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秀峰
摘 要:随着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推出,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也迎来了改革的契机。为了应对多变的教育形式,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高中历史教师就需要对统编的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将内容存在关联的课本知识整合为大单元主题式教学。文章特此研究了大单元主题式教学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终依托上述研究总结出了几条借助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方法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大单元主题式教学;中国古代史
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而不是强行地灌输知识。但是在几十年的应试教育熏陶之下,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难以摆脱原有教育思想的掣肘,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授课过程中的“按部就班”。倘若教师在教学时毫无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只是根据课本内容“写到哪儿讲到哪儿”,那么在新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下,教师就会碰到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培养受限等问题。
一、大单元主题式教学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一)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开篇就写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历史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新时代的老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在把握历史课标的内在要求的前提下,以新的高中统编教材为契机,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开展大单元主题教学。
(二)充分利用好高中历史统编教材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在编写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并设置了非常有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对历史学科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线教师发现,教材知识容量过大,而课时却非常有限,如何处理好有限课时和大容量的教材信息之间的平衡,并能有效落实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就很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大单元主题式的教学。
(三)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做好初高中衔接
初中的统编历史教材和高中的统编历史教材都是按照通史的体例编排,从能力要求上看,初中的历史知识更注重历史史实的阐述,更关注学生对历史事件时序性的记忆,学生对历史事件只停留在现象的记忆和了解。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比较零散的,相关史实的掌握是不成体系的。但高中的历史教材知识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而且涵盖的知识点更多,综合性更强。要求在初中构建的知识体系之上,更多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从而把握总体的时代阶段特征。还有从教材内容编排上看,初中教材对世界史、古代史、各大洲的文明发展史的介绍不够全面,例如:没有非洲的上古时,近代史中也没有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这一知识体系,因此,这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大单元主题式教学更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出完整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脉络。例如:在之前的学习当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概念,但是却缺乏系统的整理。在大单元主题式教学下,学生就有机会补足以往不知道的知识点,进而形成完善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通过设计主题式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历史不仅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更是能够指导今人的鉴身之镜。所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不仅要把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真相刻印到脑海里,更要从这些真相中剖析出足以指导后人行事的重要道理。在大单元主题式教学之下,学生在理解任何一个单一事件的时候,都能够通过发生在事件前后的各种事件背景去全面看待问题,进而对这些事件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不仅如此,在教学中应用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能够更加符合新课标的教学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引导学生实现能力的均衡发展,从而真正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这样,在大单元主题式的教学引导下,教师才能够充分落实教育计划,落实新时代的教育精神,提高教学质量[1]。
(四)满足社会教学规范
学生在接受历史学科知识时,教师需要做好教学指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对此,教师需要做好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指导作用,对高中历史知识架构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能够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高中历史单元主题知识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并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进行教学。对此,学生需要在此期间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在互动性的学习中建立交际能力,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教学方向,教学内容脱离主题
在每节课内容分别独立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虽然很容易掌握到每一部分的知识点,但是却经常遇到“学完就忘”“无法把知识点联系起来思考”等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而这样的问题主要就是由于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方向所致。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不仅没有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好计划安排,更没能对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做好确立主题的工作。所以,这些高中历史教师所开展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也会存在“整体教学缺乏明确主线、各朝各代知识缺乏关联”的问题。同时教师所讲内容缺乏明确的主题,也没有一个明显的边界约束,教师就很容易会在兴致高涨的情况下跑题讲到很多无用的内容。如此一来,教师的授课就很容易会脱离原本的教学初衷。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之下,也可能会出现学科素养成长缓慢的问题。
(二)教材内容运用不足
统编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最大的亮点在于体现国家意志和价值观的前提下,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史论和启发性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来达到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面对如此权威性和科学性的教材,如何充分利用整合教材资源,这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然而,有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都未能挖掘出课本教材的原有作用,甚至还会使用错误的教学方法去增加教材的枯燥乏味之感。这些教师并非违背了教材的本意,只是未能围绕原本的课本教材去拓展延伸出一堂完整的高中歷史课堂,更没有把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起来,自然就会招致如此结果。
(三)课程讲解“按部就班”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当中,“按部就班”并不能说是一件错事。但是在追求效率、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而言,依然选择“按部就班”就难免会显现出落后之感。但是,也有许多教龄较长的高中历史教师早已习惯了以前的教学模式,甚至怀有一种“唯教材论”的错误教育思想。这些教师不仅不会迎合时代的需求去改变教育方式,反而一意孤行地坚持着传统的“按部就班”教学模式。如此一来,不仅教师的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学生的成长速率也会因此而被拉开巨大的差距[2]。
三、高中历史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策略
(一)确立单元教学主题,预设教学方向
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单元主要讲述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王朝的这段历史,其中秦汉时期的内容耗费笔墨最多。所以,在讲解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教师就需要以“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格局走向大一统格局”为单元主题,认识早期中国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去开展教学工作。而在确立了这一主题以后,教师就能够围绕主题去设计课程安排,分别从“民族产生”“诸侯纷争”“秦汉一统”等角度去讲解教材知识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开始,逐渐向学生讲述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以及社会形态变迁,进而逐渐向学生抛出“部落”和“民族”的概念。后来,随着部落的联合统一,国家的概念开始诞生。由此,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抛出各朝各代的名称与时间,帮助学生厘清朝代关系以及朝代顺序。关于“石器时代”的内容,教师就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去讲解,并在课堂的结尾抛出朝代概念,从而为后续课程埋下伏笔。而诸侯纷争这部分的内容较多,教师则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用一节课或是两节课的时间去讲解,诸侯纷争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直接导致了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这为后续的秦汉统一和制度建设做好铺垫工作。最后,重点部分的秦汉历史则要着重笔墨,共使用三节课或是四节课的时间去仔细阐述,帮助学生了解这段开天辟地的民族统一历史,并且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人物观念,让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最后,教师还需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剖析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诞生过程,以确保学生详细了解此段史实。
(二)依据核心素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
看待历史需要使用辩证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这样才能分析出历史带给人们的各种启示。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都容易受到主观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更是会因为一些野史或小说演绎的影响而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围绕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去规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提供展示不同类型的史料引导学生客观冷静地看待各种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基本的线索,并梳理历史的发展过程。历史知识具有零碎的特点,很多知识点都不容易记忆。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深层次印象,还需要教师做好教学优化,厘清历史事件的事件经过,使零散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简明化,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秦始皇在中国古代史中就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人物,有些人认为他残忍暴虐、“焚书坑儒”,而有些人则认为他是千古一帝、功在千秋。但是,从历史观的角度去看待秦始皇,就不能只看他的功绩或者是只抓他的问题,而是要以“肯定功绩,否定错误”的方式去逐一剖析他所做过的事情。所以,在讲述这一单元第三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尝试以列举人物功过表的方式向学生讲述秦王朝的建立过程,并且逐一去分析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所做的事情,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秦王朝能够一统的原因,以及秦王朝最后衰落的原因。
(三)依据学情以及课标,以主题为切入点剖析教材内容
最好的教学并不是最高效的教学,而是最适合学生学情的适应性教学。所以,教师在大单元主题式教学当中,也需要考虑到学生学情和课标需求等多种因素,最后经过综合考量在主题引领下再去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遇到重点难点知识的时候,教师更需依据学生学情来决定讲解速度的快慢,以及讲解方式的选择,从而确保学生都能够跟随教师的进度理解和掌握到这些重难点内容。另外,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进行了调整。教师要以教学主题作为切入点,全面剖析教材内容,注重教材的有效应用。在编写教材期间,教师需要注重教材的逻辑性,注重在历史教材中渗透教育主题。高中历史的综合性强,教材编写者需要确定教材内容的逻辑性,从而制订符合学生认知标准的教学方案。高中历史教材中具有较多的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分析,渗透更多的教育主题,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例如:变法运动对后世朝代的影响极为深远,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要着重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变法运动的重要性。如果班级内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较为薄弱的话,那么教师就要在前期铺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向学生仔细阐述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变革提出的挑战,以及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而如果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较为深厚时,教师就可以在主题“动荡与纷争、变革与转型”的引领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链,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考引向另一个深度。让学生学会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理解“社会转型”与“大一统”格局形成的内在关系,回归本专题的主题。
(四)围绕预设教学目标,整合重构教材
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就必须要对即将开展的教学内容有结果和目标方面的预设。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达到怎样的教学结果,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是不言而喻。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之前,就需要预设好此单元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目标去整合重构教材知识,以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完美高效的历史课堂[3]。
例如: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两汉是大一统王朝的巩固阶段,在整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历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内容分成两部分,一为西汉王朝的兴衰,二为东汉王朝的兴衰。西汉王朝的兴衰是本课的主体部分,从内容体量还是学习深度上都是本课的着力点。但是课时又非常有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在主题引领下预设教學目标,重构整合教材有其必要性。本课围绕两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巩固、衰亡主题展开,认识制度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统治阶级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从而达成本阶段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沉浸其中,更能够串联起零散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好地让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落地。所以,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首先要确立好单元教学主题、明确好教学内容,其次还要依据学情和课标去剖析教材知识点,最后更要围绕教学目标来整合重构教材。这样有主题、有思维的课堂,才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树花.浅谈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内容的整合[J].新课程(下),2016(12):199.
[2]赵莉莉.单元主旨统摄下的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1(44):149-150.
[3]席高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培养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1.
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21年度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KT-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