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斌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德育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初中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时,主要以引导学生背诵、记忆为主,在课堂上主导学科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时,缺乏思考,也难以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学习分析,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传统教学理念转化,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也逐渐探索和研究出各类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也是较为典型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恰如其分地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表达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分析;价值观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条件,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也能够运用理论对现实存在的案例有理性分析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中达到深度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建立道德与法治知识系统,借助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客观评价,对于塑造初中生良好的品德,使其能够懂得保护自己,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1 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知识教学内容胜过实践教学
在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往往占据了课堂的多半时间,缺少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甚至在部分地区学校中,道德与法治的整个课堂均是理论教学,教师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会让学生自由背诵理论知识点,以期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内容,这无疑压抑了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更渴望的是有趣、生动的知识教学方式,而传统教学中纯粹的知识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初中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让初中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对于发展初中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1.2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参与性较低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类问题,即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低,不愿与教师进行互动,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严谨的理论往往也造成学生的学习有一定難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采取互动方式,无法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知识的多样化学习中,这不利于学生知识学习和积累。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语数外等学科在学生的心中存在不对等的分量,许多初中生可能更侧重于将学习时间花费在语数外等重点课程上,认为道德与法治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过多,且在升学考试中占据比例不大,从而忽视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致使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低,学生个人学习的功利性较重,这同样不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提升。
1.3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效果不明显
传统教学中,以知识教育为目标,而新时代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这也注定了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必定存在较大差异,如传统教学重教轻育,以知识教学为目的,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而现代化的教学中,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教师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对知识的应用实践,常常运用案例教学法等多元教学方法教学。传统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效果不明显,而现代化教学中多样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初中生的健康发展和素质培养。
2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利用一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中的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分析案例,而在分析中,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有利于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初中阶段属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学习阶段,对一件事进行评价分析时,学生个体会产生不同观点,而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个人意见、评价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达成共情、共鸣,或是理性评价,这有利于学生个体正确是非观的形成。而这也为学生之后的道德行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遇到类似案例的问题时,学生可以快速采用正确的态度、手段保护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升应对实践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能力。
2.2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还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打开了多扇不同的门,而学生选择不同的通道理解案例、分析案例的过程,都是其发挥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的过程,当学生建立一定自主学习意识时,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知识时,便会更用心钻研,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希望表达、希望与他人互动交流,并在交流之中深度学习知识,促使学生能够联想到个人行为举止,能反省、提醒、警示自己,在生活中遵守法律规则、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能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等,让学生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道德自觉意识,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
2.3有助于营造互动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必然会有互动环节,不仅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设问与学生达成互动,而且学生之间在分析案例和表达评价时也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充当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媒介,教师可以通过案例了解学生个人的认知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多个梯度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对于学生而言,也可以借助“案例”更好地理解理论或运用理论解释和评价案例,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或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更具象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的互动环境,学生在其中能够发表个人看法,从多个角度谈论案例,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而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则能够塑造良好的品格。
3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选择合适案例,设置恰当情境,提升课堂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而案例的选择恰当与否,关乎着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实践应用。
一般而言,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与教材内容相契合,道德与法治教学总体而言还是要围绕教材知识展开,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选择的案例需要与教材内容相契合,才能发挥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重作用,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二是注意选择的案例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选择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学生也更容易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学习,并结合案例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三是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教育价值,生活中案例众多,而学生是否能从案例中学习到一些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案例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初中生感兴趣的话题、关注事件,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而案例的具体呈现,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视频、图片文字融合的方式,将案例进行情境化展示,这种引入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案例的内容,并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和认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法律的存在,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依据案例选择的三个注意点,引入校园中每周升國旗活动。每位在校学生都会参加学校的每周升国旗活动,这一具体案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和参与经验,同时升国旗这一实际事件中也蕴含着诸多法律知识,正好契合教材内容有关“生活”与“法律”两个主题,综合而言,这一案例有良好的法律普及教育价值。
而在引入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有真实感,可以拍摄一段班级学生参加升国旗活动的视频,以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展示升国旗这一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为之后教材中法律知识内容的学习做铺垫。促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拥有较高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综合运用法律知识,提升学生法律素质,让学生知法懂法,遵法守法。
3.2借助案例设问互动,提高学生分析运用能力
案例教学法离不开设问互动,教师在前期做好案例选择的准备之后,需要对案例展开预设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案例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分析。
在问题的互动中,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交际关系,教师通过学生的分析和回答、反问和质疑,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继而设置更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案例的研究热情。而学生也通过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提升道德与法治知识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仍以“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引入新的案例,并设计相应问题,以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教师引入案例,“小明在网络上买了一件品牌衣服,发现买来的衣服是假冒的,质量不符合标准,而当小明要求退款时,店家表示衣服已经拆开被试穿,不能退货。”此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解决退款问题?”在问题中,教师将学生置于案例中“小明”的角色,学生在置换小明的位置思考问题时,仿佛具有更真实的体验,在分析问题时学生提出了投诉、向消费者协会打电话投诉,乃至通过法律手段等解决途径,而教师也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次发问:“从这一案例中,你发现了哪些法律知识?”学生结合这一课时所学的内容,对法律的认识更具深度,之后教师再根据案例的问题,综合学生回答,补充学生分析案例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在分析案例中与教师达成良好互动,使学生学习到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权益的方法,强化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应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3.3引入实际案例促成辨析,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不仅要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促成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如在总结案例中知识内容时,教师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于思维的差异化、知识学习程度差异,对案例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也会呈现不同的结果。学生经过交流,可以相互补充、发散多个角度思考案例,使案例的总结更加完善。
此外,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对立,教师可以在引入实际案例后,从案例中提取相关的话题作为辩题,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辩论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主体性。在相互辩论中,学生对案例中知识内容的挖掘更深,甚至会为了证明观点而拓展一些知识内容、案例内容,同时,在辩论中,学生也在逐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能够借助案例辩论,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行。
例如在“合理利用网络”的教学中,教师导入案例:“A同学经常在课外时间上网打游戏,由于沉溺在网络游戏中,上课期间经常发困,以至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B同学在课外时间每天都在特定时间内玩游戏,放松自己,并会利用网络来学习一些新知识,在课堂上经常会有不错的表现,通过A、B两位同学的行为,你认为网络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是有害还是有利的?”之后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有害大于有利”“有利大于有害”两方观点中的一个,在案例教学中组织辩论赛。同一观点自由组合形成辩论小组,共同探讨分析辩论的内容。学生在辩论中对立互动、合作互动均有所体现,为了更好地证明己方的观点,也会对案例进行拓展,提升了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掌握。
此外,在学生对案例辩论中,逐渐感知到对网络的利用是利弊兼得的,作为中学生,应该合理利用网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网络服务于自己,而不是让网络“奴役”自己,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借助案例教学时,需要在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课堂互动环节上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借助案例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能够主动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蒙泳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1(01):35-36.
[2]吕晓伟,刘雨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9(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