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吉龙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不仅是对学生灌输政治方面的知识,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了完成此目标,需要教师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性不够强
结合教材内容可知,道德与法治课涉及的知识点抽象性比较强,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会进行实践教学。但是从具体教学情况看,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践性不强这一方面。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讲解理论性知识,这也使学生无法理解深层次的内容[1]。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部分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选用的模式过于传统,学生长期在这种方式下学习难免会产生枯燥且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过于模板化,具体表现在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进行理解,围绕重点内容解答,加强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的记忆等。
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认真研究教材,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要想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2]。教材不仅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还是教师组织课堂的重要依据。因而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挖掘,以此能够更好地发挥教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比如,在围绕“学会自救与求救”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为学生介绍常见的自救和求救方法,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情境,从而能够在情境中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地震中每个人不同的选择,之后还可以结合学校定期组织的地震演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震中的自救常识。
(二)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对此予以重视,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比如,在学习“团结就是力量”这节内容时,学生在学习关于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关系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结合不同题材的故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给出故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提出具体的问题:“为什么众人拾柴会出现火焰高的现象,三个和尚为什么最后都没有水喝?”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各个小组可展开深入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在经过不断思考和交流后,深刻明白集体的力量并不取决于人员数量的多少,而是需要每个成员之间的配合和凝聚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课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涉及的内容与生活相关,而这门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一点,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自身生活,并学会观察,之后将其在课堂中分享[4]。
比如,教学近几年社会关注的问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相关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则要根据课本中所涉及的尊老爱幼等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初中课程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选择,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聂鑫.刍议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可行策略[J].中外交流,2020,27(1):396-397.
[2]林贵辉.目的性 启发性 趣味性 知识性:谈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8):53-54.
[3]汪政云,朱腊梅.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20,27(22):283.
[4]李陆柒.关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