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教学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分析

2022-05-30 12:15:47刘立波
高考·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高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刘立波

摘 要: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素包含了科学精神、法治意识、政治认同和共同参与四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处于四大要素的核心地位,这也表明了国家对学生素质培育的重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认同感,在学校教育中,最能直接培养学生社会认同感的学科便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为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更多国家建立联系,彼此之间的影响也更加深刻,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文化层面也同样联系紧密。同时,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很多未经证实的言论通过社交网络传播,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导致学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任务也愈发艰巨。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采用恰当的方式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在教育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着重强调始终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教育也应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一、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国内外研究

(一)国外研究概述

目前国外学者对于社会责任感这一课题的研究著作不多,主要是将其与其他课题结合研究,一般是从伦理学、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果有: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和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1]。这些教育理论的提出都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国外教育注重实践,实行隐性教育课堂的教育机制是十分值得学习借鉴的。

(二)国内研究概述

2000年之前,国内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寥寥无几,仅有少数的几位学者关注这个话题,且相关的研究著作和文献也是极少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刻不容缓。这个问题也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至今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包含了对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承担现状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薄弱原因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包括个人、学校和家庭。此外,还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式,因此,社会责任感研究发展至今,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题,在学术网站上相关话题的著作也逐渐增多,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

二、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责任感的概念

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概念,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第一,社会责任是一种人格品质。曾汉军等人认为社会责任指的是自律意识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团体或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履行各种义务,目的是建立一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更好的社会。第二,社会责任是一种态度或情感体验。冯霞在她的论文中指出,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或组织对他人、集体和国家所承担的责任、任务和使命的态度[2]。陈春晓认为“社会责任是公民对这一责任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和态度”。第三类观点认为社会责任是一种自发的意识,以钟丽萍和赵观石为代表,他们认为社会责任是指公民对这种责任的强烈自觉意识、高尚的情感、意志,并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权利和义务。

(二)社会责任感的特点

社会责任感具有道德自觉性,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在履行个人义务时,内心强烈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它是来自个体内心深处的道德诉求,而并非被他人胁迫,会随着个体道德意识的不断深化而得到提升。

社会责任感具有主体性,一般来说,个体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首先就把自己看作道德主体,主体意识越强,社会责任感也会越强,反之,个体的主体意识越弱,对应的社会责任感也会越弱。如果个体不能把自身当作道德主体,则十分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社会责任感具有利他性,乐于奉献,关心帮助他人、热爱国家和爱好和平等,这都是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方式,这些行为的目的不在于从中获取金钱或者权势等物质,而在于个体内心的满足,表现出强烈的利他性。

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国家、社会的风气,公民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起着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约束作用。甚至可以说,社会责任感维系了社会风气的和谐。因此,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是作为社会公民必备的优良品质。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巨大影响,一个人是否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这个人的人生发展和成败。我国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是为国家输送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家也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纷杂多样,提前为学生输入相关的知识理论更有利于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履行自身的社会义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必修课,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将以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着重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作用,旨在更好地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孕育人才、向社会输入人才的摇篮。高中生思政教学对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都有重大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从社会层面来说,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注重对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引导作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着重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引导他们对自己和社会上的他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是必不可少的课题,思想政治教學是最佳途径。

四、高中思政教學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且有利的,高中是学生各方面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不管对个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大有裨益。那么,在对高中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学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一)教材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课程内容讲述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因此,借助适量的社会素材,结合社会热点为学生讲述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教师可以选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传达社会责任感的重点和思想观念。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时还会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讲述,如今部分年轻人盲目崇尚国外文化,忽视祖国的文化瑰宝,这是不被倡导的行为[3]。如此一来,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了扩充,还正向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政教材上大部分的举例都与社会责任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意义深化,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都起着积极作用。

(二)鼓励学生课上讨论和自主探究,有利于责任感的培养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许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因此,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让大家参与其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自由讨论这一教学活动中,在探究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教师开展分组讨论活动,搭建展示平台,给予学生传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应注意,不应全程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想法走,要让学生形成独立见解,这样的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例如,在进行就业这一话题的讨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就业的相关问题,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亲身了解当下的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定位,以及在这一定位中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看法,交换意见,进行思想碰撞。在课堂结尾,教师再进行总结,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大家应投入更多精力在自身道德修养上,努力提升自我素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形成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更加清楚自己对社会应当承担起的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结合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修的一个课题,通过思想政治教学,我们可以更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4]。教育不应该只有教室里的教育活动,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对社会获得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在行动中进行验证,这样一来,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环境污染有关章节的讲解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社区、街道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心社会问题,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和谐意识。还可以组织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且合理的社会活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坐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机器,也可以是社会活动中的参与者,更深层次地意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合时事政治,树立学生责任意识

课堂是对学生开展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华内容,还需要积极导入课外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部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开展课本教学,传统的灌溉式教学策略无法提高课程开展的有效性,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致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厌倦,且无法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必须牢牢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开展多元化教育形式,将社会时政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政治学习对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学习活动的欲望,使学生具有遵纪守法、坚守社会底线的良好品质。例如,当教师开展“基础社会责任思想”课程教学后,可以结合疫情为学生导入抗疫志愿者的例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志愿者舍小家顾大家,主动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体现责任担当的精神品质,值得尊重和赞赏。此种案例的引入可以快速激发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多加列举与学生日常生活极为紧密的时政案例,树立学生责任意识,保证教学课堂的丰富性与高效性。

(五)教师以身作则,直接影响学生言行

准确来说,教师应做到对自身言行举止的约束,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下面笔者以思政教师为例进行分析。试想一下,倘若教师常常教导学生应做到保持良好的品质,待人真诚,主动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但这位教师却是与这些优良品质相差甚远的样子,那么学生还会将那些话记在心里吗?显然不会,生活中我们常说,应做到以理服人,这里的“理”,我相信不仅仅是口头上或者书面上的表现形式,要想真正影响一个人,就需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的影响才是最深远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学生会认为这位教师必定在道德层面上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必定是一位言行有理的人,拥有极强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崇尚优良品质,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真正以理服人,这才是思政教师应该做到的样子。

结束语

高中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大环境的关键阶段,这将在无形之中加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由于高中学生社会经验较为浅薄,对社会的认知尚不健全,并不会意识到自身在社会中应具体承担哪些职责,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担此重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积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创新教育理念,避免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的学习枯燥呆板,并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强化学生对社会的思想觉悟及责任意识,更需要学生对社会付出实践行为。与此同时,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也必须意识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与理解。高中教师需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断完善优化教学策略及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深刻意识到作为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素质,指导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促使学生在日后为社会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丁念念.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1:1-88.

[2]李贵彬.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1-72.

[3]廖永红.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58-59.

[4]高瑞雪.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科幻画报,2021(12):219-220.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高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2:16:06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为了学生好”
试论新媒体对高中德育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07:52:05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的教育创新之再思考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9:43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