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茵
[摘 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条件。初中学生应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地图、文献、视频等多种材料创设联系时空的历史情境,通过构建时空框架,有效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时空观念;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3-0053-03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已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的共识。借广西历史优质课展示活动开展之机,笔者尝试通过课例——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探讨如何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通过构建时空框架,有效落实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其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虽算不上成功,但确实让笔者有所思考和进步。
一、宏观视野下时空框架的构建及效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史事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因此,理解和构建时空框架,不仅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依据,而且是教师挖掘教学立意的有效路径。广西教育学院的夏辉辉老师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的时空观念才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教师不仅要思考“怎样让学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而且应当进一步思考“怎样的时空联系更有价值”。笔者在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中,通过构建宏观视野下的时空框架,使教学更有价值。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实际上,“丝绸之路”本身体现出的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变迁,它已经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因此,如教师在教学中拘泥于教材内容,仅讲述张骞通西域、汉朝对西域的管辖等历史事件和介绍丝绸之路,可能难以让学生准确理解丝绸之路的内涵及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探究课程内容及课标要求,教师应明确本课的教学设计必须从更宏观的历史视野入手,将丝绸之路放置几千年来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过程中去探讨,基于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梳理还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从而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在交流和互鉴中共同发展和进步,体会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以史为鉴,进一步理解国家“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增强国家认同感。为此,笔者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的贯通打破了文明隔阂,促进了文明交流和互鉴”这一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以不同时间、地点作为切入点,构建了“从长安到西域——打破隔阂(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世纪)”“从东方到西方——扩大交流(公元前1世纪—公元后)”“从北京到世界——实现共赢(公元2017年—新时代)”三个基本版块,形成了从古至今的时间视野、从东方到西方的空间视野。“从长安到西域——打破隔阂”版块通过张骞通西域、汉朝管辖西域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了解商路贯通的具体过程,认识到商路的贯通打破了文明交流的隔阂。在此基础上将空间上的视野拓宽,即“从东方到西方——扩大交流”。该版块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以及典型城市的展示,最大限度地还原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的场景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变化,使学生体会古代人民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认识到和平合作、文化交流、经济繁荣是亘古不变的世界发展主题。最后,将空间再次延伸,即“从北京到世界——实现共赢”。该版块通过简单介绍古代丝绸之路和今天“一带一路”倡议,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人从古到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思考和努力。这样的框架设计,能引导学生对丝绸之路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使时空观念得以落地。上述每一个版块的设计都是以中国在丝绸之路发展、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切入点的,因此更凸显出对家国情怀的渗透。
当然,这样宏大的框架对于没有接触过历史课程的初一学生来说,理解和认识起来是颇具难度的。因此,教师可先通过细致而巧妙的课堂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微观视野下时空框架的构建进行引导。
二、微观视野下时空框架的构建及效果
教师需要基于微观视野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典型且适切的史料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以于微觀的时空框架构建中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版块“从长安到西域——打破隔阂”的核心问题是“张骞为何要出使西域?”。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将这一核心问题细化为:西域在哪里?西域的政治生态如何?于是,笔者借助地图,引导学生建构基本的地理概念。首先出示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分布图,回顾人类主要文明,通过展示地理空间这一直观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对隔绝的状态,并思考:这样的隔绝是在何时何种情况下被打破的?然后结合地图分析西域的地理概念,介绍西域的政治生态,使学生了解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张骞是为除匈奴之患而出使西域的”这一历史结论。接着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经历,体会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品质。最后通过地图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从地理概念来看,张骞通西域的路线是从长安向西至西域(大月氏)即中亚一带,而丝绸之路的路线还继续往西直至欧洲大秦(古罗马);从文化概念来看,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路,而且是在一千多年的历程中,由东西方商旅和使者共同构建的商业和文化交流通道,更是一个代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文化概念。因此,不能让学生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混为一谈。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以及地图的动态展示,明确了张骞通西域及其之后丝绸之路的时空发展脉络,感受到了以张骞为代表的中华先人们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爱国精神,理解了“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之间的关系”。
本课的第二个子目“丝绸之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阐述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比较单薄,而且最后的结论“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缺乏相应的材料作为支撑的。为此,笔者设计了“丝路集市”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的活动。学生先分组选定不同身份,然后自行设计路线和确定货物种类,最后向班级同学汇报交流成果。这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丝绸之路的繁盛及丝绸之路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笔者在教学中选取与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丝绸之路汉唐时期的东方起点长安、阿拉伯文明的代表城市撒尔马罕以及丝绸之路的终点欧洲相关的五则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材料如下:
材料一 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辉煌的亚洲文明与丝路文明共同体》
材料二 唐代流寓长安之西域人……此辈久居期间,乐不思蜀,遂多娶妻生子,数代而后,华化愈甚……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三 城中居民很多,四方的珍宝奇货往往都向这个国家汇集……精湛奇珍的手工业技术与其他各国相比尤其高超。
——公元7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译文
材料四 公元前1世纪——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
——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
材料五 公元14世纪——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
问题:丝绸之路对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到材料四以相关的城市为载体,阐明丝绸之路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民族的交融、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进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丝绸之路在推动人类文明交流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在构建时空框架的同时完成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指导感性認识—研读史料理性分析—得出历史结论,这样的层层铺垫和推进是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第二版块的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使他们最终自然而然地得出“人类需要和平合作、开放交流、互学互鉴才能发展进步”的结论。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课的高潮。通过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在交流中发展”,完成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和平合作、开放交流、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第三版块“从北京到世界——实现共赢(公元2017年—新时代)”将时空从古代“丝路”世界拉回现代北京,将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通过之前板块的学习理解了丝绸之路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认识到丝绸之路精神对当前中国相关政策的影响,体会中国智慧在当代人类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历史学科政治化的倾向,笔者没有在本课中详细介绍“一带一路”倡议,而是选取了一个90秒的视频高度概括“一带一路”倡议,这足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想要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的学生可以将本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后。
至此,通过这三个版块的教学,就让学生在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的多层次时空转换中,真正体会和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立足时空观念,培育核心素养
徐蓝、朱汉国教授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中指出:“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到,时空框架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从历史的时间演进和空间变化的角度去说明和解释丝绸之路这一史事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能够对丝绸之路进行客观的评述,进而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解读》还指出,“认识历史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以及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得以存在的理由”,这说明时空观念的培养是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通过史料呈现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本课的最后,让学生结合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发展的”,感受伟大、灿烂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并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树立国际视野,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进而实现对家国情怀的培育。因此,这一课例立足时空框架的构建,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地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步骤、有梯度地利用好每一个历史课堂,才有可能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这次的探索实践也使笔者更加明白,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水平,扎根于平日的课堂教学,认真钻研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与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肖川,汪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