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伟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前预习,清除障碍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通过课前预习扫除生字这一障碍后,学生再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新词,并联系上下文、对照字典理解新词的意思。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本节课学习的欲望,使其形成阅读期待,为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教师要在导语中巧设“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日月潭》一文时,我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知道是去哪里吗?”说完板书课文题目《日月潭》。接着加以引导:“日月潭就在中国台湾地区,要想领略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潭旅游观光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初读时,学生要直接面对课文,进入课文。教师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阅读,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通过初步阅读感知语言,准确把握字音、字形,充分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找出精读课文的切入点。
四、精读体验,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采用“读”“悟”的方式,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相结合,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
五、细读文本,掌握学法
这一环节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学生要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对于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蕴意。
六、赏读拓展,内化语言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
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是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如一位教师在讲解科普性说明文《月球之谜》时,就设计了简明集中的教学目标,一是熟读课文,感受月球的神秘,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提出了哪些不解之谜;二是补充资料,丰富对月球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七、回归整体,写法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笔者在讲授《小镇的早晨》一文時,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层次清晰地把小镇早晨的美展现在人们面前。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自己见过的山水的小短文。学生自然成竹在胸,写起来也就能得心应手。
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