策进行了研究。从所得到结果看,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风险、操作风险、信用证结算的风险、价格波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在此基础上针对潜在的风险提出了几点风险应对对策。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风险控制
一、前言
经济金融化主要指的是社会经济利润更多来源于股息、利息以及资本性收益等流动资金的供应或者转移活动,而并不是来源于社会经济主体的生产或者贸易环节。而结合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虚拟经济整体呈现出十分繁荣的景象,经济金融化的整体趋势十分明显,大宗商品贸易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另外,随着近年来国内房价不断增长、资本回报率高居不下,银行流动性收紧,而国外资金成本也始终处于历史低位,再加上人民币汇率不断攀升,使得国外资金开始朝国内投机获利方面流动。但是因为我国目前采取了十分严格的管制手段限制资本流动,因此使得大宗商品进口贸易逐渐发展成为了资本流向国内的最佳载体。以上情况也为国内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契机,但是背后所潜在的各类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从经济金融化角度出发对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风险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针对性阐述与分析。
二、大宗商品进口的特征
对于大宗商品进口而言,最具代表性的产品类别就是目前国内企业生产量较小或者是生产量较大但是无法满足国内使用要求的产品。例如,在能源类产品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煤炭,虽然目前我国国内的整体产量也比较大,然而从产地角度看却较为集中,这就导致对此类产品需求量较大但是与产地距离较远的地区在运输过程中面临着成本较高情况,这也导致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而相对来说,来源于澳大利亚等区域的煤炭,无论是从品质还是从成本角度上看,都比较理想,因此我国范围内很多沿海地区在进口煤炭过程中都会选择澳大利亚的煤炭,因此这些区域近年来进口的煤炭总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只要拥有进口资质的企业都可以从国外进口大宗商品,这也使得目前我国很多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呈现出种类不断丰富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的局面。另外,对于大宗商品而言,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整个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合同金额比较大。
三、经济金融化背景下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的风险
在大宗商品实际进口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有很多,可能会对整个进口产生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多,这也就导致了其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点也比较多,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此类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寻找出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的风险,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找出了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风险、操作风险、信用证结算的风险、价格波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
1.融资风险
对于企业而言,在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以充足的资金作为基础,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在最近几年为了不断扩大自身整体规模,也在筹集资金。目前资金筹集渠道还是银行贷款为主,同时在进行资金筹集过程当中,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资金筹集计划。在大宗商品进口交易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产品交易金额比较大,这也导致很多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都很难能够借助于自身经济能力实现大宗商品进口,次数企业就会对融资产生需求。在确定融资方案的过程中,要结合大宗商品进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经济体实际担保情况、资质情况、控制权等要素加以综合确定。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规避自身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一般会实施大宗商品流通环节请求权以及其他的一些担保措施,但是这种情况却导致了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面临融资风险。另外,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国在进口防疫检测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也采取了诸多措施,也导致进口通关速度有所减低,这也导致大宗商品在途时间逐渐变成,企业回收资金的时间点向后移,如果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账面流动资金不足,就会导致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融资风险。导致融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已有的资本结构与运作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在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就高,但是目前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当中,主要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这就导致了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从近年来实际情况看,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影响,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对于企业整体资质情况会进行比较严格审核,但是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属于高风险企业,这就是令银行在进行放贷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一定顾虑,而一旦银行放贷资金无法满足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实际需求,就会令企业面临的比较大融资风险。
2.品质风险
对于大宗商品而言,无论是从装货还是从卸货角度看都会涉及到诸多环节,然而如果不同环节的主体出现利益交融,就会导致装货港的检验结果与卸货港的检验结果出现较大反差。因此,结合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到,装货港当中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能够出具最为真实且正规的检验报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宗商品进口的风险指数产生影响。
3.操作风险
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对大宗商品进行结算的过程中分为很多个不同的环节,例如对于煤炭进口而言,企业在与出口煤炭的国外企业达成合作共识并签订合同以后,贸易双方就会达成一个基础的煤炭交易价格。但是在目前全世界的煤炭市场当中,依然是处于卖方市场当中,因此煤炭市场出口商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占据绝对领导权。一般情况下合作双方所采取的结算模式为:出口商针对于所出具的相关检验报告,结合实际需求对产品加以有效调整,最终可以得到结算价格,紧接着就会得到交单单据,并进行对价格进行商讨。此时,如果信用证单据不存在错误,进口商就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付清货款。然而,在这一系列环节之中,可能会出现检验证书被更改的问题,因此煤炭在卸货港卸货之后进行智联检验的过程中,就经常性地会出现掉卡的问题,这也导致进口商不得不承担因为产品品质不同而出现的风险。
4.信用证结算风险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所实施的大宗商品信用证结算方式确保了在正常范畴当中为贸易双方提供了较为良好的信用保障,但是从过去很多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实际交易结果看,这种结算方式依然存在很多风险。例如,如果国内范围内的煤炭进口企业开具了信用证以后,进行合作的出口商此时就会制作单据,只要单据不存在任何问题,那么相关企业就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付清货款。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存在不满足的实际情况,那么进口企业与开证行之间就会出现一定合作问题,那么最终结果往往都会对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不利。
5.价格波动风险
大宗商品在进口的过程中具有数量多、价格高的特征,即使大宗商品的单价出现了十分小的波动,但是对于进口商而言都是十分大的金额,尤其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从2020年开始进口采购成本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如果此时国内销售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那么对于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也会受到极大的经济损失。
6.汇率变动风险
在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美元作为交易货币进行结算,因此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就会对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双方在签订采购合同的过程中与实际对外付汇时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情况,那么就会导致之前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预期利润被吞噬,甚至还会导致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情况。
四、经济金融化背景下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风险应对对策
针对于以上分析得到的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的风险,本文也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应对对策。
1.大宗商品融资的风险控制
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自身的特点可能会受到市场价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近年来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的整体背景下,大宗商品自身的市场价格也会出现比较显著的波动情况,因此,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自身就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另外,当市场当中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一些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为了能够减少自身的损失并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借助于调整自身的价格提升企业在消费者的地位,但是这种模式仅适用于短期的调整,如果长期坚持这种销售模式,那么必然会导致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资金亏损,甚至还会导致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出现破产。
与此同时,当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变化时,企业的整体经营难度也会不断提升,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产品销量,必然会导致企业面临较大亏损。当出现这种情况下,银行的授信情况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此时企业内部的流动资金也会不断减少,这就会导致企业面临较大风险。如果想要解决以上问题,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应当对市场价格以及外汇汇率变化情况给予高度关注,这种方式可以准确地判断市场价格的整体走势,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分析潜在的风险,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即使是在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变化,内部的关键客户也不会出现流失情况,保证企业在今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对于流动资金的需求量较高,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的自身经济实力所限,往往会采取融资的模式。通常情况下,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短期贷款,因为信贷融资受到了严格控制,因此风险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于整个宏观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金风险问题。从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自身的角度上看,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在对企业负债进行评价时,一般都是通过企业经营所获得的资金对偿还债务,因此风险就转变成为了债务偿还风险。一些经济实力较弱或者产品销售能力不强的企业很难能够在短期内偿还账务,因此就导致企业面临着一定的资金风险,如果想要解决此类问题,对于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而言,可以适当地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对债务进行分担,这对于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会起到积极帮助作用。
2.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控制
如果想要对企业所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加以有效控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合理使用套期保值的模式。例如,對于煤炭而言,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如果在三个月之后需要一批煤炭用于生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担心三个月之后相关能源的价格出现上升情况,此时企业就可以使用期货的模式进行交易。这种方式对于合理的规避由于价格上升而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相反也同样如此,当煤炭价格在不断降低时,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看准了时机大量的进口了商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如期的使用也可以借助于期货合约的模式将其销售出去,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不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同时也可以令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得到显著降低。与此同时,还必须要不断强化对国内外价格趋势的合理预判,结合目的地产量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市场的供需现状、国家价格的整体走势等,对整体的价格情况加以科学判断,并辅以较为可行的销售策略。
管理部门的合理配置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这一业务规模庞大的企业来说,已经长期面临财务管理风险的威胁,设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很有必要的。财务危机管理的专业性很强,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因此需要依靠专业人士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来完成,所以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刻不容缓。完善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符合企业现状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需要综合考量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的行业特征、发展目标、企业前景和营业状况等,还需相应地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做到“上有可依,下有可查”。最后,要紧密结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这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效率,同时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协同管理。
3.大宗商品的信用风险控制
对于信用风险而言,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大宗商品交易的进程中所有经济体的实际信用指数。因此如果想要对信用风险进行合理控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构建出科学且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并坚持实时更新原则。例如,对于煤炭进口而言,在寻找国外供应商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倾向于产地的实际生产矿山,或者一些比较有行业口碑的国际知名大宗贸易商,因为这些贸易商的货源品质比较理想,而且具有着较为良好的资金实力,因此这些企业并不愿意使用一些虚假操作方式而导致自身的名誉受到影响。所以在寻求国内供应商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倾向于一些比较有实力的供应商,这对于合理的降低信用风险会起到积极帮助作用。
还需要对目前国家的整体信用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对方信用信息审核层面,例如企业资质、年度报告等,即使是合作对方的个人信用信息也可以十分便捷地进行查询。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交易信息查询系统,最大程度上利用好官方信用系统的查询功能,不但能够提升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对信用的动态化管理力度,同时也可以对企业所面对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信用管控原则,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对策。
4.加强金融工具的使用
结合实际情况使用较为合理的金融工具对于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也会起到积极帮助作用,除了之前所阐述的期货工具,也可以结合实际需求综合使用规避汇率风险的汇率金融工具,例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汇率掉期、汇率套保等,如果能够综合使用以上这些金融工具,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同时也可以获得一些额外的收益。
5.形成大宗商品需求者联合组织
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者而言,往往都是比较大中型的经济实体,这些企业之间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因此就可以结合这些惬意的实际特点形成大宗商品需求者联合组织,在该组织成立以后就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合理共享,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这种方式也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抵制国外的不良机构所可能出现的第三方信用风险,另外,还能够对国外的出口贸易机构进行更为清晰的认知,保证大宗商品的整体进口贸易得以顺利开展。
6.构建较为完善的经营风险控制体系
针对于目前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对于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而言,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合理地對货物库存量进行动态管理,避免出现货物积压问题。与此同时,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还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工作,对于不能按时交付货款的客户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优先级调整,保证那些信用情况良好的客户可以有货物优先权,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加强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资金变现能力。还需要合理使用目前企业所闲置的各类固定资产,例如设备、办公楼、厂房等,可以借助于出租或者再融资等手段,获得更多的流动资产,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可能面对的财务危机。如要最大程度上对往来账风险进行合理控制,关键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往来账管理制度,提高对往来账管理的重视程度。如企业应当成立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部门,负责往来账的催收等工作,另外,企业内部销售人员在进行产品营销的过程中也应当对目标企业信用情况进行评级,对于一些信用情况不理想的企业应当避免与之间合作,在进行赊销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合理控制。
五、总结
对于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而言,风险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应当与企业战略与整个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相吻合,只有借助于这种方式才可以最大程度上的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的过程中就从经济金融化角度出发对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进行大宗商品进口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针对性阐述与分析,从所得到结果看,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风险、操作风险、信用证结算的风险、价格波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在此基础上针对潜在的风险提出了几点风险应对对策,主要可以概括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控制、大宗商品的信用风险控制、建立市场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金融工具的使用以及形成大宗商品需求者联合组织,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我国范围内的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企业在今后更好的应对各类风险。
参考文献:
[1]施声军.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22,43(14):102-103.
[2]毛灵超.大宗商品现货交付中的货权风险分析[J].中国储运, 2022(05):75-76.
[3]于明,张恩铭.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导致的经济风险预警及应对策略[J].中国投资(中英文),2022(Z4):30-31.
[4]郑超.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J].商业文化,2022(10):53-54.
[5]彭承亮,马威,马理.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风险防范——基于美国利率调整、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22(03):56-66.
[6]中国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成本的影响”专题组,邢丽,张鹏,孙家希,于雯杰,金殿臣.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成本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财政科学,2022(02):5-18.
[7]刘萌,庄文英,王兴芬.大宗商品企业类交易商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04):88-92.
作者简介:王峰(1988.11- ),男,重庆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问题、资本市场下的投资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