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标、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实施,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以此提升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同时保障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并结合实际做好相应的整理和总结。
一、教师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
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摒弃唯成绩论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入手,建立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并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保障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与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做好实时互动,保障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二、深度发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
教师必须深度发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从现实来看,初中生物教材编排过程并未完全考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对相应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灵活、合理地调整教材模块,使之可以适应广大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初中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提供有力依据。如一些初中生物教材是先论述结果,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可对其进行转化,先让学生探究学习,然后再提出结果。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初中生物教学方案
科学合理地设计初中生物教学方案,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心理需求,选择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引导其主动学习、探究合作学习,完成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中探究合作学习在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频率较高,所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这是因为探究式合作学习旨在从实际问题着手,使学生在探索、研究、分析过程中找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方法,最终得出相应的解题规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目的。如在进行“植物开花的影响因素”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梳理相关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探究试验活动,学生可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可能对植物开花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等,之后帮助学生做好部分实验环节,学生现场采访调查(线上线下结合,网络搜索、实地观察等)、收集数据,并通过实践得出结论,以此使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四、全面丰富初中生物教学形式
教师必须合理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形式,降低初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其思维意识得到有效开发。就现实情况而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互联网+教育”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将各种网络资源整合成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互信关系。现在很多地区都在持续完善基础教育设施,这使教师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展览会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体验,以此丰富初中生物教学形式,突破原有的学校课堂空间限制,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实效性。
五、建立现代化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现代化新型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的事情。教学评价对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十分重要。以往的初中生物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过度关注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对学生具体的课堂表现、学习能力缺乏客观评价,完全以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现代化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如以学生为中心,对其作全方位的綜合评价,包括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进程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指标,增强教学评价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使其及时发现其他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他们的缺点,评价语言应中肯、语气要柔和,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以此切实提升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尽快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深度发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科学合理地设计初中生物教学方案,全面丰富初中生物教学形式,建立现代化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才能保障现阶段的初中生物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要求,促进现阶段我国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