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大国。文字是文化延续和繁荣下去的载体,文言文体现了古人圣贤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文化宝藏。数千年的历史兴衰告诉我们,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重视传统文化,才能保证不被别的国家和民族所同化,才能保證我们民族的生存基础。然而,阅读学习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对中学生而言常常感到难以理解。在新课标要求下,推动文言文的教学改革和提升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迫在眉睫。
一、新课标对中学文言文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生的文言文要求比以往更高,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查阅,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大概有以下四点:
(一)掌握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技巧,翻译不仅要体现文言文表达的内容意思,还要注重翻译语句的文雅性。
(二)具有评价文章主旨内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传达出的情感的能力。
(三)具备掌握中考要求必会字词用法的能力。
(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二、新课标教学要求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适量多教,多多诵读
多教并不是指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一字一句的讲解,而是指教师可以在开启一篇文言文学习之前,将该文言文高频出现的重要字、词组与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相关联,做出一份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或者是讲授一篇相对简单的文言文,而这篇简单的文言文出现的字和词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即将学习的文言文。适量多教讲究的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效果。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韵律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吟诗颂词的能力。通过多次诵读,对学习的文言文产生了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死读不能让学生明白其中要义,但是多次反复的诵读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会让学生在诵读中开始思考句子含义。适量多教,多多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材料,对文言文的句式、用词以及表达习惯有清晰的认识,这就为阅读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二)点拨指引,课堂互动
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将关键词组的含义告诉学生,在课堂上采取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几个关键词组串连整句的意思。学生根据几个关键词组的意思依旧无法发挥想象力得出整句意思,这就会形成一种驱动力去迫使学生从之前的被“灌输式”的教育中走出来,去自行查阅古汉语字典或课外辅导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课堂互动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可以进行分组讨论,组员之间可以通力协作查阅资料,利用课堂时间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看客或课堂秩序的管理者,而是引路人,指引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将分散的知识点汇集为一个整体。
(三)灵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的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文言文所描述的故事和背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即便学校没有配备多媒体硬件设施,教师也可以从历史角度讲述文言文背后的小故事。文言文具有一定的历史底蕴,教师应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创新地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探索,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文言文的教学应坚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灵活多变的方法。不同的文言文,文体不同,主旨、寓意不同,教师应改变传授策略,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内容。即便是同一篇文言文,教师也应考虑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灵活调整教学方式。
三、结语
教师是实施新课标教学改革策略的执行人,学校在关注新课标教学改革策略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教学改革策略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存在一个适应过程,学校在教学上既要追求创新又要在改革中寻求一个平衡过渡的方法。
参考文献:
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焦圣新(1981—),男,汉族,山东泰安人,本科,汉语言文学(中文)专业,中教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