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持续设计对儿童教育空间产生的影响与美育意义探究

2022-05-30 10:48林逾静叶森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美育

林逾静 叶森

摘要:文章分析儿童教育空间现状,探究文化可持续设计对儿童教育空间产生的影响与美学意义。空间是受文化与时代影响的产物,所以作为教育的载体,其具有独特的隐喻性。从理性角度去看待,空间是可见可触的几何对象,从感性角度而言,空间则创造了一个内心深处的无意识隐喻。温暖、包容的空间可以产生有益的教育结果,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同样有着突出贡献。同时,依托不同地域与文化的空间当地性,为教育空间形成了积极的文化可持续环境,形成了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人文现象。

关键词:儿童教育空间;空间设计;文化可持续;造型审美;美育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03

0 引言

目前大多数传统学校教育所普及的“教室与铃声”工厂式教育模式,在空间形态上更强调秩序与管理,儿童本身作为空间的主体,反而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近年来,国家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质目标,提出将审美教育作为基本环节,进一步将美育推向大众视野。作为教育载体的空间环境,必将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与冒险精神,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环,相应教育空间在设计上的与时俱进迫在眉睫。

1 儿童教育空间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的空间生活日益趋向驯养化、制度化和孤岛化[1]。由此形成了受成人社会影响、以成人愿景为目标的一个个封闭保护空间,通过成人视角规定特定的儿童文化与审美,忽视了儿童作为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空间的结构化、组织化、专门化,使儿童在其中的活动被分割成一座座孤岛,始终被限制与隔离。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逐步改变,教育空间设计的意识性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变,最直观的结果是“教室与铃声”这一传统模式被逐渐弱化,同时强调以培养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因此空间设计也要发生改变。

2 现代儿童教育空间的影响因素

2.1 受文化影响的儿童教育空间

教育空间作为一个三维多元综合体,在教育层面可以调动儿童的全部感官,包括色彩、光影、材料、界面等多重设计组合所塑造的环境可以影响到儿童对美的欣赏、对文化与艺术的认识。文化环境具有特定的时代性,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物质与精神生产的方式和生产的产品构成了文化的总体形态,同时规定了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前提和标准。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时代性,文化的内在形态时刻影响着艺术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进而通过艺术思维在教育中具体表现出来。

文化传统在代代相传中延续下来,儿童教育中生活经验部分也在文化层面受到诸多影响,不同地域、文化与环境所呈现出的独特性,让空间教育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现象,塑造出了属于儿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体验世界的方式。空间在功能上不仅是活动的容器,还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从教育空间的本质入手,保持儿童自身文化的完整性,对历史、交流、文化、传统呈现出包容状态,塑造一个连接未来与过去的文化与美育环境,是强调文化可持续的新时代教育对教育空间提出的具体要求。

2.2 受时代影响的儿童教育空间

我们身处一个始于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所塑造的世界,包豪斯主张一切从需求和功能出发的价值观,通过建筑、设计与教育途径成功孕育出20世纪的现代城市形象与现代工业产品形态。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始发生重大转折,学术焦点从时间转向空间。后现代文化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指出,“现代主义是关于时间的,后现代主义是关于空间的”。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文脉主义与人文关怀,在设计上表现在它的装饰性中[2]。

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已经结束,但它关注人文的思想依旧影响着当今世界。“以人为本”原则决定了设计的关注点要始终聚焦在使用者身上,对教育空间而言,为教育设计就是为儿童设计,因为儿童才是空间的真正使用者。在空间格局上以新的艺术语言塑造空间,从空间维度解密儿童相处的和谐之道,运用时代语言融合教育与社会发展,以科技集成新式教育理念,从作为空间主体的儿童角度出发重新构想学习,重新构建教育空间环境,是落实新时代素质教育与美育的具体方法。

3 文化可持续设计的构成

引领教育和学校设计领域变革的学者普拉卡什·奈尔(Prakash Nair)曾提出,简单、合理、多样化解构和重塑现有学习空间和学校环境是设计的基本原则,具体在教育空间的设计上则要符合四项设计策略:宾至如归、多功能性、支持各种具体的学习活动、传递积极的信息[3]。以此满足儿童教育空间安全、舒适、高效率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环境才可能朝文化可持续的美育方向发展。

3.1 开放性材料

开放性材料由多种材料组成,不同选择带来的空间结果会产生迥异的环境效果。比如,多样和天然具有美感的材料可以促进触觉认识的发展,基于地域文化的本土材料可以营造文化上的天然熟悉感。所以材料的具体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首要目的是根据空间属性选用相适应的材料來调动儿童感官探索,其次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选择更节能与环保的材料也是教育空间的重要追求。材料质感上,半透明介质在链接界面的同时能保持空间的独立性,达到空间互相了解以增加互动的多元教育效果。自然材料作为营造空间、温暖氛围的主要方式,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放松感[4]。新时代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环境材料运用的开放性、多元性与包容性,从教育空间的角度可以促进儿童间的友好互动,提高对多样性文化的接纳度。

3.2 空间行为与形态

儿童在教育空间中的行为场景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思考学习、实践学习、讨论学习、传授学习,因此既要有独立思考学习的安静区域,又要有能让小组讨论且不打扰他人的互动空间。不同的需求催生不同的空间环境,开放、半开放与封闭空间的有机结合,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设计策略。复合功能的交叉型空间是提升空间包容度的另一设计策略,在同一空间中整合多个低频次功能,可以满足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教学活动需求,提高空间的教育利用率。

同时高频次的教学空间也可以内部开放,根据不同界面组成不同的教学场景,从局部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开展不同的学习活动。比如在课堂时间设置上,可以让空间中不同位置的学生通过桌椅组合向中心集中,减少边缘位置,优化最佳位置,不同的组合形式可以保证团队、互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展开。思考型、实践型、讨论型和分享型四种不同教学行为,促成了越来越丰富的教学场景与师生互动,决定了教育环境要具备灵活、变化、融合的空间形态与文化特质。

4 文化可持续设计的空间影响

文化可持续设计所创造的教育空间环境,是从审美层面促使孩子自身探索发展出对世界的认识,又通过不断增长的智力认识发展出对自我的概念,从而对自己的分类属性产生定义,包括能力、民族、价值观、道德观的一种重要教育途径。

4.1 空间对审美心理的培养

以提高审美素养、塑造文化品格、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美术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之一。狭义的美即优美,被视作美的最常见表现形态。以自然科学家为主的南意大利学派认为美学是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美的本质在于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对人文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逍遥学派同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均衡与明确。可见人类自古就已经认识到美的主要特征即和谐,因和谐所产生的优美感能让人感到愉悦、轻松、安宁、亲近和心旷神怡,进而推导出美是一种基于人类理智与想象力的独特

行为。

一个和谐、多元的教育环境,必定是一个充满优美感的空间,且空间可以传递出消除紧张感的隐含信息,恰当塑造出一个熟悉、温暖的教育环境。在美的形式原则上,对称、平衡、纹理、材料、色彩、形式、风格、对比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着优美感的塑造。文化可持续教育空间的本质是对人性的塑造,充满审美趣味与和谐比例的环境无形中也提供了安全、友善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同理心,学会关心自己与他人,更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情感社交、行为智力的发展,最终影响儿童关照他人的能力。

4.2 空间对智力思维的影响

人脑在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方面的能力被定义为认知能力,即一般所讲的智力思维。空间认知也是认知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教育空间能促进儿童三维认知能力的形成,影响智力发展,并在儿童认知思维黄金期发展出相应的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最终帮助孩子获得独特自主的认知风格[5]。

具体在教育空间设计理念上,以创造活动为主的文化可持续设计可以极大地拓展儿童的认知思维,激发好奇心和智力投入。以探索活动为主的文化隐喻设计可以让儿童在游戏中扩展想象力、沟通力和社会认知。具体在教育空间设计方法上,可以通过丰富的空间形态来传递认知信息。空间中的游戏和行为可以刺激孩子不同的脑区。通过空间中的体验和感知,可以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获得成长。最终,通过空间设计,儿童与环境产生深度互动,获得信息,扩展学习,重新思考,形成经验,最终构建独特的认知能力。

4.3 空间对身体感官的引导

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查尔斯·斯彭斯(Charles Spence)提出:“人的所有情绪、感知和体验都是通过身体感官来传达的。”避开行为路径依赖和大脑预期模式,调用多种感官做同一件事,可以为身体建立新的神经链接地图。基于激发与引导感官目标的教育空间能为儿童创造与文化相关的探索环境,通过刺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调动感官使用,有助于儿童学会理解他们的经验,引导从感觉到知觉的学习与思考。

空间是感官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实际链接,置身其中的孩子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类的主要审美感官处理信息,得到美的感受,同时味觉、嗅觉、触觉类的次要审美感官可以营造空间氛围,从而达到全面调用感官的目的。具体在设计方法上,打破室内外空间、教学内外空间的清晰界定,延伸出大量的模糊空间,可以为身处其中的儿童增加游戏交流和运动场景,通过游戏获得和体育锻炼,被动促进大肌肉、小肌肉发育,对塑造儿童体型、促进身体成长、增强体质产生积极作用。开放空间权利,允许孩子们通过改造环境创造属于自己的角落,包括利用大型游戏将空间分割成多个狭小单元,创造安静游戏的躲藏处,以此形成充满探险精神的教育空间,可以从身体感官引导角度帮助孩子建立判断力、坚韧性、勇气和自信心。

5 儿童教育空间中的美育意义

空间不仅承担着教育功能,强调美育视野下的空间还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在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美育是为养成健全人格服务的,德智体美四育是一个整体,“所谓美育,则不仅包括音乐、文学等,而且自然现象、名人言行、都市建设、社会文化,凡合于美学的条件而足以感人的,都包括在内”[6]。人从出生到走向社会,所接触的环境始终在塑造、教导人的成长,有关美育的具体意义可以根据教育空间属性划分为学校、家庭、社会,其中经过设计的空间环境都具有美育的功能。

以学校为例,教学空间门窗的黄金分割、走廊上的几何图案、墙面的色彩配置、操场的砖石、本地植物的树叶花草等都可以成为“感情植入”的美育素材。在教室教学环境中,各种教具和设施设备在设计上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还具有培养学生美感的作用。儿童教育空间对美育而言,是一种天然适应美感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双手和提升美的认知以及提升美育素养的良好载体。

6 结语

对教育空间的关注不能仅停留在美学层面,关注使用者的需求也是设计的重要任务。创造出一个文化可持续的环境,空间是对环境的塑造,也是一种表达,可以引导儿童主动探索技能,包括思考、提问、探索、讨论、反思、形成想法和理论,增加儿童创新思维养成的多种可能。文化可持续的教育空间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将新时代要求的育人标准纳入其中,为美育发展建立了一个动态的人文环境。让孩子们在多元的教育空间中体会到公平、培养出同理心、发现自身特长、拥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从长远可持续发展角度对教育、设计和美育提出的共同期望,希望文化可持续的教育空间能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黄进.儿童的空间和空间中的儿童:多学科的研究及啟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3):21-26.

[2] 彭辉,边霞.让生命在场:儿童教育的空间向度:兼论西方空间理论对儿童教育的观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2):15-20.

[3] 普拉卡什·奈尔.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27.

[4] 赵奕珂.基于美育校本设置下的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2.

[5] 陈晶.儿童空间认知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62-63.

[6] 郭建荣.蔡元培美育思想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6-35.

作者简介:林逾静(199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儿童教育空间设计。

叶森(1979—),男,辽宁大连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儿童教育空间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面上项目)“美育视野下的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LJKR0325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谈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