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6DOI:10.16660/j.cnki.1674-098x.2204-5640-2241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成果(项目名称:“三高四新”战略下湖南社区养老环境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SP22YBC352)。
作者简介:吴韦成(1985—),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景观设计及理论。
摘要:社区养老是我国当前主要养老模式之一,也是服务老年群体占比最多的养老模式。在积极应对老龄人口问题背景下,做好社区养老空间环境建设,是有效助力提升社区老年人养老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社区养老模式下,以城市老旧社区景观空间适老化改造为研究视角,通过调研长沙典型老旧社区,总结现状问题及改造存在问题,结合老年人需求的分析结果,对老旧社区景观空间适老化改造提出相关原则及设计策略建议,为老旧社区适老化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社区养老 老旧社区 景观空间 适老化
Research on Aging Design of Landscape Space in Old Communities under Community Pension Mode
WU Weicheng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004 China)
Abstract:Community pension is one of the main pension modes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also the pension mode that serves the elderly with the largest propor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problem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pension space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effectively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Under the community pension mode, this paper takes the urban old community landscape space suitable for aging transformation a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ypical old communities in Changsha,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nov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the old community landscape Relevant principles and desig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the retrofit of the space suitable for aging, which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aging-friendly design of old communities.
Key Words: Community pension; Old communities; Landscape space; Aging-friendly
根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调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 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占36.11%[1]。怎样解决好城市老龄人口养老,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攻克难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单一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中国老龄化现状,在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单个的家庭很难给非社会主流的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理想环境,因此社区养老模式将原有的商住小区改造成适宜老年人的景观环境,将养老问题从私人养老转变成社会化养老,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既能社交、又能体验人文的理想环境[2]。当前,社区养老模式的推广及应用是符合当前我国城镇养老的现实需求,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这种模式将养老系列问题与老年人原有居住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基于社区资源整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20年的高峰期,许多20世纪建成的老旧社区在基础环境设施上明显与新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形成较大反差,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建设背景下,如何抢抓发展新机遇,进行空间环境适老化设计改造,解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空间环境行为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 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现状及适老化改造存在问题
1.1 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现状
近年来老旧社区受当时生产技术条件限制,在硬件和配套设施上都较为滞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空间环境诉求则被老旧空间格局所限制。随着我国老旧小区的改造被提上日程,空间适老化改造也迎来了更新契机。笔者通过调研考察,总结出长沙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现状。(1)在交通流线方面,近8成老年受访者认为所在社区道路拥挤,缺乏人车分流的规划,车辆停放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老旧社区由于缺乏地下车位设置,居民只能占用地面空间,导致交通空间被挤占,严重影响交通出行的流畅度与安全性。老旧社区的道路尺度较小,步行交通流线与无障碍设施缺乏连贯性,无障碍仅仅在局部空间偶有出现,成为制约老年人出行的关键因素。(2)在功能空间方面,城市发展致使老旧社区的部分功能流失。例如,篮球场被改成停车场,社区花园被公共服务建筑占用,健身场地改为电动车停车棚等,从功能的整全性角度,上述现象破坏了社区功能的完整度,对于老年人所需的娱乐健身、休闲文化、教育交往等所需空间场所形成了极大的干预与破坏。(3)在植物及景观设施方面,老旧社区整体植被层次单一,多以高大乔木为主,植物造景手法滞后,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植物种类搭配不丰富,多为草地与常用灌木等状况。加之社區日益增长的其他功能,大量的绿化空间被挤占,近6成的受访老人表示绿化空间的减少影响了自身的生活质量。
1.2 适老化改造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总结以往经验。(1)适老化改造的单向度,主要体现在设计初,设计方与管理方缺乏对老年群体适老化需求的深入调研考察,在设计上存在景观空间功能与局部细节的单向度表达,未能体现景观空间的具体适老化特征。在已改造的老旧社区中,老年人对于周边环境的改善给予了认可,也提出了材质、色彩、造型、使用便利性、文化内涵表达等方面的建议,老年人更希望在景观空间的实用性与便捷性上得到满足。目前,无论是景观交通、景观设施、社区景园、种植设计等方面存在片面性,不同老年群体的整全性需求未能得到实现。(2)适老化改造的同质化。在初期,由于可借鉴参考的案例较少,对于较为成功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复刻则是推广的便捷方法。但当这种模仿不经过因地制宜的思考,反而会适得其反。类似的景观布局、相似的景园设计、千篇一律的种植搭配、“一模一样”景观雕塑、相同造型的景观设施等无差异的景观元素出现在不同的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过程中的同质化不仅仅影响社区养老景观空间的发展,也制约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整体提质。
2 老年人对老旧社区景观空间适老化需求分析
2.1 生理需求
老年人受生理状态与行为活动能力限制,居住区周边的景观空间环境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发现,景观空间适老化对老年人的生理行为的影响主要建立在五感体验需求方面及行为活动类型需求方面。一方面,视、听、味、嗅、触等五感体验是人们认知外界事物的主要媒介,景观空间可以满足老年人在五感上的真实体验需求。在适老化改造上,通过声光环境,绿植搭配、景观设施、无障碍交通等方式来解决老年人对于户外景观环境的向往。另一方面,老年人户外行为需要有合适的场所满足个体健身与群体活动的需求,适老化的景观空间质量决定了老年人活动的频率,也吸引着老年人从个人行为活动向群体行为活动发展,增加交往机会,提升生活质量。
2.2 心理需求
随着“老年”的概念被扩散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部分老年人还产生较严重的焦虑、抑郁、恐慌、不自信等心理综后症。(1)被认可心理需求:老年人对于自身行为的被认可度直接影响心理自信,老年人自身行为容易在家庭生活中被认定为“多余”或是“不需要”,导致失落感的产生,衍变成自闭与不自信。(2)安全性心理需求:出行安全、环境安全、饮食安全、生理健康安全等安全性问题在老年群体中被放大关注,这种需求是老年人对于“老年化”状态的心理反馈,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望。(3)疗愈性心理需求:由于老年人大部分伴有慢性基础疾病,长期医疗干预会让情绪影响病情与状态形成反复,让老年人在疾病与心理问题上形成恶性循环,疗愈就是让老年人释放内心负面情绪获得心理慰藉,而景观空间中“园艺疗法”可以有效营造疗愈环境。
2.3 社会需求
老年人因为退休而退出原有社会事务,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较大转变。老年人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无法实现。老年人渴望社交活动、低强度社会劳动、再学习等社会性需求。希望通过发挥自身能力,参与公众社交活动来重获社会定位。老旧社区缺乏较大开放性景观场所,加之社区空间常被“功利性”场所占用,使得老年人聚集社交活动无法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例如,较大团体的聚集性活动、中大型公益活动、中小团体的社交文化展示等各类层次社会活动在老旧社区体现相对较低。社会需求低质量状态,制约着老年人社会价值与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程度,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
3 老旧社区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
3.1 基于心理满足的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老旧社区景观空间提质的基本条件。对于可能给老年人带来安全隐患的景观要素与特征需要慎重处理,但并不意味着简单粗暴地将其排除。如果仅从老年人的安全角度考虑完全规避或取消,则可能导致社区景观单调乏味,反而降低老年人进行室外活动的动力及其生活品质;在综合型的社区中也不符合其他年龄段居民的需求[3]。“安全”不仅是景观空间环境与景观设施的安全,还在于综合场景效应带给老年人心理上的安全。既从主观意识上认可场地的安全舒适性,并对自发行为与空间感受有预知的辨识性。在老旧社区景观空间适老化改造中,我们要遵循上述原则,基于老年人活动方式与心理需求特征进行规划设计。例如,从铺装材质、健身设施、植物种类、斜坡坡度、扶手用材、照明亮度、水景设置等元素都要进行安全考量,才能从景观空间细节上体现对适老化设计的重视,也才能切实让老年人产生到景观空间活动的愿望,并能够安全进行活动。
3.2 基于行为导向的可达性原则
可达性是老旧社区景观空间提质的必要条件。老年人有许多室外交流活动的需求,他们希望能拥有更多的交往空间,在布局公共活动场地时,应注意这些场所的可达性和充足性,以及无障碍设计,从而促进老人的邻里交往[4]。可达性的体现在于景观空间交通道路的无障碍,这也是改造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的首要原则。无障碍空间可以降低老年人行走运动时产生的摔伤、崴脚等风险,能够增加景观空间环境对老年人活动范围的包容性。在交通流畅可达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单一长直的景观路线,虽满足交通直达性,但容易造成压力感与单调感。另外,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时,也要警惕“过度适应性”,各个老旧社区的状况不同,老年群体所占比例不同,适老化程度也有区分,要注重与识别性、可达性、必要性的结合,对适合老年人出行、休闲、娱乐、交往的景观空间场所提供必要无障碍设计,加以识别标志和照明的辅助,强化交通路径的安全。对于不适合老年人行为参与的景观空间,可以进行视觉引导,设置观景点,改变景观视线角度,用观看替代直接参与。
3.3 基于交往发展的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是老旧社区景观空间提质的重要条件。社区景观观赏空间是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设计得当的景观可以增强空间的视觉乐趣,增加老年人户外活动产生的频率[5]。由于每个老年人的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综合因素都大不相同,老年人对于景观空间的主观评价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那么多元性的景观空间则是解决“众口难调”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景观空间类型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活动需求,从动静分离,私密与开放、风格样式、色彩搭配、材质选择等方面的多元性上都可以实现多层次的适老化表达。多元不是意味着凌乱,是整体设计概念统筹下的差异性体验,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过程,也是对老年群体差异化需求的合理补足。在对老旧社区景观空间改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地区域老年人的差异化体现,对个性化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概括出适合该社区发展的多元性适老设计,而不是盲目地以一概全,又或是浅尝辄止。
4 老旧社区景观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4.1 功能与交通规划设计
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的适老化改造首先要从整全性上全盘考虑,不能过度单向地从设计者自身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进行创作。首先,基于老年人的需求特征进行功能与交通流线上的整体规划,对于老旧社区的功能设置、功能划分、选址定位、交通串联等规划要点,要以适老化为基本要求。老旧社区的空间尺度和老人的行为需求促使功能空间以中小型景观节点呈散点式分布,要警惕景观空间的过度集中,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对不同居住区域的老人实现空间直达性,对于行动不便或失能失智老人更是优先方案。与此同时,較大空间可以考虑以聚集性为目的功能设置,以较为开放的空间形态进行呈现,便于大型社交活动的开展。这样从空间属性上也有了动静之分、私密与开发之分,形成多元层次的互补。其次,交通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各功能空间需要交通串联。社区内道路包括车行道路、人行道路、停车场及道路两侧的相关设施,如照明系统、交通标识、台阶和坡道等[6]。根据老旧社区的原有场地地形、交通环境和功能布局,尽可能做到人车分流与无障碍设计,保障道路系统的安全可达性,整体主干道路做到通行快捷,次干道直达流畅,休闲路景观路可以适当曲折多变,增加停留设计。在铺装材质、道路照明、路标指示、栏杆扶手等细节中融入多样变化,使交通环境整体保持安全畅通,细节上又体现适老的人性化。
4.2 景观设施系统设计
景观设施是与人发生空间行为互动的主要装置,老旧社区景观设施主要包含常用的健身设施、休憩设施、照明设施及标识设施等。健身设施在老旧社区中是不可或缺的设置,对于老年人的运动健身设施要结合生理特征设计,而不是简单地将普适性健身器材进行堆放。由于老年人的运动健身强度较低,主要满足康复性运动的功能需求,所以适老化健身设施的设计与选择主要考虑安全与低强度的设备为主。休憩设施是老旧社区景观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设施之一,从简洁、实用的座椅到样式各异的亭廊,休憩设施的适老化设计在材质、色彩、布点位置等方面容易被忽略,应该结合光照角度变化进行选址布局,并注意材质的亲和感与设施尺度的舒适度。照明设施与标识设施的适老化应用都是作为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的引导系统,好的适老化照明与标识设计是老年人出行的“引路人”,老年人由于生理特征变化,在视觉上出现视力衰减与辨识力下降特点,要从照度、色彩、识别性及布局等方面充分适老化考量,在避免照明刺激与色彩对比过强的前提下,设计光照舒适的照明设施与高辨识性的标识设施。
4.3 植物种植配置设计
植物是具有生命特性的重要景观要素.是促使人们与大自然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更是在康复景观中促进康复效果的主要因素[7]。植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对于社区养老景观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的更是重要元素之一。由于老旧社区建设早,且年久养护不完善,植物造景现状杂乱无序,大部分乔木冠形遮盖空间较多,使得低矮层次的灌木与之不匹配,加之低矮植被遭受占用破坏,便呈现了整体种植配置较为单一现象,而原有面貌并非如此。植物配置不仅是在视觉上起到景观氛围的营造作用,在空间划分、空间过度、竖向层次、微气候改善、园艺疗法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园艺疗法是对于有必要在其身体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及身体等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园艺疗法的治疗对象包括残疾人、高龄老人、社会的弱者等[8]。在对于老旧社区景观种植适老化设计要结合场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绝不能“大刀阔斧”地粗放改造,可以将原有场地的大型乔木合理保留,并加以造型修剪,减少安全隐患。而新设计部分应结合空间动静层次科学布置小乔与灌木的搭配,增加植物配置种类,从时间上分配不同应季应景植物,与空间搭配成复合的植物造景,满足现代审美需求,这样既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也营造出层次多变的园艺疗养空间。在追求多样性的种植环境时,也要警惕植物对微气候的影响,避免特殊植物造成的老年人呼吸嗅觉上的过敏,确保种植环境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R].2021
[2]张雨薇.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适老性改造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3]谢皖.长沙市典型社区公共空间环境适老性设计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8.
[4]史舒琳.老年人视角下社区景观要素与特征重要性研究与启示[J].中国园林,2021,37(8):62-67.
[5]于立,王琪.社区适老性及医养设施建设问题与规划设计对策思考:以厦门为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0):26-31.
[6]焦红,曲悠扬.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J].北方园艺,2016(11):83-87.
[7]马丽楠,徐娅茹,赵中建.康复景观中的植物配置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0):10-14.
[8]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中国园林,2000(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