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实践探究活动的四个维度

2022-05-30 06:22李凌云朱海峰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实践探究语文课程

李凌云 朱海峰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多个综合实践活动单元,如何开展实践性活动逐渐受到教育评价研究者的关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问题解决为重要指标、以语言发展为内涵、以浓厚合作氛围为样态是语文实践活动应追求的四个维度。

关键词 语文课程  实践探究  活动评价

引用格式 李凌云,朱海峰.高中语文实践探究活动的四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2(19):39-4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这里的“实践性”指的是语文课程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与文字的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运用,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如何驾驭语言和文字。实践性的特点给语文活动评价的启示是,应该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侧重评价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共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主题活动;另一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活动。无论是主题活动还是研究活动,都涉及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言语发展、合作参与等四个维度。本文且以“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为例,谈语文实践探究活动的“四维”及测评。

一、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之所以首先讨论“参与”的话题,原因有三:一是并非所有学校都愿意举行综合性实践活动,即学生有无参与的问题;二是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即是否全员参与的问题;三是并非所有的实践探究活动都是吸引学生的,是学生参与主动性与否的问题。

第一种现象指向在纸笔测试的时代,学校以安全,教师以进度、麻烦、收效不大等为借口,跳过该单元的教学计划,不去实施,令学生丧失了参与的机会;第二种现象指实践探究活动只局限于学生兴趣小组或社团成员,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情感体验、语言发展的机会;第三种则指向教师的活动设计空洞或学生课业负担,许多活动成为“走过场”“去放松”的代名词,或与政治学科社会调查混淆,意义不大。所以,学生全员参与、主动参与是实践活动的前提。

针对一项实践探究活动,学生如何做到主动参与?克拉斯沃尔、布鲁姆认为实现教育目标在情感方面可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化、价值与价值体系个性化等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的要素正是活动设计者要考虑的。接受,指愿意,是情感活动的起点。活动要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纳活动计划。反应,是积极参与,表现较高的活动兴趣。要求活动设计环环相扣,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注意力就会不断升级。价值评价,学生对活动产生的效果有理性的判断,认为活动可以提升自身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坚定地参与活动。组织化,即学生发现活动的价值不止一个,有必要把这些价值统一成一个体系,全面提升自身价值。价值与价值体系的个性化,是学生从活动之中获得的各种价值内化后,对自己的个性行为形成指导。五个要素是层层上升的,对活动设计及成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以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是否获得价值提升作为评价标准。

从学生角度看,“家乡文化生活”比“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更加平易近人,也就有了良好“情感的起点”。学生生活阅历并不丰富,平时学习压力较大,难有精力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现象,我们的实践活动也并不指望他们对当代文化生活有多么高深的见解,但如果学生能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参与,关注当地文化及生活热点,在语文的学习中能运用、探析有关文化现象,因探究实践活动拓宽了视野,活动目的也就达到了。从实践过程看,学生预报的研究方向十分广泛,苏州当地的民风习俗、苏派饮食、戏曲文化、服饰、古桥、老字号、丝绸、茶文化等都有涉及,有的是学生熟悉的行业,有的是小组成员都感兴趣的内容。总之,本单元的学生探究实践不是负担,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将单元学习与学生成长联系起来,在他们访谈、调查研究中促进成长。

二、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作为教学计划、学科活动,势必有目标实现期待。而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新课标提倡的教学形式没有现成内容和模式,其问题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学生在社会生活、学科学习中发现,这使得问题解决成为综合性活动要达成的目标。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活动的重要指标。

以“吴江野火饭风俗采访”活动为例。苏南及江浙一带许多孩子有吃野火饭的经历,是当地的一个风俗。问题解决首先要发现问题,即“问题的提出”。能在日常、惯常、平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是一种素养。正是因为看似平常,才显出提出问题的价值。学生根据亲身体验,伴以读过茅盾、鲁迅等作家作品,有进行深究的愿望,于是提出了相关问题。其次是分析问题或设计方案,方案设计伴随着问题的分析。一是关于野火饭:野火饭的名称、风俗形成的来由,野火饭的食材与功用;二是关于采访对象及采访分组;三是搜集关于野火饭的文字、图片素材;四是将野火饭采访的手记汇总;五是关于野火饭风俗的媒体介绍。分析问题要求能清楚明确表述问题,能用图标简单解释要素之间的关系,能设计出较为全面可行的操作方案。最后是解决问题或有创意地解决问题。根据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對策,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去实施、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含提出问题解决的措施、方案、建议并得出结论。需要强调的是,要高度评价学生有创意的思路、想法,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解决问题。比如在野火饭风俗采访中,学生发现有的地方是家长鼓励孩子到邻居家的田地“偷偷地”采摘豆子,引发了对这种风俗由来的进一步追溯,成为“采访手记”的亮点之一。

当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需要教师的指导。因为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仅凭学生自身能力与活动来提升素养不是易事。活动的前提是假想的问题、精致的设计以及方法的支撑。那么,教师的前期指导就很有必要,教师的指导应该以教材中的学习资源为依托,借助教师个人的阅历经验,给予学生切实可行的指导。

三、学生言语发展的过程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发展是语文课程核心任务的理念,早已为教师们接受,可惜的是,这些理念以及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仍然停留在课标的纸面上,所以,在综合性活动中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依然值得探讨。

1.活动设计上指向语言文字运用

实践活动就是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来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学习情境并做好设计,活泼、好奇的学生可能会使活动偏离语文教学方向。因此,活动设计营造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要尽可能围绕、指向学生语言运用,如统编上册第四单元的活动设计(见表1)。

表1 统编上册第四单元活动设计简表

方案设计在于实施,不在于流于表面,因而要充分考虑可行性和可评价性。可行性是指学生有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可评价性是指重视过程的观察与实施,当然,还需要考虑技术问题,比如,教师要教给他们采访、收集资料的方法与技巧。

2.结果呈现上展示语言运用成果

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实践活动也需要测评,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成果。这既是对探究结果的“回头看”,也是引领学生回归语言学习的“指南针”。有的老师会因为“时间关系”选几个代表简单陈述一下就匆匆结束;有的老师会拿出一节课的一点时间,简单回顾;有的老师甚至将各种作业收起来后搁置一边,这些做法打击了学生的实践兴趣。实践中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与学生约定一个较为充裕的时间段;二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展示成果;三是邀请班主任或邻班师生来观摩等。总之,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语言表达,展示言语成果。

3.成就评价上采用表现标准

学业水平成就评价一般分为“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内容标准回答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解决学业成就评价“内容”的问题;表现标准则是回答“程度”的问题。比如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写采访手记是属于“内容标准”,而“会采访”“采访手记写得好”则属于“表现标准”的评价。

表现标准具体描述学生在一段时间实践后在知情意诸方面表现出来的水平。比如,上述“吴江野火饭风俗采访”后,一名学生这样写到:

我:听母亲讲,小孩子烧野火饭的豆子什么的都是从各家地里偷来的。

祖母:野火饭,不仅豆子是偷来的,米、盐都是各家讨来的。这叫做吃“百家饭”,吃过“百家饭”的小孩身体好,求个好兆头。

学生语言练达、优美,描述家乡盛泽,特点突出,自豪感溢于言表。祖母的语言生动有趣,口语俚语多,符合被采访人的身份。采访的过程是真实的,小作者融于其中的情感是真挚的,对野火饭的风俗表达是真切的。这是较高水平的采访手记,用表现标准评价的等第是“优”。

学生言语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次两次实践活动并不能倏然提升多少。新课标指出,当代文化参与活动“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强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2]。语文实践探究活动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学生实践探究的合作性

“家乡文化生活”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3]。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对活动所需资源进行分析和配置,活动过程中的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学习方式的要求,这也是参与、分享、完善实践活动的内在需要。

良好的合作可以提升成员的思维品质,在本单元的实践探究中,小组合作访谈家乡人物、实地走访家乡文化、共同搜集第一手料,并能进行一定深度的研讨,集思广益,在一定范围内展示,阐述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这些都伴随着高品质的思维发生。在采访中灵活运用老师的指导、课本的资源,在调查中遇到不愿配合的调查者如何处理,考验着他们的应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学生走进乡村,辩证思考家乡文化生活,既有需要传承的经典文化,也有不适应当代生活的文化糟粕,如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等,这些都需要他们深度合作,直至产生理性的思考。正是如此,浓厚的合作氛围应是实践探究活动的当然样态。

要想创造浓厚的合作氛围,对每一个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大方活泼的生命外显形态,表现为对活动的主动思考与参与,乐于与人讨论;二是主体积极的生命律动,表现为实践活动中主动机智的探究;三是具有内隐沉静的生命品质,在实践活动中,能博采众长,活动中有一定批判创新的高阶思维。而这些要求,体现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达方式之中。正如坎贝尔谈到:“能参与团队,在群体中能够承担各种角色,具有能影响他人意见或想法,能以书面及非书面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能根据不同环境、团体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行为”[4]的都是良好合作能力的主要表现。

语文实践探究活动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前提基础,以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为目的,以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以及伴有浓厚的合作氛围,昭示著学生核心素养在不断提升。这个“四维”看似线性的,实质是立体的,四个维度“都围绕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体验语文、运用语文,形成特定的语文素养”[5]。随着对新教材探讨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断转型,对语文实践探究活动的评价必将更加丰富、多元。

参考文献

[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14,8.

[4] 坎贝尔(Campbell,L.),坎贝尔(Campbell,B.),狄瑾逊(Dickinson,D.).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41.

[5] 王芳,周京昱.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综合实践指导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0:30-3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实践探究语文课程
从夯实“双基”到培养“核心素养”之变——简析近二十年语文课程目标发展演变之路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与乡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