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珠振
[摘要] “双减”政策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充裕的时间、更加解放的学生资源。为此,“行走·寻美南京”校本课程需要提档升级,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着力培育,整合更加合理的课程资源,打造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寻美、悟美、鉴美、创美,丰盈学生的美美人生路。
[关键词] 双减;校本课程;行走;寻美南京
江苏省南京市宇花小学“行走·寻美南京”课程在自主实践多年的基础上,于2020年成功申报为南京市特色文化项目,该课程秉持“以美启真、以美臻善”的课程理念,引导儿童立足学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寻找南京之美,在沉浸式的实践中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美的感受力,与美共情、与美共成长。
课程是儿童与世界对话的媒介,“行走·寻美南京”实践课程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注重实践性,切合实际,在具象中解决实际问题。课程是安全而温暖的童年成长环境,“行走·寻美南京”实践课程强调以南京为行走范围,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生活的地方,去探寻城市的点点滴滴,感受城市的美,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体验不一样的气息。课程是儿童向美向善的阶梯。通过课程,让儿童接触美的事物,体验美的生活,提高审美情趣,逐渐形成积极向善的人生态度,课程就是这样的一个阶梯。“行走·寻美南京”实践课程,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行走体验和获取,过程和结果具有独特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实现各美其美。
一、“行走·寻美南京”课程概况
学校处于紫金山西麓,玄武湖畔,10分钟行程圈有紫金山、玄武湖、明故宫、南京博物院等名胜,所处的地理位置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基础条件。“行走·寻美南京”课程,立足于“行走”,以实践、寻访的方式发现生活之美,在经历中成长。打开教室的门,带领学生在自己的城市旅行;怀揣已有的知识经验,链接学习与生活;发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成为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旅行者。该课程将儿童学习的场域聚焦“南京新48景”,具体划分为“金陵胜景、历史遗迹、石城山水、南京新貌”四个篇章,按主题、分年级引导学生行走寻美(如下图)。
“行走·寻美南京”课程的实施,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行走体验和获取,过程和结果都具有独特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实现各美其美。“行走·寻美南京”课程的实施,不仅仅需要学生用脚步丈量对南京的理解,更是需要学生寻访城市记忆、寻找美好生活,带上日志记录南京的故事,发现城市之美,从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怀。该课程的实施,尝试让行走超越时空,体会南京城市空间的宽度、城市历史及文化的深厚。
“行走·寻美南京”课程实施以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积极支持。学生利用节假日,在家长的协助下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深化寻美历程。学校曾在市、区范围进行展示和研讨,将南京的博物馆文化、秦淮美食文化、奥体健身运动等项目搬到了学校现场,在校内设立主题活动区,让学生通过猜灯谜、拼拼图、参加体育竞赛等方式将“寻美南京”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加以立体化呈现。在集中研讨环节,语文、美术、科学三名教师和一位家长志愿者,分别从博物馆之源、南京云锦、南京玉器文化与南京古人类化石等几个方面,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金陵文化,尝试通过课程融合解决他们行走中产生的问题,让探究学习真正发生。实践证明,“行走·寻美南京”课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培育课程资源,让校本课程更具活力
“双减”政策指出,学校要提供菜单式课程项目和内容,供学生自愿选择,切实增强吸引力。所以,支持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行走·寻美南京”课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课程资源的主力军
教师,无疑是课程的主要领导者和开发者。学校支持教师基于兴趣爱好、发挥专业特长研制课程。“双减”政策的实施,将促进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以正确、积极的态度融入改革中,开发适合于自身、学生受益的师本课程。目前,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发出“行走·寻美南京”系列课程,如“玄武烟柳”“故宫沧桑”“明城龙蟠”等,具体如表格所示。
此外,学校尝试从教师特长、学科融合两方面组成新的教学活动形式,首先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设计课程,学校拟定课程审议表,通过专家论证,反复修改,最终确定各门课程。教师可以单独或者有共同兴趣、特长的几个同事一起完成一项课程的研究和实施。
(1)学科内拓展
系统、科学地梳理各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的延伸点,结合“行走·寻美南京”系列课程,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将课程内容有机嵌入相关的国家课程学科教学之中。如语文四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师恩难忘》,教师拓展为感恩的教育,并开展了关于感恩的主题寻美活动,了解学校的优秀教师事迹,让学生在课上交流、感悟,畅谈阅读的体会,用作文、朗诵、小制作、幻灯片播放等形式,向老师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学科间拓展
利用校本研修时间,组织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研讨交流,系统科学地梳理各学科、各年级教材中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并加以整合拓展。分析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中应侧重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找到互通的生长点,发挥本学科的优势,结合“行走·寻美南京”系列课程,展開相关的教学活动。如数学教材中有一课“图形的密铺”,向学生介绍了几何图形间的关系和组合,让学生观察图形间的密铺现象,并尝试用几种图形画一画密铺。画好之后,教师有意识地将美术课中图案的四方连续引入课堂,对比密铺与四方连续的相同和不同,欣赏美术的四方连续图案,感受图形的不同组合带给人们的美感。
(3)多学科拓展
各学科立足本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结合“行走·寻美南京”系列课程,寻找多学科间的共同点,围绕一个相关的拓展内容,开展不同学科特色的教学活动,打通各学科间的通道,优化教学效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各学科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锻炼,成就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行走·寻美南京”系列课程就是围绕一个实践主题进行多学科的拓展,开展适合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和个性需求的实践性学习。学生在行走南京的实践活动中调动各科所学知识与方法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提升自身素养。
2.家长——课程资源的新动能
家长,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也是学校课程开发重要的新生力量。针对家长来源广泛、层次多元,学校五年前就启动了“家长进课堂”工作,家长导师每月一次到班授课,深受学生的欢迎。据统计,有百余位家长来校给孩子们带来“十里秦淮”“制作明城砖”等特色微课程,聚焦科学普及、运动健康、珍爱生命等话题与学生互动。
学生行走寻美南京需要有家长的支持、参与才能真正地开展,进而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近几年来,市级特色文化项目“行走·寻美南京”红红火火地开展,几乎每场行走活动都能看到热心家长志愿者的深度参与。“行走·寻美南京”实践课程的深入实施需要在自我管理、寻美习美等方面得到家长的进一步支持。现阶段,“双减”工作持续推进亟须家长转变观念,理解并主动服务于以增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行走·寻美南京”系列课程。
学生的学习原本属于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密切家校合作才能有生动的育人效果。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反映出家长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期盼和支持。家长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方应予以引导,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减少功利性,增强亲子性、互动性、实践性,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审视目前正在实施的“行走·寻美南京”家长课程,该类别课程的开发在专业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在趣味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激活,在实践性方面需要进一步增强。
3.社区——课程资源的增长极
“双减”政策落实以来,原来经典的校级寻美课程“灵动轮滑”“翻飞快板”“金陵百科”等排进课表,主要由专业学科教师执教,部分课程聘请有资质的社区专业人士参与。经典寻美课程的实施,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建学校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双减”政策指出,要适当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共同做好学生服务。在做优校级寻美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大社区课程的开发,以满足学生不同的课程需求。由此,学校聘请了校外专业人士开发科技创作、儿童舞蹈等课程,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动手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还聘请了在美学方面有造诣的大学教授、专业画家等大师定期进校园,丰润学生的美学素养;利用春秋季社会实践或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奔向社会实践基地,寻美南京。在现有“行走·寻美南京”课程基础上我们要继续深挖南京元素,让美的景、美的人伴随学生的行走之路。
三、完善课程体系,让校本课程更贴近实际
学校课程是由多点分散的主题课程组成的,而这些已经生发出生命活力的课程犹如血小管般滋养着学校课程这个肌体。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诉求,对于“行走·寻美南京”课程体系的再建构,应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
1.个性凸显,学校社团量身定做
“行走·寻美南京”学校社团课程是集全校之力,由学校与教师一同开发的特色课程,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目前正在实施的课程,绝大多数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贡献。
“行走·寻美南京”社团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要着眼于实践性和创新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贴近时代要求。学生社团课程开发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所持学生观、质量观的一种课程文化的体现,坚持“美美教育”理念,培养“人格健全、智慧灵动、素质全面、赋艺术潜质”的现代人。课程,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课程,学生是课程的主人,他们在课程实践中要有获得感。要在调查了解学生课程需求的基础上,依照学生的发展特质和潜在特长合理设置课程,真正做到量身定制,做到“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课程开发愿景。
例如,美术学科教研组开发的“创意美术”课程,立足校本,开拓创新,以创意为动力拓展“行走·寻美南京”系列课程的宽度。美术组结合我校市级“新媒体新技术”实验项目,开展电脑绘画、电脑篆刻社团活动,以寻美南京为主题,将行走中发现的美、感悟的美通过电脑创作这一形式予以展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后期,学校要注重发挥学校周边社区教育资源优势,聘请社区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团导师队伍,或安排学生到周边单位,如东部战区机关教育基地、南京博物院、中山植物园等地实地参观、体验式学习。
2.特色突出,班级课程体现班本
班级或年级课程的开发选择,要依据学生年龄特征、普遍兴趣倾向、教师的爱好及其专业水平。班本“行走·寻美南京”课程是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根据自身的特色、兴趣、能力,在某一领域开展的研究性活动,具有鲜明的教师班级印迹特质。基于班级的“行走·寻美南京”课程,应做到前期有目标、实施按系列、最终显成果。班级课程建设需要宽松的环境,不必像国家课程那样具有强制性和强逻辑性,要给教师和学生松绑,让大家觉得“人人都可以做課程,人人都会有收获”。
学校以“行走·寻美南京”课程建设为抓手,在学生“十岁成长礼”系列活动中,刻意安排“寻访红色基因”这一项目,引导四年级全体学生通过自主寻访了解身边的红色故事,珍惜当下美好生活,赓续红色血脉。在其他寻美活动中,学校通过践行“八礼四仪”加深学生礼仪认知和礼仪实践,增强课程育人效果。
班级或年级课程的开发一定是基于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或需提升的方向进行思考,寻找切入点,让开发的课程有价值。南京是一座美丽而有内涵的城市,在行走中产生了诸多问题是必然现象,教师依学生的问题开发课程,通过课程学习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此外,班级“行走·寻美南京”课程还要注重课程主题上的选择,选题要微小,讲究策略,形成系列,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收获成长。
3.自主扬长,学生团队结伴行走
学生行走寻美社团应自主组合,通过学生联系各自家庭拼团寻美南京。开展多年的“行走·寻美南京”实践活动,多以学生小队为单元,自主结队行走社会寻美南京,锻炼了学生合作、交往能力,培养互助、团结、自信的好品质。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去,如“行走·明故宫”寻建筑之美、“行走·梅园新村纪念馆”寻英雄之美等。
学生行走团队,要开拓更广阔的寻美空间、更深入的寻美意境,少一些“说教式”探访,多一些动手实践,在交往中积累经验、开阔视野、掌握生活技能。学生社团寻美活动要突出活动的策划,锻炼全局意识;突出活动的开展,锻炼实践能力;突出活动的协调,锻炼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让寻美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虽然,有的行走活动并非一帆风顺,但解决矛盾和冲突也是一种别样的寻美历程,学生会在活动中体会到理解与宽容的力量,更加懂得合作与分享,享受美美的课程。
行走发现美,美在寻访中。“行走·寻美南京”的一切意义源于尊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将为寻美活动打开更多扇门,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寻美增美,以美启真,以美臻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