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互动德育课堂

2022-05-30 10:48陈素珠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互动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

陈素珠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个性发展和个体独特体验的学习空间场域,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认知,在充满情感的智慧互动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与智慧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场域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发展性等特点,依据其整体规划、关联融通、多元互动的规律,教学时运用系统思维、转化思维、审辨思维等,可以形成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独特体验的学习空间场域,让学生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和体验者。

关键词:学习场域;互动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9-0034-04

Interactive 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theory

CHEN Suzhu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Xiame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is a learning space field fo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unique experience, allowing students to recognize in a pleasant and relaxed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to realize the autonomous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and wisdom growth in the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full of emoti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field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normative and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 to its overall planning, correlation and integration,andthe laws of multi-interaction, systematic thinking, transformational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can be used in teaching to forma learning space field suitable for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unique experience, so that students can become more effective learners and experiencers.

【Keywords】Learning field; Interactive classroom;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1.运用系统思维,科学规划,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活动和情景

场域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教学空间交互的过程,在教学空间里,学习者必然与他人、物体和学习场地发生联系。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学生道德养成与法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生活情景。运用系统思维要考虑教学情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统筹各个要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流程,营造教学“心理场”。统编版教材以学生学习活动所指向的问题域,作为单元教材基本结构,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教师从学科的整体价值出发解读教材价值。以三年级上册《有了事情找哪里》为例,单元主题“我们的学校”,“我们”是学校的主体,引导学生以主体精神开展探索活动,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要素,此节课的教学设计把学校空间纳入整体设计,使之成为承载学习活动的实践场域,发挥场域对教学的善意干预作用。第一个话题“我们的足迹”,让学生讨论学校的空间环境,说说自己喜爱的校园一角,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第二个话题“我们的学校不简单”,让学生关注学校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对学校的深入了解,引发以校为荣的荣誉感。第三個话题“有了事情找哪里”,回答学校有哪些部门或机构,这些部门和机构有什么功能,遇到问题能寻求哪个部门的帮助等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角度认识学校,了解不同部门的功能,进一步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同感。最后通过第四个话题“一起画张平面示意图”,用实际操作的活动形式,将单元内容串联起来。此设计结合学校空间场域的结构,体现学校空间场域的系统性、关联性和动态性及其运作逻辑,为学生认知“我们的学校”提供个体体验的学习场。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现代媒介打交道。同时,现代媒介对也对学生进行着信息冲击,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形形色色的广告,通过语音、音乐、文字、图画、动画、故事等,不仅传播优劣并存的商品信息,而且传递着参差不等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规范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正确认识广告》一课,引导学生认识广告的特性,学会理性对待社会中的商业广告,有意识地筛选广告信息,增强对广告信息的辨别能力,减少各种无效和消极信息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执教本课要基于单元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充分融入社会。一方面,重视学生的体验,探究广告对生活的帮助;另一方面,辨析商业广告的利与弊,掌握识别虚假广告招数。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教学题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整体统筹各个要素,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真实而具体的教学场景,培养学生“学会选择”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运用转化思维,转化问题,关联融通经验与情感

场域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充满各种关系和冲突。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场,在学习内容方面的主要冲突体现为教材案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冲突。教材呈现的案例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与普遍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运用转换思维,关联融通典型的道德与法治案例,将陌生的事件、人物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人或事,将复杂事物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现象,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得到全面的认识。教学时根据学情,解读文本内容、解读典型案例、解读提示语言等,转化学生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学习框架,引导学生厘清认知思维脉络,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如诚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师要避免将诚实与守信混为一谈,可以转化教材中案例的人物、场景等,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活动化、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道理。《我很诚实》一课,可将“诚实”的事件场景定位于人际交往,收集有关诚实的真实事件,将教材案例的学习转化为对真实事件的认知,通过辨析得到解决方案。为了探讨“说谎”的问题,“交流园”栏目设计道德两难的问题,如“爷爷得了绝症。为了不影响他的心情,避免加重病情,芳芳和爸爸决定向爷爷隐瞒病情,并安慰他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对这种“谎言”的看法具有争论性。问题的辨析与讨论,应当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来看待、思考问题,提高道德思维能力。运用转换思维形成新的学习场,可化抽象为直观,化含糊为明朗,对处于形象、直觉思维向抽象、辩证思维发展的学生来说很有裨益。

健康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保障,安全更是学生成才的必要前提。学生的健康与安全关系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壮大。所以,安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年级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浅显的认识,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接触的人员更为复杂,处在各种未知环境中,对周遭危险的认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人身侵害。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将学生的安全问题作为三年级的主要学习主题。针对学生的各种安全伤害事故,以“体会生命宝贵”“学会自护自救”“警惕人际交往安全”构成单元的逻辑主线。然而,由于教师自我认知水平的不同、对社会理解存在差异、教学方式运用不当,容易造成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单角度思考:一直强调骗子可怕或自己粗心大意的某一方面,在学生心中并没有形成对骗术的理性认知,从而安全意识很难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执教《不要上当受骗》,任课教师通过“丢丢的故事”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分别从“丢丢上当受骗”的视角和“骗子行骗”的视角分析案件。通过充分的师生讨论,体会到骗术的特点。教师运用转换思维,关联融通典型案例,将陌生的事件、人物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人或事,让学生借助身边人的亲身经历,感受牢固的安全意识才是预防上当受骗最重要的防线。两种视角的问题提问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到“拐骗”的过程中,不仅在于骗子的花言巧语、精于伪装,更重要的还有学生的掉以轻心、不会核实信息,没有防范意外風险的意识和能力。全方位的视角,多角度的分析,促进学生对安全话题的深度学习。此外,任课教师还设计了“事件拓展”环节,让学生从“防拐骗”的学习,举一反三地分析生活中“防盗、防骗”等可能遇到的情景,指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创设各种情境,学生通过看、说、评,深入思考“这样的情景有哪些危险?该如何预防?”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生命感悟、在思考中提升安全意识、在讨论中获得安全技能。当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时,安全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内心,当灾害真正来临时,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安全自护的主人,把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

3.运用审辨思维,激发个性,引导智慧互动、交流合作

场域理论强调个人经验和社会互动过程,从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角度看,学习场域是多元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分享的互动与合作空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形成的学习场,强调手与脑的并用、学与思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学生使用教材进行学习活动,产生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和情感体验,需要通过自我导向、自我监督以及自我校正的思考,使之内化成学科知识,需要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教学设计一系列互动活动,与道德认知有关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被理解、评价、迁移、运用,核心就是学生审辨思维的运用。通过智慧互动,合作交流,使个体知识与情感体验的过程外显出来,以便教学时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认知与体验进一步得出结论,检验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分析、评估和重建,提高道德品质。

鲁洁教授曾说,“在教科书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是为学生进行创造、表达感情和思想提供便利”。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不一样的你我他》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下面有一个圆,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呢?把你的想象画出来,并涂上颜色。然后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创意。”任课教师借助这一想象活动,组织学生与教材进行积极互动,观察圆并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在圆上作画,“太阳”“笑脸”“小乌龟”……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同时,鼓励学生与伙伴分享思考的成果。通过互动学生明白了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独特的,面对同一个事物或问题时,答案没有好坏之分,所以,我们没有坚持自己特定答案的理由。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也相信,并非所有的见解都是有意义、正确的。“善”与“好”值得每个人向往与追求。教材中人与生活类题材文本中的留白,关乎学生的生活习惯,随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而发生变化。留白不仅是一种形式性的存在,它的开放性也会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着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正如班华教授所言:“留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留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向前走。”运用场域理论创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习场,还要重视虚拟空间的使用。虚拟空间不仅指提供远程学习的线上平台,还指数字及互联网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分享的云空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教学时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视频,播放源于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暂停关键画面,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参与互动交流。互动交流中学生思维碰撞产生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多媒体交互白板工具中的思维导图功能进行归纳整理。利用多媒体交互白板工具中强大的课堂活动互动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了解生活中服务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了解相关机构劳动者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使网络课程成为特殊时期的产物应运而生。隔着屏幕与教师和同学用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沟通交流,部分学生暴露出网络礼仪上的缺失。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教材里虽然没有出现这方面的指导,但“通信交往中的文明”可以做相关内容的渗透。如教学“神通广大的现代通信”可从线上学習体验谈起,使学生了解多样便捷的现代通信方式。之后,通过“历史上的通信”“飞速发展的通信世界”的学习,借助审辨思维,教师可设计下列互动问题:对比古今的通信方式,通信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借助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在我国医疗、教育、购物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进一步体会现代通信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基于审辨思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理解和同化空间,学生描述自己的观察、思考,当学生收获相关的通信文明礼仪信息后,结合当前的网络授课,开展“网络礼仪我能行”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当下的一言一行做起,践行网络礼仪,在享受现代通信技术便利的同时,身体力行地把课上收获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不仅重视学生个人经验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而且营造了智慧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场域,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4.运用目的思维,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场域理论指出教育场域是一种以人的发展、形成与提升为核心的客观关系网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按照课程教学要求所产生的特定逻辑所共同构建的场域环境,更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场所,在教学活动中场域为教师与学生标出了“待选项目”,但并没有给出“最终选项”,这就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搭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思维方式不断涌入我国,这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构建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现阶段,为降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思潮对学生精神文明体系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目的思维,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加以引导,成为一项极为必要的工作。

课堂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阵地,为切实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获取工作的需要,教师可以将互动课堂、情景课堂、合作课堂等教学形式融为一体,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生动性的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具体来说,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并落实前置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加以整理,为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利用PAD端微课录制功能、微剪辑技术或者互联网微课视频资源,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前置学习模块,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并且借助微课平台的反馈功能,对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经调查分析发现,在微课教学推行过程中,知识点单一、内容相对短小的微课,能够有效帮助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明确地获取道德与法治内容知识。同时微课随时回放、学习内容可选的特点,使一些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能针对薄弱环节加以弥补,增加学生的学习思考时间,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学习要点的同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加以讲解,并花费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互动沟通,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对学生来说,品德的形成也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自主体验是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知与内化。比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这一课的教学时,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体验感,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进行一场独特的课程场景布置,即在学生课间操结束回到教室后,看到教室四周散落的垃圾,扫帚东倒西歪,直观地感受到垃圾给他们学习带来的不适感,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看生活中垃圾乱扔的现象,在发现生活中他人无意乱扔垃圾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些场景中找寻自己的影子,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为本节课堂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调。同时,为了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互动场景的方式,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乱丢垃圾现象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倾听、辩论、思考中,提升自身的知识积累水平与沟通交流能力。最后,为进一步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我们都是环保小能手”“生活垃圾再利用”等形式的课后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垃圾的另一种处理方法,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并持之以恒的意识,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为绿色低碳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综上所述,场域理论指出,只有文化资本达到均衡,才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后进生有良好的学习动力与信心,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现阶段,为切实实现上述目标,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的方式,为后续学生的学习提供针对性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明确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满足道德与法治知识积累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参考文献

[1]鲁洁,高德胜.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鲁洁,高德胜.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互动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浅议互动课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