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花
根據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利用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从高中阶段化学课程标准研究来看,化学学科应该围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五个维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系统、连续的教学指导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化学理念教学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又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在初中化学教学指导中,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通过化学实验、逻辑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变化,认识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形成宏观视角。例如,在学习“电解水”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被电解后会生成氧气和氢气,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利用多媒体资料,启发学生从微观层面探析水分子分解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观察化学现象,又能从微观上认识化学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理论的掌握水平。
二、设计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的化学认知
在课堂中设计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推动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初中化学教师应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一方面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由此形成自己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设计“问题串”,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问题的启发下循序渐进提升化学认知,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化学进行认识。
三、重视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科学的实验是化学学科建立的基础。在初中化学课程设计中,实验内容不仅是学生生成、验证化学知识的方式,还是学生发展科学探索精神、形成创新意识的途径。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应加强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指导,引导学生展开科学实验的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设计中,教师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现了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并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合作实验的过程进行检查评价,促使学生在总结反思中提升科学探索能力。
四、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对于学生而言,其情感态度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发展基础上的。随着初中生化学认知水平的提升,对于化学学科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
在化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化学知识内容,渗透“绿色化学”这一理念。例如,在“爱护水资源”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和我国储水量的信息,展现节水标志以及宣传节约水资源的海报、短片等资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的特点,进而从化学角度分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绿色理念。再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中,教师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微型实验,指导学生严格控制实验中的化学药品用量,控制实验中的废弃物排放,完成绿色化学实验操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又能渗透绿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合理措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即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化学理念教学;设计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的化学认知;重视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刘瑶,李德前.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板块式教学尝试:以中和反应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4):70-72.
[2]张永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