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博 刘悦钧
摘要:中华狮舞文化源远流长,江南运河流域“非遗”狮舞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基于此,文章收集有关江南运河流域狮舞等相关图片、文献、影视资料等,综合探究其历史发展脉络与历史形态流变,意在从江南运河流域“非遗”狮舞的民俗文化及历史流变进行思考,并从汉朝时期的杂学旁收、唐宋时的初见雏形及元明清时期的厚积薄发三个发展时期进行研究,梳理江南运河流域“非遗”狮舞的表演形态、历史文化,蓄力于中华优秀“非遗”的史料研究。
关键词:江南运河;“非遗”;狮舞
中图分类号:J722.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03
1 江南运河流域“非遗”狮舞的民俗文化
1.1 狮舞——追本溯源
有关舞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便已有舞狮。目前,有关舞狮的历史起源囊括以下五种观点:傩舞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社交起源说、庆典起源说、图腾起源说。在对后续“非遗”狮舞进行追本溯源时,也都为此侧面印证其真实性。
自东汉时期,狮子作为佛教菩萨的坐骑引入我国,其就带有浓厚的神秘宗教色彩,《万物有灵》中这样解释,“当人类茫然无知,匍匐于自然的脚下,无法理解和解释许多自然现象时,震撼于自然的无限威力,人类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因此,原始的如敬天娱神的种种活动就成了产生艺术的一个重要温床。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南北风俗不同,狮舞舞法逐渐出现差异,形成了南派和北派,称南狮和北狮。北狮源于河北,主要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流传。南狮源于广东南海,主要盛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等地。在表演内容上,广东南狮通常通过跳桩等动作来展现狮舞的惊险与刺激,反之,江南北狮更多展现的是引狮者与舞狮者动作的完美配合;在表演形式上,广东南狮注重高超技巧,闪、转、腾、挪,而江南北狮更注重动作配合柔顺、轻盈。
1.2 江南运河流域的狮舞
“江南”广义上是指长江之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可见“江南”最初是比较广泛的地域概念,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文学化、意象化之后,“江南”逐渐变成一个意象群体的代称,但本文研究的江南“非遗”狮舞主要指运河江苏段金陵文化区的狮舞。
在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人们靠天吃饭,因此对天水有着崇高的信仰。再加上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依水而建,人们不懂气象知识,只好寄情于神灵,因此产生了“舞狮”这样的民俗文化。江南狮舞文化是前人对文化的创造,对天时、物候周期,以及民诉情愿社会生活的总结,是一种遵循科学、尊重历史、尊敬民生的文化活动。
2 江南“非遗”狮舞历史流变
对江南运河流域的八种“狮舞”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宁海舞狮”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期,彼时狮舞初见雏形;“铜山高台狮子舞”可追溯到北宋初期;“江浦手狮舞”“仙居九狮图”“马桥手狮舞”“九狮舞”“红毛狮子”皆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其中“马桥手狮舞”“九狮舞”“仙居九狮图”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其余五项均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1],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1 汉朝时期——杂学旁收
公元139年,汉武帝打通西域之路为中国的通商、外交拉开序幕,为我国狮文化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东汉末年,中国处于战乱时期,公元307年,司马睿至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由此北方迁往江南人数高达到九十万人,南北文化也因此产生了剧烈碰撞与交融。由此,整个江南的文化精神发生了重构,这一重构是由刚而柔、由文入武,亦刚亦柔、亦文亦武的二重建构,江南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北方长江流域的影响,崇狮文化也不例外,随着洪流一路南下。
2.2 唐宋时期——初见雏形
唐朝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足,为江南狮舞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韩愈曾称,“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足以可见江南经济区当时已成为维系唐王朝统治的重要经济支柱。唐代最重要的国家财政机构——盐铁转运使衙署驻在扬州,便是明证[2]。在这一时期,“舞狮”传入宫廷,成为唐代统治者的娱乐节目之一。而这一过程的形成与唐代万国来朝的形势、大量胡人商人的到来是密不可分的。白居易《西凉伎》中载,“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唐朝繁荣的经济为民间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宁海舞狮”俗称“打狮子”,又称“狮子灯”,其发源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志》中记载:“正月演剧,敬祖迎神,乡间十二起,城里十四起,至十八乃止。”根据地区分为三种风格,山区为“武狮”,沿海为“文狮”,宁海平原还有“文武狮”。每逢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重要活动,人们都会跳起狮舞驱邪辟鬼,求祥纳福、以舞达欢,狮舞在当地民间有着广泛影响,为后世狮舞文化的传承性、艺术性、审美性打通了发展脉络。
宋朝时期,随着第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全国经济重心已转至江南,加之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南北经济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期的江南以良好的经济为基础,逐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宋朝定道教为国教,但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并主张佛道合并,如此开放的宗教环境也为百姓崇尚宗教提供了客观条件[3]。宋初黄休复著《益州名画录》记录的“宋展氏子虔于金陵,延祚寺佛殿之内画此二狮子”,可见狮子在当时的地位。狮子形象在宋朝广泛普及,逐步深入人心,百姓为了祈求生活吉祥安康,每逢元宵、新春等节日都以狮舞来娱神驱鬼。
江苏省南京市“铜山高台狮子舞”是一种糅合了雜技、武术的民间集市文化活动,特点在于难度大,惊险动作以“武”为主,“文”“武”兼有。目前,关于“铜山高台狮子舞”的起源记载,主要集中于模仿说、劳动综合论、以舞达欢、强身健体、百戏发展、驱邪祈福等方面。基于对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宗教文化了解,可以看出当时的“狮舞”受社会的大趋势影响,成为人们推崇的文化活动。
2.3 元明清时期——厚积薄发
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彻底完成南移。据有关资料记载,元朝时期江南地区实行两税制,其中江南赋税比例占比国内75%。“江浙当东南之都会,生齿繁多,物产富穰,水浮陆行,纷轮杂集。所统句吴于越七闽之聚,讫于海隅,旁连诸蕃,椎结卉裳。”由此可知,当地商业经济发达且与海外各国间的商贸往来频繁。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充足的雨水被看作生命之源,人们寄情于神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由此,江南“狮舞”文化在人们的心底深深扎根。
“江浦手狮舞”萌芽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具有独特的江南文化特征。手狮舞始于明末清初,太平天国时期为活动高潮。每逢闲余之际,人们便会排练,可强身健体又可训练排兵布阵[4]。而太平天国后期,手狮舞便主要用于祈求祥瑞、驱邪避灾。“江浦手狮舞”以手带狮的特殊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笨重的狮舞道具,以其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成为狮舞中的一股“清流”。
明清时期,江南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逐新增加的人口和日渐提高的种植技术,成为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蚕桑丝绸生产基地与棉纺织业基地。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描述了绍兴元宵灯景的情形,“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垮者……更于其地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施放烟火”。江南狮舞乘着明清繁荣经济的快车高速发展,拓展了很多的表演形式,如“高台狮子舞”“手狮舞”“线狮”等。到了明朝后期,狮舞表演已经成了庙会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不仅会在元宵、春节起舞,每逢岁时节日或军队凯旋,人们也都会通过狮舞来辟邪、祈福、庆祝。
“仙居九狮图”又名“九狮挪球”“线狮”“拉线狮子”“颠狮”。源于明代,是流传于浙江省台州市的一种提线木偶术和地面舞狮相结合的民间舞蹈艺术,因九狮凌空表演,故得此名,且有“节日到,九狮跳”之说。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便开始表演,使人们获得迎喜驱邪的心理满足。
“马桥手狮舞”又叫“手带狮舞”。主要流传于上海市,江苏南京的浦口和浙江地区也有流传,一般用于新春元宵灯会、迎神赛会和喜庆节日时的广场表演。当地举办元宵灯会时,人们爱提灯行街,而镇上街道狭窄,观者拥挤,提灯者便用竹竿撑起狮子灯,以利炫耀,手舞足蹈,以表欢娱。后经村民、艺人的大胆实践,对提灯、舞狮等道具进行创新,由此构建了一种崭新的表演形式。
“九狮舞”大致诞于清康熙年间,兴于新中国成立,亡于“文革”。据悉,最开始是为迎合当地官老爷的喜好而形成的表演形式,后逐渐演变成百姓对农业风调雨顺的庆祝活动,因此流传了下来。
“红毛狮子”又称“变狮”,红毛狮子源于清咸丰年间,起源观主要集中于巫术说——建好村口玄帝庙,再接狮神下山,方可保平安。每年腊月底至正月十八就是“红毛狮子”的出场时间。从此,“红毛狮子”便成了喜庆、丰收日子的“代言人”。時至今日,每逢节假都会表演,演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祷村民平安幸福。
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提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必须基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向上发展生机盎然的地域特色文化。朱恒夫在《江苏民间舞蹈概论》提到,“江苏的民间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的缩影,在其中亦可以领略到民族舞蹈共有的品性。由此展现了其民族舞蹈坚毅的生命力及能够乘着时代的风云,以毫微诠释着盛大,在我国文化艺术的堡垒独占一席”。基于对江南运河流域“非遗”狮舞横向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探索,以及纵向历史变迁的研究,厘清其艺术表达及审美特征,探究其历史脉络中的遗存和蜕变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华“非遗”当代发展路径的理论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聂乾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9:136-139.
[2] 刘士林,苏晓静,王晓静,等.江南文化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76-78.
[3] 刘士林.江南佛教文化的界定与阐释[J].学术界,2010(7):15-22.
[4] 周洁颖旋.江浦手狮舞的艺术特征分析[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作者简介:尹博(2001—),女,黑龙江鸡西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舞蹈创作。
刘悦钧(1988—),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文化与创作、江南非遗舞蹈。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无锡史、江南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研究项目“江南运河‘非遗舞蹈当代创作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USRP122085;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江南运河流域非遗舞蹈身体文化基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JYB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