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凡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起学生综合素养的多维培养,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兼容性极强的奠基课程自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据此,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五育融合运用探索”一题撰文,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对诸位同仁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五育融合”;运用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和文字知识、技能为主要塑造对象的课程,它的教学需要以课文为主要形式,这样就意味着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蕴含诸多社会知识和人文情怀的信息,进而获得五维素养——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良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重视并有效利用本课程的“五育”资源,使学生在实现语文基础知识、技能摄入和理解的同时构建起更具结构性、内涵性和全面性的素质体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
1.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落实道德引导
任何一篇有资格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有着很高的质量,除了其对各类表达技法的高超运用外,更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正确道德思想和丰沛的人文情怀。结合这一点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在钻研课文时就应当同时树立起鲜明的德育元素开发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场面描绘、关键语段雕琢等方面信息整理出更多的有利于道德塑造和情怀生成的要素,并且深度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和主观联想做出进一步的观念引导。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将获得丰富而真实的素材基础,并对这些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形式形成有血有肉的感知。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从网上搜集到的关于天都峰的影像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现天都峰的秀美景色和巍峨姿态,而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些景象带给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谈谈曾在哪些地方产生过类似的感受,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山川之壮丽和风景之绝美,从而促进学生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见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而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
2.借助课外文化作品推进德育渗透
“追求理想、崇尚美德”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主题,也是所有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所秉持的创作信条,这一点已充分融入到所有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当中。结合这一点基本认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课程内容、目标以及德育方向和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一些具有良好道德教育意义的课外文化作品,使学生价值观念的有机塑造得到更多角度的素材引导,也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有乐趣和充实感。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多元的艺术类型,以此来实现对学生文化思维和知识视野的有效开拓。
比如在完成了《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课内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一读诸如《美丽的凯罗尔》《伟大的友谊》或者《苏珊娜和莉莉丝》等同样以“友情”为主题的文学名篇或其经典选段,或者欣赏《朋友》《致最亲爱的你》《往事并不如烟》等歌颂朋友真情的歌曲,也可以一起看一看《我在雨中等你》《自从你来的那一天起》《云的故事》等以“友谊”为题材的电影片段,利用这些素材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友情的可贵,从而培养起学生团结互助、珍视友谊的美好品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教育
1.利用语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小学生有着爱玩、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于有意思的游戏活动向来毫无“抵抗力”可言,而且時常会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对于游戏的片面态度,积极把握并利用学生的“游戏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趣味取向等因素,设计、组织一些颇具参与感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在享受游戏带来的紧张、刺激、快乐的同时,也能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完成对既有知识成果的运用和深度理解。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游戏中引入一些竞争性元素,借助小学生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的心理来进一步激活他们的创新细胞。
比如为了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你说我猜”的游戏: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两名代表参赛;代表中一人面对黑板,另一人则背对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种物品、一种行为或一句大家都学过的古诗词名句,面对黑板者要在不做动作且不提及黑板上内容(包括谐音字)的情况下,单靠语言描述的方式引导搭档猜出黑板上的内容;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的代表可为本组积1分,最后积分最高的一组即为优胜者。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对学生自主交流活动的组织和利用。根据这一基本道理,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预留一些问题作为讨论话题,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思考空间的话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让学生们之间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独到认知,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灵感和探索思路得到高效率的交换流通,进而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语文思维体系。当然,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们讨论时也不可完全“置身事外”,而应以协助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并注意搜集不同学生的讨论表现信息。
例如对于《山行》这一首古诗的讲解,教师可以根据其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的“坐”字的含义来提出问题,并让学生结合既有的学习内容以同桌二人或四人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一起研究“坐”在本诗中的含义;如果学生的讨论遇到了瓶颈,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试着用“语义减法”的方式来做探究,即用这一诗句的整体意思减去其他字的含义,那么剩下的也就是“坐”的意思——即“因为”。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眼中,体育似乎和任何文化科目都无法“扯上关系”——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想法。体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仅包括对学生体能的锻炼,也包括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参照德育渗透的模式,从课内外资源中有意识地挖掘一些展现“正能量”、体现对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效力且能够引起学生正面情绪的内容,使学生在自己的引导讲解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心理。
如果从间接的角度来看,即便是狭义上的“体育”,小学语文也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教育连带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围绕一些以体育人物、体育事件等为主要角色、内容的课文做课外资源引入和补充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并可根据学生的主观兴趣和课程时间选择性地推荐一些体育项目,进而让学生从知识认知和兴趣层面实现体育素养的提升。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所影响的是一个人对“美”和“丑”的判断标准,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的精神感知和主观发展方向。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步渗透时,可根据小学生所具有的感性化、直观化的认知习惯和兴趣,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资源来开展有关工作,引导学生参照课文中相应的场景描写、人物刻画来观察插图中的内容,使学生以对文章情感和角色形象的理解为基础去感受不同的颜色、线条、图案搭配所能体现出的多样美感,进而达成审美教育的目标。
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针对部分艺术气息较浓的课文,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搜索一些从音乐、美术等角度表现相关艺术作品独特魅力的图片、影像资料并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丰富个人视野、满足新鲜心理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诸多文化艺术作品的审美熏陶。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概念同样十分宽泛,对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劳动情怀的教学都可以被归入到这一范畴当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劳动教育渗透不妨将侧重点放在更容易和语文课程形成直接联系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情怀”上,一方面结合课文中涉及劳动场面的描写或记叙片段做适当的延伸,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劳动常识或者有关农作物、牲畜等劳动对象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有意识地从课文角色中提炼出一些正面的劳动人民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和角色表现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美好情怀。
比如在讲解《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提出兴趣的前提下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李子”这种水果的生长过程以及栽培李树、收获李子的一些劳动知识,并可将这部分内容拓展到对其他学生们爱吃的水果的栽培介绍上来。
除了以上幾方面主要策略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重视起对“五育”理念的综合渗透,根据课文中同时体现的涉及多个教育维度的素材或场景来做多元教学,一方面更大地提高课堂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德、智、体、美、劳”五种素养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相辅相成、共促共进”的血肉联系,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推动“五育融合”教育模式的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追求,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时时牢记、时时遵循的工作准则。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了解并大力落实“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同步注重对学生道德、思维、体育和心理健康、审美以及劳动素养的多元培养,帮助学生从多个方向完成对人文知识和社会信息的广泛摄入和深度吸收,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片“百花齐放”的香园,并为学生日后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养的稳步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圣.五育融合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新校园,2022(02):55-56.
[2]白艳.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五育并举落实探究[J].课外语文,2022(07):137-139.
[3]刘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五育”,提升育人功能[J].新课程,2022(08):172.
[4]姜敏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五定”的应用探索[J].中华少年,2016(13):91-92.
[5]张慧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五种互学课堂的共建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10(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