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开展江苏省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的优化设计研究的主要思路是从游客体验视角,以盐城市乡村旅游景点为例,总结目前盐城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游客在体验景观时的三种状态——物境、情境、意境,探索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建设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旅游型;乡村景观;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03
盐城市濒临黄海,地处江苏省沿海中部,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拥有美丽的沿海海岸线。盐城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一是盐城作为东部沿海大粮仓以农业生产为主,属于红色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规模化生产和农活体验可以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二是当下城市周边游兴起,独具特色的小城镇乡村景观设计可以满足附近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让他们体验农家生活,忆苦思甜,或是开展研学活动,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产生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乡村景观设计研究具有可行性。
1 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的现状和问题
过去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小城镇乡村旅游业应运而生。在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旅游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从简单直接的“到此一游”向更高层次发展[1]。目前,江苏省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最大的问题是旅游与城乡发展“两张皮”。也就是说,属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并未与城乡原有的经济模式产生良好的互动,并未有效推动城镇化的进程,甚至出现城镇乡村与旅游发展严重脱节的问题。这类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区最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景区一片繁荣、热热闹闹,而村落一片破败、冷冷清清。游客来到这里的目的很明确,匆匆登上直达景区的大巴直奔景区,观光完毕后便匆匆离去,游客与村民各自过着毫不相干的生活。旅游与乡村发展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没有产生交集。这种平行化的发展方式无论对于景区还是乡村都极为不利。
2 国内外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发展状况
地域文化,指一个特定区域的文化,它可以作为这个区域特有的名片,它的形成与其自然资源、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主观意识,甚至当前的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当下开展小城镇乡村文化景观的优化设计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切不可以设计者的主观意识为主,还要结合大量的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当前小城镇乡村的景观设计经验,在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特色文化元素符号并灵活运用到设计中。
2.1 国外对小城镇旅游规划的研究
查阅文献,总结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多数国家对于小城镇的规划更多倾向于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社区参与、互动关系等方面。这也为后续设计中涉及尊重地域传统文化、邻里关系以及景观资源的整合塑造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2 国内对小城镇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
比较而言,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型的景观设计也随之蓬勃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相对欠缺,目前的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城镇乡村旅游项目,不管是开发思路还是应用功能都以行政主管部门的导向为主,在规划小城镇的开发思路和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2.3 转化小城镇乡村的景观设计和旅游项目之间的关系
关于小城镇乡村景观的优化设计,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结合当前的设计案例,发现需要转化小城镇乡村的景观设计和小城镇乡村旅游项目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小城镇乡村景观的设计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得到重视,而地域化的景观设计又能够突出旅游特色,因此在后续的优化设计中应该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
3 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内涵优化
目前盐城已经开发的旅游型景观小城镇乡村都具有一定的景观资源优势,其自然景观优美,人文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在小城镇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过度注重具体物质要素的规划而忽略了对旅游的本质精神层面的追求的问题,因此亟须优化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内涵。
3.1 旅游型小城镇乡村物质形态景观建设——物境体验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是一种特殊的小城镇乡村发展类型,它具备一定的景观资源优势,从物质形态艺术设计角度来讲,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上。古人十分重视“物境”的表现,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旅游小城镇乡村规划建设或修葺翻新时,应该遵循“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思想对景观小城镇乡村建设进行选址。而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如形态、风格、色彩、工艺和材料等方面,以及非物质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古塔、牌坊、城楼等建筑物,它们都属于特定时期的历史积淀。因此,在处理一些建筑装饰构造时可以借鉴古典园林中的月亮门、窗棂、景墙等设计形态,将它们运用到乡村景观形象设计中[2]。
3.2 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意识形态景观建设——情境体验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而意识形态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行为艺术上。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会形态中的表征包括文化背景、民族血统和民俗特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小城镇乡村景观优化设计中,当地居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在决策层面对他们进行引导。具体可以让当地居民展示传统服饰、傳统手艺、民间舞蹈以及地方戏曲等,这些都属于“情境”表达。当功能需求不再属于特殊需求,特色小城镇乡村视觉艺术内涵涉及的民风民俗、宗教图腾、地方信仰以及时代特色,都需要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与文化媒介加以引导,进而向人们传达更多的良性信息[3]。
3.3 旅游型小城镇乡村心理形态景观建设——意境体验设计
“物境”与“情境”方面的表现取得成功后,“意境”自然能进入极佳的境地,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物质形态功能与视觉审美设计的对立与统一。要让游客在互动参与中感受到江苏的地域之美,体验到江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从而满足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需求。
4 盐城市大纵湖镇乡村旅游型景观设计
在强调历史传承和倡导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小城镇乡村景观的优化应该涵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地域文化和时代文化等复合要素,本文以大纵湖镇乡村景观优化设计实践为例,对如何在当代小城镇乡村景观设计中有效地实现文化传承作出创新性的思考。
4.1 精神文化的抽象延续
“巷落”是中国许多村落和老城都有的传统布局,其中蕴含着宝贵的记忆与历史,盐城市大纵湖镇地临大纵湖风景区,城镇发展处于尴尬境地,本次任务是针对地域得天独厚的资源激活场地设计,本设计从“凤凰”中提取元素(见图1),寓意落寞的小城镇乡村可以涅槃重生,街道犹如火红的凤凰,满足小城镇乡村村民的出行需求,同时为这片土地提供了公共活动空间。
4.2 物质文化的隐性锚固
强化这种隐藏在规划蓝图之中的“基本布局”(见图2),整个村落就这样稳稳地“锚固”在小城镇乡村文脉之中,悄悄地诉说着村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村落划分为四部分:原民居区、民宿区、游客区以及农庄体验区,这些新的功能区使地方文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预想中的“经久性”。
4.3 地域文化的显性再生
兼顾地域形式和传统符号,更多地关注地理气候、生活习性、风俗仪式、适宜技术等地域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各区域之间采取“尊重—匹配—共生”的策略充分挖掘传统的生活方式、民俗节庆、饮食文化以及历史故事和传说等内容的价值[4]。恰如路易斯·康认为的那样,“空间具有力量并且提供行为模式”,期望由这种历时千年积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引导民众和游客全天候地融入,以此唤起人们的文化感悟和共鸣。
小城镇乡村文化景观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内容的“活的内核”,千百年来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地,它演进着、发展着,或强化,或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本质的东西往往通过人性中的“不变之变”传承着某一特定人群所共有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时空观。传承思维一方面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导人们陷入复古的泥沼之中。由此看来,在小城镇乡村景观优化设计中所谓的“文化传承”,既不能全盘复制,也不能全盘否定,需要更加理性地审视传统,科学地分析传统,批判地继承传统,智慧地转化传统,这才是设计师该有的态度,也是优化设计的重难点。
5 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的优化思路
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的优化思路的形成需要在進一步理解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规划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游客体验的相关概念,重视互动性和游客的体验感受,从而完善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规划的实践理论[5]。调研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规划和游客体验在环境景观规划中的运用现状,并进行思考与总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基于游客体验的旅游型小城镇乡村景观规划方法提出研究思路(见图3)。
6 结语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体验型的旅游模式也应运而生,设计者应当关注时下旅游者及当地居民的心理需求变化,注重创新,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服务。小城镇作为周边乡村功能服务性基地的集散中心区域,它的传统风貌和文化传承可以最直接地体现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地域特色。因此,优化设计中需要依据地域性小城镇乡村景观本身的资源特色,构思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项目,营造与众不同的旅游环境氛围,让游客产生情景交融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益民.旅游型小城镇形象与环境景观设计要素研究:以安徽省三河古镇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3(5):34-38.
[2] 贾亮,张亦林.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22,48(20):180-182,187.
[3] 赵殿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凸显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20(3):24-25.
[4] 杨蕾.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22,45(20):82-84.
[5] 朱巧灵.“两山”理论下铜梁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2,19(14):179-181.
作者简介:郭文萍(1985—),女,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江苏省旅游型乡村景观优化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JYB2067;2022年度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盐城旅游型小城镇景观优化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skB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