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渐被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为我们的生活以及生产带来了极大便利,将其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丰富教学内容。为此,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思想,重视全新教学方式的引入,以此来深化教学改革。文章对物联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期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背景;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陆晗(1990—),女,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扬子第二小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将物联网应用于教学领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物联网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程度比较低,大多教师只是应用一些简单的多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在教学领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1]。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整合的资料,谈谈物联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为其他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物联网奠定基础。
一、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互联网的终端是计算机,我们运行的所有程序,无非都是计算机和网络中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除了计算机,没有涉及任何其他终端。物联网的本质还是互联网,只不过终端不再是计算机,而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传感器,这是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人类服务的计算机呈现出各种形态,如穿戴设备、环境监控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只要有硬件或产品连上网,发生数据交互,就叫物联网。服务器技术叫“云”,单片机叫“智能硬件”,网络单片机应用叫“物联网”,车载单片机应用叫“车联网”。
二、物联网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符合课程改革要求
在物联网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最新的课程教育理念[2]。基于素质教育的最新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借助有效、新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多元素养。结合这一教学要求,更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进一步简化教学内容,充分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他们之后学习更为深入的信息技术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动教学发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限制性较强,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简单操作,随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难以主动学习,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学科素养难以提升,新时期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加入学习,提高学生的多元素养[3]。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为新时期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革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信息技术教师为了充分发挥此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有意识地重视评价机制的完善。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物联网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信息技术教师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随后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对其进行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为之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保障。第二,线上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开发。这一内容体现在教师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感知。一般来讲,线上学习板块都具备记录功能,围绕这些情况,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而完善评价机制。
(四)实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
新时期背景下,物联网已经成为生活各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其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不仅如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引入物联网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知时代气息,深刻体会学习的价值。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单一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传授,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出发,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的各种学习活动之中。
(二)缺乏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程度并不是很高,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即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些互动交流,也仅仅以一些简单的问答为主[4]。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互动的效果自然比较差。
(三)教师不够重视理论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上机操作为基础的课程,各个知识点都是在上机操作的基础上习得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上机操作。但是上机操作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如果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那么上机操作就无从谈起。目前,大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理论教学环节并不关注,每次上课都是直接让学生上机操作。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自然很难理解和记忆上机操作的步骤。
四、物联网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策略
(一)明确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
基于物联网背景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革新,需要教师制订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打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学生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学生能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最后,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认知。前两个层次的目标是基础培养目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技巧,第三个目标重点体现物联网的内涵,目的是让学生将生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认知体系。
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围绕目标制订明确的教学方案,以此来改善之前过于单调、实效性较差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例如,教师在“传感器”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并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讲解传感器,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工作的原理。传感器是机器人工作的核心装置,同时也是物联网系统的关键所在,因此,学生在基本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之后,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这一知识拓展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对物联网以及信息技术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教学实效。
(二)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价值,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循遵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平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各要素,如心理特征、认知特点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制订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指导对策,并围绕这一内容开展物联网技术下的教学活动。
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为了切实革新信息技术教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进一步完善物联网下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基于新时代的信息技術实践教学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即教学情境的创设、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总结。如在“机器人比赛”的教学中,笔者借助物联网技术开展了有效的学习活动。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控制学生电脑,为他们播放了与机器人相关的动画,良好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然后,结合动画内容,笔者为学生讲解机器人比赛的基本原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接着,笔者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传感器对相关内容进行实践操作,随后组织学生利用传感器进行机器人比赛。最后,结合不同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笔者总结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回顾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教师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之后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做好充分保障。
(三)拓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空间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物联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空间。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信息技术教学不再局限于“讲解—练习—总结”的枯燥过程,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改进之前教学中的不足。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微课、线上学习、VR等技术,通过全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学生的视野不再只局限在课堂上,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更为深入的内容,且他们的感知能力、探究能力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例如,在“机器人行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感知,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学生展示机器人模型,并展现机器人的行走状态,增强学生的感知,同时也可以通过VR技术,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这样的方式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让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且教学空间得以拓展,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教师结合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其进行评价,但是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难以提升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实现教学发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完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例如,在“智能导航”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联系生活,让学生了解了导航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其感知生活中的物联网技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以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的物联网技术,制作成电子表格,并将其上传到班级学习群。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资料整合、任务完成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评价的公平性,笔者让不同学习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每个小组都需要对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确保了评价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孙丽濛.探究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
(01):37-38.
[2]晏敏.物联网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探讨[J].小学生(下旬刊),2020(01):63.
[3]王绍永.小学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的探究[J].数码世界,2020(12):152-153.
[4]刘怡然.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J].小学时代,2020(0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