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活态利用

2022-05-30 10:48:04曲丽丽刘苏文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大运河

曲丽丽 刘苏文

摘要:中国大运河作为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动着的“活态遗产廊道”。在新时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线性文化遗产须进一步升级。文章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围绕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特征,从美化生态环境、推动产业融合等视角出发,为大运河遗产资源的统筹保护、有效传承与活化利用提出有效策略,让线性文化遗产这条保护红线延续下去,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03

1 线性文化遗产

线性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天然河流和水利工程、交通线路、军事工程等线性遗产网络[1]。相较于欧洲、美国等地,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先生较早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是由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遗产廊道”和国际古迹理事会所提出的“文化线路”两个概念衍生而来,而后俞孔坚、王志芳等人通过相关基础理论进一步阐述了线性文化遗产的内涵,并进行了更深的理论建构和相应的学术探索。

综合而言,它并不特指某种具体的文化遗产类型,而是在条带状区域范围内密集分布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文化景观资源[2]。往往出于人类特定的目的,这种带状空间囊括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水上或陆上系统,它是把原来单独的市镇或村落连接起来,形成文化遗产的重要纽带,它也为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赋予了独特的人文含义。换言之,线性文化遗产就是“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3],实际上也是文化资源的聚合体。

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网络包括成功申遗的中国大运河、长城、丝绸之路,以及近年来兴起的茶马古道、长征线路等。国家日益重视建设具有大跨度、条带状属性的文化遗产,“线性景观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遗产保护的新动向与新方式。

1.1 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我国这个水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如何将历史遗存以综合性、整体性的态势进行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线性文化遗产大跨度、呈狭长的带状空域分布特点虽然对于其保护利用工作的推进带来了挑战,但也为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出发,有利于提高遺产沿线文化资源的综合效益。

运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思维,不仅可以从整体上串联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资源,实现不同程度的延伸,形成文化遗产资源的串联红线,还能打破地域之间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还原消失的遗产资源,以此贯穿和运用到线性文化遗产整体的保护格局之下,实现历史资源与自然资源协同发展的目的,这为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

除此之外,相较于块状文化遗产空间,线性文化遗产还具有持久保存、不易湮灭的价值,虽然很多地块中的遗迹濒临消亡甚至已被拆毁,但依据线性文化的串联功能,缺失的部分依然有迹可循,仍可对千年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利用。

1.2 线性文化遗产在保护利用中的特殊性

研究梳理文献可知,线性文化遗产具备显著特征。对于相关遗产保护利用来讲,线性文化遗产这一新概念是一种全新的提炼和概括方式。它拥有众多带状或线状的空间体系,涵盖范围广,沿线构成复杂,这是遗产资源在保护和利用上的难点,同时也是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切入口。

由于线性文化遗产跨越尺度大,沿线涉及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环节。对于特殊的线性文化遗产来说,运用整体性的保护思路,有利于统筹保护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挥潜在的价值,使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得以饱满的表达[4]。

2 大运河江苏段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大运河是兼具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特征的典型线性文化遗产,它不但拥有“遗产”的属性和特征,而且其水利、航运等原始功能在当下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大运河江苏段区域内遗产分布的特点来看,其仍是具备活态线性文化遗产特征的黄金水道,其历史文化资源在相应的带状空间内分布得十分密集。

在江苏沿线这个文化经济繁荣的区段内,如何处理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成为重中之重。线性文化遗产凭借自身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运河沿线城市滨水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运河文化遗产蕴含的多重复合价值,如社会经济价值、艺术文化价值以及自然生态价值等。

根据江苏省近10年颁布的相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沿线历史城市中与大运河文化遗产建设相关的滨水区城市设计方兴未艾[5],然而个别城市遗产资源独立存在于规划保护当中,缺少滨水区整体性设计框架,一些遗产文物的保护呈现出零碎化的特征。沿线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历史底蕴深厚,跨越时空大,相继沟通楚汉文化、淮扬文化以及吴文化三个文化区,江苏大运河包括苏北运河、苏南运河,各运河河段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节点多元交融,构成了特殊的生态和景观格局。

从运河本身来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古运河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响着沿线居民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影响了民风民俗的传承与延续。大运河的传统功能衰退,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等运输方式广泛普及。

从文化遗产现状来看,大运河江苏段作为重要的经济承载区,为了满足商业活动的需求,个别城市区域内的建筑缺乏地方特色,千篇一律的建筑空间比比皆是。虽然江苏段各地对运河特色性的开发有突出的亮点,无论是无锡“江南水弄堂”、苏州“姑苏繁华图”、常州青果巷、运河5号,还是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宿迁项王故里等一些发展成熟的旅游文化景区,都是作为城市单个文化遗产的形象独立存在,似乎并没有整合江苏古运河的线性文化遗产,?形成江苏段运河的整体框架。

从整体性景观认知上讲,若加以割裂,会造成系统的价值链缺失,因此江南运河整体形象有待突破。除此之外,大运河江苏段蕴含1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极具代表性的“非遗”资源,还有传统的昆曲、古琴、京剧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项,可以充分挖掘其价值优势,将运河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城市规划中,从而实现全段的衔接[6]。

3 线性文化遗产在大运河江苏段的活态利用

3.1 实现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创新

线性文化遗产凭借广阔的分布空间,要求人们在保护和利用它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其分布特征,挖掘具有文化价值的关键节点与遗产段等,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积极保护和利用线性文化遗产。

过去对文物的保护利用通常采用遗产资源的收藏式、封闭保留式等静态遗留的方法,这种保护利用方式存在局限性,只适用于少量、小规模的遗产,这种博物馆典藏式的静态保护方式很多时候忽略了对遗产的活态利用,文化遗产应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中,从静态保护转变为动态营造,其核心思想是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结合。

实践证明,一方面对文化遗产资源应坚持在保护中更新,在利用中保护;另一方面应延续线性文化遗产价值的原真性,赋予其新的使命。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线性文化遗产的活化。例如,通过科学技术与“非遗”的充分结合,还原运河人家、民风民俗等;设置VR体验区,建设空域内文化遗产节点,从而跨越时空界限,让游客零距离体验和了解运河周边遗产特色;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服务创新、产业融合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创新活动,提高江苏段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管理效率;利用3D打印技术产出运河段沿线具有人文情怀的元素、产品等,彰显运河段文化遗产的魅力。

3.2 增添线性文化遗产在保护利用中的附属功能

江苏段大运河沿线涉及水利工程、建筑遗址、工业遗产等历史遗迹,拥有建设“运河文化走廊”的资源优势。可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将运河保护利用工作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互交融,从而实现遗迹、遗址的活化利用。

3.2.1 打造文旅融合市场,扩大市场需求

大运河江苏段拥有辐射苏州、无锡、南京等广阔市场的优势,这也为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动力。在培育旅游市场的同时,要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变动,抓住江苏省特色文旅品牌建设机遇,合理统筹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市场,植入当下文旅产品的新业态与新风格,打造大众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大运河文旅品牌,推动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研学科普、遗居宜游、美食文化、创意文化等的发展,引发游客情感共鸣,彰显线性文化遗产的串联作用。

3.2.2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特色文化

大运河不仅是经济载体,还是文化与旅游传播的聚集地。重新利用古桥、码头、驿站等历史遗迹,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动大运河沿线“旅游+”业态繁荣。另外,串联沿線村落、古镇,采用集中营销策略,打造文旅融合的传统古村落和文旅融合产业。例如,依托江苏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碑刻传拓”等文化资源,培育运河文化业态。

3.2.3 构建综合性保护框架

延绵不绝的大运河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然而也存在沿线生态负担过重的问题。对大运河沿线能直接连通的自然生态景观带、生态公园等实施行之有效的保护策略,构建综合保护体系[7]。

3.3 加强线性文化遗产在保护利用中的传播展示

准确来讲,运河两岸的居民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他们的日常互动,才能够建构出大运河江苏段的空间内涵。首先,应维护沿岸居民的利益,关注沿岸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其次,重点整治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延续历史街巷景观,从而提高本地建筑群的完整度。最后,鼓励市民积极参与遗产活化利用活动,加强居民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这是实现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一环[8]。

在大运河保护规划中,发扬和延续民间传说、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俗音乐等艺术形式。大运河江苏段流经区域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民间艺人开展多民族活态文化传承活动的结晶。例如,江苏宿迁段的宿迁琴书、淮剧、淮红戏、淮海戏,以及洋酒酿造技艺等,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常州梳篦、孟河医派、芙蓉荡湖船、常州划龙舟等,都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资源。政府应积极宣传运河文化遗产,出台江苏段沿线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也可以将政策保护信息写入书籍,打造文化学习传播平台,完善文化遗产的服务设施,以便人们对大运河文化和本地文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发挥推动大运河保护建设工作的作用。

4 结语

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是当前文化建构的关键内容。本文以线性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研究为基础,分析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探索活态保护利用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运河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质使命便是航运。在漫长的孕育和使用过程中,重新利用和保护运河,进一步复兴运河的原本价值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这种多方面、多层次的整体性战略思维有利于推动沿岸城乡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够发挥运河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多重复合功能,对运河这种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华.论线性遗产的不同类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1):48-54.

[2] 李麦产,王凌宇.论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活化保护与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6(7):75-82.

[3] 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2006(3):2-5.

[4] 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4):7-12.

[5]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7):41-46.

[6] 席岳婷.基于线性文化遗产概念下唐蕃古道(青海段)保护与开发策略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12(1):47-51.

[7] 姜师立.大运河活态遗产保护与利用探析 [J].中国名城,2016(9):59-65.

[8] 刘庆余.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借鉴[J].东南文化,2013(2):29-35.

作者简介:曲丽丽(1999—),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设计)。

刘苏文(1979—),女,江苏盐城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城市规划与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常州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运河(江南段)沿岸传统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变迁与文化传承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YJA760038

猜你喜欢
大运河
壮乡有条大运河
歌海(2023年6期)2023-02-07 07:27:26
让法治之光闪耀在大运河畔
公民与法治(2022年6期)2022-07-26 06:15:58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16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8
大运河,行走山东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6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6:58
大地史诗——大运河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6:56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42
运河博物馆: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8
放歌大运河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