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庆艳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先机条件,创新了资源投放方式,丰富了资源共享路径,能够更好地呈现出资源学习效果。教师应依托信息载体、搭建信息平台、创设信息情境、组织信息活动,通过优化语文课程资源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语文课程;拓展性;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8-0014-03
语文学科发展和互联网环境息息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依托当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资源呈现效果。教师需立足课堂,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学科资源共享路径,让多元学科进行素材融合、交叉学科进行相互学习,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依托信息载体,优化资源呈现效果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的匹配情况,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以明晰的教学思路展开课堂教学,优化资源的最终呈现效果。
1.依托图文信息载体
图文结合是当下较受欢迎的课堂教学手段,而信息技术发展为图文教学提供了便捷条件。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寻找合适的图片素材,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文本想象能力和情感悟读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只能采用语言导入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开展调查研究,选择对学生最具吸引力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繁星》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以诵读的方式进入文本学习,并为学生的诵读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进入诵读状态,梳理文本的主要内容,展开自由想象,并结合生活经验对文本画面进行深度加工,感受漫天繁星之美,體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这个环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投放漫天繁星的画面,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图文结合的学习方式比较感兴趣,教师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学生想象到的画面进行及时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文本感知能力。
2.依托视频信息载体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多项便利条件。语文学习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可以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完善文本学习认知。教师则可以借助网络手段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文本认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经验。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文教学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带来了丰富的课堂资源。如在《观潮》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鼓励学生以自主诵读的方式探究江潮卷席之盛况。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要求,对课文内容展开自主诵读。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发现他们很难在诵读中进入文本情境,对课文所描写的画面缺少共赏能力。对此,教师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找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学生在教师所展示的视频信息资源中,第一次真正地看到了江潮席卷而来的壮观景象,增加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观看视频信息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以自主诵读的方式回顾课文,因为有了先前的视频观看体验,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已有相应认知,在诵读课文的时候,自然能够将观看体验和文本认知相结合,从而丰富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师依托现有的视频信息资源,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增添了师生间文本阅读的共情体验。
二、搭建信息平台,丰富资源共享路径
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教学主导地位,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学习新兴的学科理念与学科教学方法,搭建互助型学习平台,丰富资源共享路径,打造互联网环境下的语文精品课堂。
1.搭建线上教学平台
教师担负着为社会育才的时代使命,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而互联网信息的发展,为教师搭建了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语文是一门人文意识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借助多媒体信息平台与优秀教师进行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交流学习,以拓展学科素养。
网络信息为教师搭建了大型的互助学习平台,教师可借助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师职业的成长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如在《爬山虎的脚》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渠道,搜集爬山虎的相关知识,完善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属性的认知;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节展开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作者是如何对爬山虎进行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在教师提问后,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当中,教师则给予相应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并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名家的讲解视频,学生在名家的专题讲解下,对文本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都有了较为深刻的把握,并能尝试进行仿写。
2.搭建信息训练平台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教师要具有资源配备意识,为教育教学开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语文训练中,教师要体现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性,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训练平台,调动学生的训练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教师发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梳理文本大意。为培养学生的系统阅读意识,教师从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中,为学生选取具有引领阅读作用的问题,并借助多媒体投放出来:“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将这几件事情连起来,试着讲一讲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接到教师的任务指示后,开始有计划地走进文本中,有重点地对文本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教师让学生试着对问题进行回答。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能够完整地概括文本内容,掌握相关的概括方法。小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问题解读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借用信息训练的方式,从课外为学生寻找丰富的训练素材,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中,帮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拓宽了学生文本阅读的接触面,提高了学生的文本概括能力。
三、创设信息情境,创新资源投放方式
学生的生活阅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多媒体信息手段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借助多媒体播放手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经验的信息情境,创新资源投放方式。
1.创设信息问题情境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凸显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注意课堂情境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设置符合其生活认知的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习惯。教师选择的问题要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特定的探究主题展开学习,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主要知识线索。
情境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文本学习参与度,教师应坚持以问题情境为引导,激发学生的文本探究活力。如在《乡下人家》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示课堂学习目标,启发学生以多元诵读的方式展开文本学习。在学生进入诵读环节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乡村生活的图片,并出示导读问题:“乡下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息,小桥流水,袅袅炊烟。如果给课文配画,应该配几幅?是否能够给每幅画取一个名字?你对其中的哪一幅画更感兴趣?为什么?”学生在接到教师的任务后,快速地投入文本诵读学习中。教师所提问题具有较高的阅读指向性,学生能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阅读文本,自主组织答案,并在组内进行阅读成果分享。教师重视情境教学的引导作用,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文本阅读,提高了学生阅读学习的效率。
2.创设信息趣味情境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牵引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教学优势,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有目的地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教学元素,能够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情境的引导作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情境学习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如在《梅兰芳蓄须》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投放工具,为学生介绍梅兰芳的相关信息。学生了解了人物信息,就能进一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风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对学情展开充分的调查研究。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在历史的发展中,似乎正逐渐被新一代人所遗忘。趁着文本学习之际,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手段,为学生找寻现代京剧表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学生在观看完京剧视频后,对京剧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模仿兴趣。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所了解的京剧曲目进行片段演绎。教师通过创设京剧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中,整个过程趣味十足,学生的表演热情被点燃,课堂学习气氛空前热烈。教师为学生设置趣味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率,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经典人物有了更为准确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情怀,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组织信息活动,促进资源科学应用
语文课堂中,教师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展开教学早已成为常态。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有特殊的兴趣,适时组织一些有关信息资源的学习活动,无疑能够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地学习启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1.整合信息活动内容
语文课堂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如果与信息技术相对接,无疑能够生成更多的活动资源,为学科教学带来多种选择。教师要做好筛选处理,为学生提供活动参与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学科认知基础。如配乐诵读活动、多媒体背景下的课堂演绎活动、电子作业、自制音频视频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进入学习活动之中,能够获得深刻的感知和体验。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处理,为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师组织学习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渗透信息技术内容,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精卫填海》一课是一篇小古文,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文意梳理,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对这篇课文内容进行直观展示。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教师设计学习活动任务:“自行成立学习小组,集体创作一些绘本插图,将这些插图集中投放到微信群,让更多人观赏。”学生对制作插图十分感興趣,因为要参与网络交互活动,他们自然会更为用心,课堂学习进入良性互动环节。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推出微信群展示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做辅助,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更新信息活动形式
信息技术辅助语文学科教学时,教师需要有创新设计,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借助网络搜集阅读素材、组织学生参与网络交互活动、制作电子课件和作业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挑战。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力基础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给出更为科学的教学设计,让班级学生都能够进入学习活动之中,在多重感知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如《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在学生对相关情节进行阅读梳理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学习任务:“先观看故事视频,然后选择合适的音乐做背景,自行制作故事讲述音频作业,并提交到网络交互平台。”学生对音频类作业有浓厚的参与兴趣,教师设计任务后,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鼓励学生理顺设计路线。经过一番操作,学生的电子作业不断传输到网络交互平台上,教师对这些作业进行评价,精选一些音频材料在班级中播放,让更多的学生聆听学习,学生在电子作业设计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音频制作,其训练效果十分丰富。
总之,教师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发展对学科教学的意义。网络作为信息交互的载体,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立足语文教学目标,认真贯彻新课标的发展要求,根据互联网发展趋势,自主选择学科素材,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创新资源投放方式,呈现最优化的情境效果,追寻更高品质的语文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燕,徐华军.凸显特质 推进活动 提升素养: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及教学策略[J].辽宁教育,2020(15):5-11.
[2] “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研究”课题组,黄远国.依托活动 融入课程 传承文化: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小学教学设计,2018(22):7-9.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