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梅 朱泽启 潘贺男 刘芳
关键词:微时代;红色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5 — 0130 — 04
红色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是蕴含着崇高理想信念、伟大爱国情怀、坚定价值追求的先进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换言之,红色文化的创新求变,接续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是亟须积极面对的重要命题。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以“微”命名的应用模式快速兴起,我国社会进入了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借助便携式移动通信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微时代”。“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传播主体多元、信息体量剧增、信息传播交互、传播价值多元、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特征。[2]从而为红色文化的守正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透视“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播,对于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创新推进红色文化的微传播,红色队伍是传播的前提与基础条件。要充分发挥“微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优势,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协同开展培训活动,从而强大声势,“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4]
(一)配置“高校-学生-志愿者”多级联动的人员结构
人员结构是系统内不同人员为实现某种功能的有机组成。要坚持多级联动的原则优化配置人员组织,吸纳信仰坚定、能力突出、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充实红色队伍。一是充分发挥高校“正规军”力量。要深入发掘高校微平台管理人才、微媒体应用人才、舆情信息研判人才、热点舆论引导人才。加强选人用人工作,凝聚又红又专的“正规军”,牢牢把握红色文化传播主动权。二是紧密依靠学生“同盟军”力量。要不断壮大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有生力量,在学生中挖掘一批长期传递正能量并被学生认同追随的“意见领袖”,利用其话语影响力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三是有效发挥优秀“志愿军”力量。优秀青年志愿者是红色队伍的“生力军”,要厚植红色文化传播的人才土壤,扎实推进红色志愿活动,积极营造弘扬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走出去-請进来”有机协同的培训活动
红色队伍的媒介素养关系到红色文化传播能否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要深入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优化提升传播队伍的媒介素养。一方面,要鼓励红色队伍“走出去”。通过开展短期与长期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的培训活动,深化对于微媒体的认识;同时,要充分利用媒介优势,加强远程教育学习培训,有效掌握现代传播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要将优秀的专家学者“请进来”。定期邀请“微领域”的相关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微技术”的培训学习活动,如微媒体软硬件的使用、舆情监控的方法策略、红色文化与传播技术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等等。从而增进媒介素养,丰富完善红色队伍的思想培育,协同助力“微队伍”建设。
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红色文化广泛传播的根基,也是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红色文化的守正创新,应重温蕴藏在红色经典中的深刻思想,创新红色文化的个性阐释,彰显独特的时代价值,继而厚植文化土壤,焕发红色思想魅力。
(一)红色思想精炼化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精简化、碎片化、碎微化的特点。[6]红色文化亟须创新求变,淬炼思想内涵以适应传播需求。要充分吸纳红色历史的经验与借鉴,深入挖掘红色思想,在“小切口”中凝练红色精神,展现红色文化“大主题”。如,新华社出版的9分钟微电影《红色气质》,以党的光辉历程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题。作品红色思想深邃,人物形象饱满,既短小精悍又让人深受启迪。
(二)红色内容故事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7]高校中传递红色声音的关键在于红色内容故事化。要从厚重的红色历史中捕捉内容阐释的着力点,创新叙事视角,将之重塑为富有深刻内涵又鲜活生动的红色故事。如,可以在高校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等专题活动,讲述吸引人、感染人、感化人的红色故事,营造传递红色声音的文化氛围,不断延续红色文化的生命力。
(三)红色话语大众化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对于社会存在的反映。从根本上说,红色文化在高校焕发活力和彰显魅力的关键,在于诉诸学生生活的大众话语。因此,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要立足现实,用大众化的语言展现学生的红色精神风貌。例如用“yyds,我的国!”表达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强烈自豪感。通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话语亲和力和感召力,扩大红色文化在高校的话语影响。
(四)红色故事潮流化
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故事集中反映了战火纷飞的历史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为了实现民族解放的革命理想,苦苦探索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精神。用潮流化的方式再现红色经典,凝聚激荡年轻一代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如红色动漫优秀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以轻松诙谐的视角演绎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百年奋斗史,感受先辈们的筚路蓝缕和耻辱荣光。从中揭示中华民族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核心价值理念的殷切期盼与不懈追求,再现红色经典的强大的生命力。
(五)红色精神时代化
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共产党人面对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挑战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孕育出红色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迫切呼唤反映时代需要、承载时代使命、彰显时代价值的红色精神。要关照当前实践折射的问题与困惑,把握时代脉搏,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价值,使红色精神永葆生机活力。
“微热点”是指一段时间内围绕特定主题的事件大量涌现,引起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微热点”折射显现出“微时代”的价值多元化特征。红色文化传播对于“微热点”应予着重关注,深刻把握热点迭变规律,探索红色文化搭载“微热点”的创新方式,从而昭示红色话语在学生中的价值引领。
(一)遵循热点传播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8]微热点的酝酿、形成和演进遵循一定发展规律,其传播迭变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递进式传播,即微热点事件一经报道,相关信息被不断挖掘传播,层层递进不断深化认识,最终微热点的全貌得以完全显现的过程。二是逆转式传播,即微热点形成后,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但随着相关信息的披露,事件全貌得以显现,舆论倒向另一方的过程。三是关联式传播,即微热点一经形成,相关类似事件大量涌现,从而引发舆论对同类事件的持续关注。
(二)注重实时舆情监控
舆情监控是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抓取、监测和跟踪,从而透视网络思想动态,跟进舆情变化趋势。强化监控热点舆情,健全舆情监控网络,需要做到:一是加强对微热点舆情的研判。着手建立微热点舆情信息备案库,总结微热点舆情传播经验,加强信息篩查和澄清,注重高校学生、平台监控、社会机构的协同建议和研判作用。二是完善对微热点舆情的监督。要合理配置舆情监督权力,加大学生群体的舆情监督权重,秉承合理、合法、合规的原则,提高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舆情监督治理能力。三是推动微热点舆情的消解。要及时跟进舆论动态,合理回应学生关切,廓清价值观念模糊,消解微热点舆情对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利因素。
(三)增强红色话语阐释
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们相互沟通的语言,话语阐释关乎语言能否精准恰当的切中内容。畅通微热点的话语阐释,亟须重塑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述。一方面,高校官方微媒体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引领作用。高校官方微媒体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承担热点舆情的定基定调,注重红色思想主导学生舆论走向,自觉肩负弘扬红色文化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要善于使用“微言微语”增进红色文化感染力。要根植学生生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创新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将红色思想内嵌于热点诠释,增进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话语引领。
(四)强化思想价值引导
思想价值引导旨在微热点中发掘红色基因,提炼育人因素。具体而言,一是引导学生甄别多元价值观。要引导学生警惕潜藏在微热点中的多元价值取向,厘清多元价值内涵中的逻辑实质,坚决遏制极端社会思潮制造的思想迷雾,筑牢红色思想的铜墙铁壁。二是设置合理议题宣传红色价值观。一方面,要善于从微热点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微议题”,在广泛讨论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表“微时评”,切实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使命感,从而坚定红色价值观,不断扩大红色文化在学生圈层中的影响作用。
“微推送”是指通过特定的筛选机制匹配目标群体,将信息传递给具有特定需要人群的行为。创新推进红色文化的高校传播,亟须搭载“微推送”便车,统筹兼顾多种推送方式,促使传播效能“微裂变”,不断提高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辐射影响力。
(一)泛化推送与精准推送相结合
在推送对象层面,泛化推送与精准推送相结合有助于兼顾群体与个体。一方面,要在泛化推送中凝聚红色思想共识。要立足红色文化根基,广泛推送基础性的红色文化内容,从而强本固基,凝聚思想共识,深化学生的红色认识。另一方面,要在精准推送中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要充分发挥推荐算法的显著优势,个性化分析学生的阅读偏好,精准推送红色主题,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使红色文化走近、走深、走实学生的思想土壤。
(二)常态推送与时效推送相结合
在推送频率层面,常态推送注重延续性,时效推送侧重于凸显性。常态推送与时效推送相结合,助力实现红色文化“水滴石穿”的育人效果。一方面,要重视常态推送的潜隐作用。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要确保红色文化宣传工作的一贯性和持续性,注重红色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强化时效推送的催化作用。要抓住建党、建国、建军等红色纪念日契机,加强对“历史上的今天”等红色主题的推送力度,营造纪念先烈、崇敬历史的红色节日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升华对红色革命和红色历史的崇高感和使命感,催化红色思想的质变生成。
(三)静态推送与动态推送相结合
在推送方式层面,静态推送根植红色文化的严肃内核,动态推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二者有机结合,需要做到:一是注重静态推送对红色思想精髓的阐释。要依托文字传导和诠释红色思想,充分发挥文字张力,增强静态性话语对红色精神的提炼和阐发。二是加强动态推送对学生红色情感的激发。要充分发挥视听媒介的优势特色,增强渲染效果,增进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三是在多元媒介融合中增进红色文化的传播表现。要凝聚整合多元媒介,合理适应话语转换,将红色文化的内涵实质嵌入多元视听图景之中,凝心聚力共同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能。
(四)转载推送与原创推送相结合
在推送内容层面,转载推送着眼于优势红色文化资源,原创推送注重汇集特色红色资源。深入推进转载推送与原创推送相结合,打造优质的红色文化推送内容。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党政红色思想的转载推送。高校党政部门要立足红色文化的思想根基,积极宣传贯彻党的重要思想论述,推动红色思想精神在各层级高校的有序传播。另一方面,要努力打造地方红色品牌的原创推送。高校的红色文化宣传部门要植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探索挖掘可利用的红色文化宝库,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高校微平台制度体系内部各要素间的协同方式直接关系到红色文化传播成效。微时代背景下,要健全优化高校微平台制度体系的底层设计,不断凝聚红色文化向心力,保障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科学、稳定、有效。
(一)完善高校微平台管理体系
高校微平台管理体系关系到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一是构建全国高校红色资源微平台。要充分汇集地方高校的红色文化特色资源,开辟校际信息共通渠道,实现红色资源数字共享,构建协调融通的高校红色文化微平台,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资源宝库。二是完善高校微平台登记备案制度。对符合资质的微平台进行备案登记,加强微平台的意识形态审查工作,确保传递“正能量”,打造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安全运行体系。三是健全高校微平台分类分级管理。研究表明,高校红色文化微平台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化”特征。要切实加强微平台的分类分级筛选工作,推动红色文化微平台的差异化发展,健全红色文化均衡发展的传播格局。
(二)优化微平台运营治理机制
优化高校微平台运营治理机制要求规范运营理念、完善监督途径、畅通反馈通道。一是加强红色文化宣传长效机制。红色文化在高校的宣传推广,要注重长期性和延续性,在潜移默化中“无声润物”,实现“水滴石穿”的传播效果,从而升华精神境界,厚植学生的红色基因。二是强化不良舆情监督治理机制。一方面,要掌握红色文化微传播规律,强化监督方法策略,构建微平台信息的大数据监控网络。另一方面,面对不良舆情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关键词过滤技术及时监控和处置反动极端言论,封锁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途径,积极创造弘扬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微平台。三是畅通传播效能评估反馈机制。一方面,要规范评估机制的运行。围绕红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播效果,确立合理的评估内容和标准,科学运用多层次的评估方法,确保评估机制规范有序。另一方面,要注重反馈机制的建设。高校红色文化传播部门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要畅通基层访谈渠道,认真听取学生群体对于红色文化传播的建设意见,不断完善反馈机制建设。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7.
[2]胡剑.微传播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制度构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03):1-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2.
[4][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6]杜建华.“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J].新闻大学,2015(02):60-67.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6.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