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价值探析

2022-05-30 01:48黄敏
当代体育 2022年31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立德树人思政

黄敏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梳理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特征,进一步探析“立德树人”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伦理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至此,全国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建设与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从战略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内容重点、教学体系、课程分类、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组织实施、条件保障等方面,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作了全面而具体的指导,为高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再次把课程思政推向国家战略舞台,强调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特征,随着各民族历史的发展,积淀了独特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体现了各族人民的风俗习信、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彰显了各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哲学思想,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对其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进行深入的探析,能够有效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解析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对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了4个二级学科,分别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由此民族传统体育一次产生。多年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学者们对其概念的界定不一,持有不同的见解,作为本文的研究者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其概念,并解析其概念作为本论文的支撑。

学者们对其概念研究的不同观点:(1)从文化角度探析,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文明史上各地域的民族开展过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流传至今仍被沿用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2)运用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生活在各地域民族所特有的,在各民族中广泛传承的、具有健身养性、竞技娱乐、休养生息、民俗音乐歌舞交融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3)学者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和奥林匹克的角度阐释了民族传统体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平行且独立的两个概念,它们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具体表现形式,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国家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反映着该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并在大众中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4)学者依据逻辑学概念定义的方法,从事物本质属性解析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各民族从过去相传至今的体育,包括在传承过程中被改变的体育,但不包括已经消亡的体育。(5)學者依照概念属性,把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以人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达到发展身体、娱乐身心、丰富生活、传承文化的目的,在各民族中产生、传承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总称。

综上学者们不同的学术观点,结合本文研究实际,本文将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各民族在不同历史生产劳动、宗教活动及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并世代相传于各民族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主的体育活动总称。

2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2.1 民族性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受地域、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极大,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呈现出不同,也造就了不同民族及不同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综合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生产劳动,和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同时也体现了某一个或几个民族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等,如古代蒙古族善于骑射,成吉思汗时期,他的10余个“吉列延”(军事组织)里,多达三万余人善于骑射,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元、明朝时期,射箭、赛马、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是蒙古族男人必会的三项技能,藏族的马球运动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还有高山族的竿球、回族的拳术和刀术、赫哲族的叉草球、白族的霸王鞭、朝鲜族的顶水罐赛跑、彝族的跳火绳等,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独有的民族特色,因此不同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都带着各自民族烙印。

2.2 区域性

我国土地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因此与生产生活劳动密切相关的体育也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独特性,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分析,形成了“南人善舟,北人乐骑”的特征,南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是集体项目,北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个人项目居多。如蒙古族,自古就生长在我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上,“逐水草而迁徙”的牧民生活造就了蒙古族人精于骑射、赛马、贵由赤等具有鲜明的草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居住在云南等地区的大理白族,其传统体育有赛龙舟、秋千、霸王鞭等,具有独特的地域历史与文化。由此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2.3 文化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成长而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物质文化内涵、精神文化内涵和制度文化内涵等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物质文化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及体育运动器械设备、体育运动服饰、体育类书籍等。民族传统体育在持续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深入对本体位的认识,或者是对本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把在过去积淀下来的认识物化于多样化的物质制品中,逐渐形成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龙舟竞渡中的龙舟,其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尺寸和形状,差异较大,在广州西江的龙舟,其龙头小而上翘;在湖南汨罗县的龙舟龙头,上唇高翘伸起且颈短;贵州苗族的龙头用柳木雕刻而成,会涂上五颜六色,龙头昂首向上。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器械、运动服饰等,不仅是中华儿女不断革新与创造的智慧结晶,也是不可磨灭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

2.3.2 精神文化内涵

精神文化也有学者称理念文化,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划分文化类型的标志,是处于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我国古代体育发展过程中,一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趋向上体现为伦理教化,注重崇文尚柔的运动形态;二是受哲学观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体运动过程中形态、精神、机能等多方面活动与自然界的联系,如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强调人的意念主导下,身心合一,“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会神”,体现了中华各族人民追求平衡和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

2.3.3 制度文化内涵

体育制度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体育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体育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古代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既部分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体制主要是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与发展而有所变化与不同,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制度文化,在古代夏朝至春秋时期,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民族宗教制度的形成和古代学校与文字的产生,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多样化、具体化,“四术”和“六艺”成为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学校设有专门的射箭场地等,还分陆上和水上,在这个时期体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表现出丰富的体育体制;战国到三国时期,是历史剧烈变革的时期,出现“文武并重”“文武分途”的新教育体制,随着体制的改变,对“武”的重视,军事体育逐渐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娱乐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如蹴鞠、投壶、击鞠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当时人们主要的体育娱乐项目;西晋-五代时期,随着养生思想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气功与武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养生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北宋-清时期,受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想不断深入人们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3.1 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厚植爱国情怀

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了各民族的生产劳动、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随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许多与各民族传统节日和历史人物息息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项目本身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开展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课程思政深挖其民族精神内涵,能极大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赛龙舟”项目,起初是对龙图腾的敬畏,人们认为华夏族先人是以龙为部落标志的,女娲、伏羲和大禹等都是龙族领袖,后人自称龙的传人,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是为了龙祭,而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又增加了纪念人物内容,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纪念着不同的人物,例如《清嘉录》中记录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因此苏州有端午节祭伍就子胥的旧习;浙江地区,龙舟竞渡是为纪念曹娥,还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女革命家秋瑾。“赛龙舟”传统体育项目凝聚了诸多优秀历史人物身上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如屈原舍身殉国的爱国情怀、秋瑾为革命壮烈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曹娥为父尽孝的中华孝道之美等。还有武术传统体育项目中典型的英雄事迹,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去病的抗倭等,展现了习武之人的爱国情怀。此外,还有很多集体活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拔河等,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在教学中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让学生了解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精髓等,正确认识和看待不同民族的差异,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3.2 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生活与文化的浓缩点,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校教学中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课程思政,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3 进行社会伦理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内涵受儒家思想和哲学观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崇文尚礼、平和、宽厚等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强调以和为贵,在民族传统体育开展过程中不注重竞技与输赢,看重的是其“规范礼仪、公平公正、扶老爱幼,和睦团结的社会伦理教育功能。”民族传统体育倡导的公平竞争、公正严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道德观念,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把这些道德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让学生学会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其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内隐生态伦理教育。

3.4 培育學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发展中,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当下的需求,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对自身民族的体育文化进行再创造与更新,以适应历史发展需要,把其优秀的部分传承下来。民族传统体育给人们提供了生存技能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锻炼人们的实践能力,孕育人们的创新精神。在高校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对其进行课程思政,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系重庆三峡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项目:“立德树人”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GQN2110)。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立德树人思政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