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党媒新闻工作者的“变”与“不变”

2022-05-30 20:22程宗萍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基本素养职业能力

程宗萍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媒体发展已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我们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如何应对新时代对党媒提出的新要求,变被动为主动,拥抱新时代,这是摆在所有党媒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本文将从分析新时代的特点入手,通过讨论党媒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养,从而坚守必须要坚守的,调整适应必须要提升和改变的,努力将自己升级成为适应新时代的合格党媒新闻工作者。

关键词:党媒新闻工作者;职业能力;基本素养

新时代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事业可见一斑。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多样化

新闻传播属于上层建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新闻传播也必然呈現不同的特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也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让新闻传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新闻传播主体更加广泛。在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传播的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传统新闻媒体手中。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16.43亿户,人口普级率升至116.3部/百人,高于全球的104.3部/百人。其中,4G和5G用户分别达到10.69亿户和355亿户,两者合计在移动电话用户数中占比达867%。这意味着在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非常之高,而每一个智能手机的用户都可以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其二,新闻内容空前丰富。从广度上来说,在一个多元需求的时代,必然带来新闻内容的多元,才能满足大众的个性化需求。时政、经济、科技、文化的分类已不足以满足受众,一方面更加个性化、小众化的内容需求量在增大,另一方面综合性、交叉融合的内容也备受关注。而从深度上来讲,大众不再仅仅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还想要知道的是:“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和“我应当如何应对",大众需要更加深入更加有用的新闻。

其三,新闻传播的途径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和互联网,而是通过手机各种应用程序,如微信、微博及各种社交媒体,如今不少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都开发了自己的手机应用程序,并入驻各类社交媒体,再加上如今还有很多专业人士开设了自媒体。

由此可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对于党媒和党媒新闻工作者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果不改革、不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无法担负起党和国家寄予党媒的使命和责任。

新时代党媒新闻工作者的“变”

思想的蜕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媒新闻工作者要适应新时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解决“脑袋”的问题。对于新进入党媒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难度不大。但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采编流程,习惯了按部就班的80后、70后和60后人来说就显得尤为困难了,不少人最初甚至会有抵触情绪。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不解决思想的问题,被动地改变效果要受影响。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宣传党的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而不是为了做新闻而做新闻,更不是为了自己而做新闻。新闻舆论阵地没有真空,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去占领,必然被各种错误的思想舆论占领。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媒的舆论引导作用,改革是必然选择。

就新闻业本身而言,也是必须时刻需要调整、顺应时代和读者需求的行业。放眼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是通过手机、通过自媒体获取资讯、看新闻。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如果我们还一成不变,那么必然失去读者,新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改变,作为工作者,只会被淘汰,容不得有丝毫犹豫。

能力的提升

解决了思想的问题,面对的是我们如何改革的问题,首先就是本领的问题。如何做一名融媒体时代的记者编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记者习惯了采访时手写记录,采访完写稿交稿,而编辑在拿到稿件后,编稿子、选图片完成编发任务。在融媒体时代,这样的记者不是合格的记者,这样的编辑也不是合格的编辑。

融媒体时代,记者需要具备更高、更全面的综合能力。在采访现场,要有快速的判断力:什么内容是受众最想获取的?哪些场景需要拍图片、录视频?要有综合的执行力:除了记录,还要具备摄影记者和摄像记者的专业能力,在采访结束后,第一时间把采访内容、图片和视频传回编辑部,供融媒体中心制作发布。

融媒体时代,编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编辑是前方记者的智囊和后援。一方面为前方记者搜罗尽可能多的相关新闻素材,并为前方记者提出采访建议,另一方面,也要承担起后期如何发布、快速发布、多平台发布的职责。

面对融媒体时代,对新闻时效性、可读性、全媒体发布的特点决定了党媒新闻工作者必须要下大功夫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到实际的采访中去,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

单位组织培训学习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带着问题去学,在实践中不断实现提升。过程肯定是痛苦的,但只要用心学,收效肯定也是很大的。

文风的转变

要适应新时代新闻传播的新变化,过去党媒的文风必须要转变。对于党媒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日常的采编发工作中去。

在采访中,要深入基层,到乡村去,走进村民和居民家中去,要蹲点,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走基层”。在生产生活的现场,发现最鲜活、老百姓最关心的新闻,在项目建设的现场,去发现基层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细节和故事,为火热的生产生活鼓与呼,为群众的烦心事奔走。

在写稿和编发的过程中,要以可读性、实用性、服务性为原则组织稿件。通过最适宜的文体和版面、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来进行发布。稿件方面,多写短稿,多用图片等直观的形式来呈现。在发布时,时效性、关注度高的新闻要第一时间在“两微一端”即时发布,对于大型现场活动,可同时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方便受众第一时间、全面了解活动现场的情况。

新时代党媒新闻工作者的“不变”

坚定“党媒姓党”的立场不变

党的媒体的创建,是党对媒体绝对领导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党媒的性质就决定了党媒的宗旨——党媒就是党的新闻舆论主阵地。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更加需要坚定自信、鼓舞斗志,更加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党媒的性质、立场和宗旨不但不会改变,而且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的形势下,党媒还要更加坚定立场,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作为党媒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思想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勇于担当作为,主動求变,练就全媒体新闻传播本领,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贡献党媒新闻工作者的全部力量。

践行“四力”,深入基层的初衷不变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确,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微信、微博、自媒体等新兴媒体横行的时代,渠道和媒介确实十分重要,但笔者始终认为,没有优质的新闻内容生产,渠道和媒介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内容生产才是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闻工作者,践行“四力”,提高政治素质,增强业务本领,历练优良作风,正是我们生产优质新闻内容的关键所在。

新闻工作者坐在办公室,既想不出好新闻、更做不出好策划。走进乡镇社区,走近项目建设工地,进村入户,鲜活的新闻随处可见。听听群众的声音,和乡村干部聊聊工作推进的情况,付出“脚力”,定有收获。采访过程中,更要调动所有的感官,细致观察环境和采访对象的言行、表情,用心倾听对方的讲述,并开动大脑,适时调整采访的方向和提问。只有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取得第一手的、丰富的资料。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写出优质的新闻稿件、拍出接地气的图片和视频。

在稿件的写作和后期的编辑发稿中,如何才能以受众最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发布和传播?所以不仅是记者,编辑也要践行“四力”,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研究怎样的新闻形式是基层干部脖众喜闻乐见的,在后期稿件的制作发布时才能有的放矢,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发布和传播,以期收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践行“四力”,深入基层不是某一个时期党媒新闻工作者的任务,而是必须长期、持续、不间断坚持的常态。因此,这也是对每一个党媒新闻工作者的长期考验。

抵制有偿新闻,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底线不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是媒体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极个别新闻工作者,打着党媒旗号,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失范情况。这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极其恶劣。因此,长期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到各级新闻媒体,对抵制有偿新闻的态度都是一贯的,明确的。

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在新时期更要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抵制有偿新闻。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采访报道要深入新闻现场,实地调研了解,全面准确、客观公正。要弘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严格遵守和积极践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严格执行新闻采编和经营活动分开的规定,不以任何名义索取、接受采访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同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作为党媒新闻工作者,采写、编辑、发布新闻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是公权,而不是个人的私权,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羽毛。

提升人文素养,做有温度、理性新闻的情怀不变

新时代的新闻报道,前所未有地需要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对新闻工作者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新闻工作者人文素养、道德建设的倡导也不容忽视。

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处世为人的胸怀和态度,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是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灾难频发的新闻事件,新时代党媒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要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学习传媒伦理的相关知识,吸取传媒伦理热点事件的教训。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更要博览群书、积极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公益精神。在实际的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对弱者不要居高临下,多换位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会上强调:“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做有温度、理性的新闻报道是对新时代党媒新闻工作者的更高的要求。冰冷的、居高临下的新闻报道一定是不能打动人,更不会鼓舞人,背离了党媒的宗旨、使命。因此,党媒新闻工作者务必要践行“四力”,发掘反映社会脉动、前进方向和时代精神的典型素材,大处着眼、小处落脚,用真心、用细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猜你喜欢
基本素养职业能力
新时期优秀班主任的基本素养研究
探讨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基本教学要求
电视法制节目的特点及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戏剧导演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