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课程改革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进

2022-05-30 08:17:54翟晓磊张艺馨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7期

翟晓磊 张艺馨

摘要 英国国家课程自1988年以来经过几次修订逐渐完善。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聚焦英国国家课程30多年的历史变迁,利用混合序列分析模型,寻找改革背后的触发点,总结英国课程改革的逻辑演进,以期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英国国家课程  历史制度主义  混合序列分析模型

引用格式 翟晓磊,张艺馨.英国国家课程改革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进[J].教学与管理,2022(19):80-84.

当前,国家正在着力推进义务教育改革,课程成为主阵地,尤其是调整和改革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从国际上看,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各国纷纷掀起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将课程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英国《教育考察框架:研究总览》对“课程”进行了界定,将课程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认为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框架的设定,包括在每个阶段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制度背景下将该框架转化为结构和描述,以及评估学生根据期望获得的知识和理解。由此,本研究以英国为研究对象,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逻辑,对英国国家课程的发展、原因和演进逻辑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一、英国国家课程的历史变迁

1988年开始,英国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正式开启。到现在,共经历了3次大的课程改革,分别为1994年,2000年和2014年。根据这三次改革,可以将英国国家课程改革分为四个时期。

1.严格详细的国家课程(1988-1992年)

英国一直实行地方自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没有统一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师具有中小学课程、教学和评价方面的自主权,这导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1987英国教育和科学部颁布了《The National Curriculum 5-16: A Consultation Document》,针对5~16岁青少年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国性课程标准,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宗教课程两类,并对国家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出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这个文件也成为1988年通过的《 Education Reform Act1988》的第一章,该法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平衡的、基础广泛的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关键阶段1(5~7岁),关键阶段2(8~11岁),关键阶段3(12~14岁),关键阶段4(14~16歲)”[1]。国家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其他基本课程。为了保障国家课程的实施,还提出了权力机制、考试评价机制等,自此,英国开始了国家控制课程的时代。

2.快乐灵活的国家课程(1993-1999年)

1993年英国质量标准局出具的学校年度报告中显示,关键阶段2存在下降现象,成绩在第三年和第四年最差。学科专家也指出,课程内容设置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1993年国家发布了名为《Learning to Succeed: A radical look at education today and a strategy for the future》的报告,确立了教育的五个方向:以未来为导向,知识技能为基础,立足调查研究,重视教师作用和地位,专业人员参与决策。这次报告中提出五大学习领域:语言、数学、自然科学和工艺、艺术(包括体育)、人文(包括社会学科),以此取代具体课程的规定。同年,迪林爵士(Sir Ron Dearing)就国家课程的实施及评价提交了两份报告,由此,英国政府于1994年对国家课程进行修订, 并保证在五年之内不再改动。修订的主要内容为:细化要求,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裁剪国家课程,降低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减轻学生负担;取消全国课程委员会和学校考试与评价委员会,建立了新课程管理机构——学校课程与评估局(SCAA)。

3.立足终身学习的国家课程(2000-2013年)

1997年10月,学校课程与评估局(SCAA)与全国职业资格局(NCVQ)合并,组建成具有法令权威性的课程与资格局(QCA),这有利于加强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推行终身教育。1999年英国政府颁布新的国家课程,对全国统一课程进行修订,并于2000年9月正式开始实施。2000年的新课程变革主要内容包括:精简文本,突出重点,明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课程与国际接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知识点和各种技能,重视综合素质。

4.多方参与的国家课程(2014至今)

2011年英国教育部在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The framework for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 report by the expert panel》,报告中提出了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和结构的修订建议。最终在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Framework Document》,包括初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这次课程改革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网络平台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咨询专家机构和具体学科专家,是多方参与协商的结果。2014年英国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阐述了国家课程框架的设置框架和培养目标,具体包括学校课程设置,学科的学习方案,学生数学、阅读等素养的评估。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保证国家权力的基础上增加学校自主权,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增加教师自主权,将学科的学习方案分为必修和非必修两部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非必修内容进行调整;强化基础知识,解决课程超载问题,删减非基础性知识等。

二、英国国家课程改革的关键文本

皮尔逊提出时间序列分析是历史制度主义的重要理论。时间序列的分析强调关键时间和过程的时间排列方式决定发展的路径[2]。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可能取决于某个特定时间的事件在适当时序中出现。按照莫霍尼对英国工业化过程的分析模型,本研究描绘了英国课程改革序列排布的具体内容和路向,构建了英国课程改革的三个序列:环境序列,文化序列和课程改革序列。环境序列分析了英国的国际和国内情况,探求促使英国必须采用教育改革改变这种状况的环境因素。文化序列是指与文化相关的包括英国政治、权力的结构、宗教文化等,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可能。课程改革序列则是从一个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开始,即1988年国家课程的建立,这一关键事件将前两种序列联接起来,触发了国家课程改革序列。

1.课程序列:《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颁布

《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是英国课程改革历史上的第一个关键节点,是英国国家课程建立的标志。环境序列上,20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造成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引发了二战之后的全球经济危机。英国受到石油危机的沉重打击,导致国家财政难以维持收支平衡,教育领域开始缩减经费。1979年保守党代表撒切尔夫人上台,她的执政理念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对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的自由化。通过统一国家课程和考试制度,强化教育控制,提升教育质量;引入市场原理或竞争原理,家长成为教育“消费者”,学校成为教育“生产者”。在她的竞选宣言中就教育方面的改革列出了四个目标:建立国家核心课程;在五年内所有中学和许多小学的管理机构和校长将控制自己的预算;将增加家庭选择;允许州立学校选择不受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因此这次竞选宣言被称为“除了题目之外,充满国家意识形态”。

2.环境序列:《学校标准与框架法案》颁布

环境序列上,1997年工党上台,布莱尔(Tony Blair)指出,执政期间他要做的三大优先事务就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这被认为是教育政策的转向。布莱尔的思想导师是安东尼·吉登斯,他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倡导四个基本价值观,即“个人价值”“机会均等”“责任”和“社会意识”;强调建设强大的公民社会,一个多样却具包容性、权利和责任统一的社会;要建设积极的政府,建立伙伴关系的公共服务,主张权力下放[3]。1998 年《学校标准与框架法案》(School Standards and Framework Act)与 1988 年《教育改革法》一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工党执政后颁布的重要法案。此次教育改革聚焦 “標准”,补充“目标设定”的关键阶段考试做法,规定性的“读写和数学能力时间”计划等,强调教育均衡,基于标准提升教育公平和学生成绩水平。

3.环境序列:《21世纪核心素养——实现潜力》报告发布

环境序列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西方社会、家庭、社区问题凸显,个人主义蔓延,严重冲击英国的社会。文化序列上,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人们的知识内容和体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终身教育理念并影响了各国课程改革理念。为了解决人员在技能和知识方面的不足,需要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1年发布了《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为了“造就有教养的公民”,2003年英国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发展潜力》(21st Century Skills: Realizing Our Potential Century Skills: Realizing Our Potential), 这一报告确立了发展的六项关键技能,即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交流、与他人合作、自学与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核心素养是促进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表现为可迁移、可以整合的特性。随之而来的课程改革,也体现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个体成功学习和生活的技能。

4.文化序列:《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校,我们的未来:建立21世纪的学校制度》报告发布

2007年开始,金融危机爆发,保守党和民主党开始了联合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序列体现的是个人本位,以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为依据。2009年为了应对挑战,《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校,我们的未来:建立21世纪的学校制度》(Your child,your schools,our future:building a 21st century schools system)的教育白皮书发布,建立一个雄心勃勃的新学生保障,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支持,并为每个父母提供保障。每个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取得良好的成绩,特别是在英语和数学学科。每个学生接受广泛、平衡和灵活的课程,以掌握学习和生活技能。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有更多的灵活性和空间,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情况量身定制服务。在这种背景下,设置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坚定立足于“个人”之上,建构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样态,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切性、多元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个人的发展需要。

三、英国国家课程改革的逻辑演进

根据关键节点的分析,英国课程改革受到环境序列和文化序列的影响,形成了自身课程改革序列,三个序列各有自己的发展逻辑。随着时代发展,英国国家课程沿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培养内容”和“如何评价”的逻辑不断完善,并显示出四个重要变化。

1.“变”中提升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是给国家培养人才画像,阐述的是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1988课程改革法案中指出课程目标是建立“平衡和广泛的课程,促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精神、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发展,为学生的成人生活做好机会、责任和经历准备”。这一课程目标的表述在之后几次课程改革中变化不大,但是其具体内涵从“造就有教养的公民”到“为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做好的准备”,因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核心素养。

英国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其历史基础,内容体系不断演变。1990年国家课程委员会发布了沟通、问题解决、个人技巧、算数、资讯科技和现代语言六项技能,1996年学校课程与评价局发布了沟通、数字应用、咨询技术、国际合作、问题解决和自学六项技能,1999年资格与课程局发布了沟通、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自学和解决问题六项技能,2003年教育与技能部发布了沟通、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自学和解决问题六项技能。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现在英国国家课程的技能划分为“功能技能”和“个人学习和思考技能”。“功能技能”指的是英语、数学、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中基本应用性技能,帮助人们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个人学习和思考技能”是通过批判思维、创造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有效参与,获得个人成功学习和生活的技能。这两类技能分别指向专业性和跨专业性,有各自资格标准和等级划分,使得各种技能标准化和具体化。

英国立足教育现状和未来人才的需要,透过“核心素养”,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自信个体和有责任的公民,使其既是成功的学习者,也是幸福的生活者,达到个人成就和幸福生活的平衡。

2.“变”中完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联接着课程目标与教育成果,成为课程活动落地的依据。课程结构是“如何培养人”技术层面,可以从学段划分和科目设置两个方面来阐述其逻辑演进。

从学段划分来看,从1988年初定的英国国家课程到2014年最新版的国家课程标准颁布,延续了对5~16岁学生的学习年限分为四个阶段,关键階段1(5~7岁),关键阶段2(7~11岁),关键阶段3(11~14岁),关键阶段4(14~16岁),其中阶段1和阶段2是小学,阶段3和阶段4是中学。学段划分的稳定性,反应了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是课程结构的基础。

从科目设置来看,1988年开始每一所学校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包括两部分:为学校所有注册学生提供宗教教育和为义务教育年龄学校的所有注册学生提供国家课程。其中,国家课程又分为核心科目(英语、数学和科学)和其他基础科目(历史、地理、技术、音乐、艺术和体育),且在关键阶段3和4还要学习一门外语。1998年增加了“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2014年英国学校课程是指所有学校提供的学习经验,包括宗教教育、性与关系教育和国家课程。其中,国家课程还包括核心课程(英语、数学和科学)和其他基础科目(艺术与设计、公民教育、计算机、设计与技术、地理、历史、语言学习、音乐、体育),且继1993年提出学习领域后,关键阶段4的其他基础课分为艺术(美术与设计、音乐、舞蹈、戏剧和媒体艺术)、设计与技术、人文(历史、地理)和外语四个领域。核心科目不变性凸显了课程的继承性,其他基础科目的变化性又体现了课程的时代发展。

整体课程结构既保留了传统优点,又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改革。在课程结构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公民教育和国家的认同,越来越强化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课程结构虽然属于“如何培养人”,但都围绕其育人功能展开。

3.“变”中凸显跨学科学习

当今,跨学科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课程理念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具体体现,英国2000年确定了“精神”“道德”“社会文化”“个人、社会和健康”四个跨学科学习领域。2014年又把四个领域合并为PSHE教育(personal, social, health and economic education),包括个人、社会、健康和经济,属于法定的必修课[4]。英国所有小学强制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在所有中学强制进行人际关系和性教育,并在所有国家资助的学校强制进行健康教育。PSHE帮助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和性格,这是学生成为快乐、成功和富有成效的社会成员的基础;培养学生实现学术和个人目标的能力,帮助度过未来不确定和挑战性的生活;发展学生的个人品质,包括善良、正直、慷慨和诚实。除此之外,还规定金融教育或职业的内容,作为综合计划的一部分,在适当的情况下补充国家课程并满足职业战略的目标。国家并未规定PSHE课程内容,没有固定的知识体系,因此不需要按照学科中心的课程方式来实施,可以融入在其他学科和主题学习中也可以通过活动课程来实施。

PSHE必修课的课程设置保证了课时数,避免流于形式。课程的渗透性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丰富了课程形式。PSHE给与学生真实情景,以学生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为切入点,整合了个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体现了学生从个人发展到社会发展,从单向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程。

4.“变”中改进评价制度

“如何评价”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要素,贯穿教育始终,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1988年实行统一的评价制度,每一个关键阶段结束的时候按照不同的学科进行评价,关注的是评价制度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第1到第3阶段考核十门必修课程,第4阶段统一实行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但考试之前要进行筛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考试资格。1994年之后响应社会的要求进行缩减,第1阶段和第3阶段考试科目仅限于三门核心课程且成绩不予排行。为了体现教育公平,平衡地区的差异性,考试标准中设立增值指标。2014年确定了国家课程评价的测试框架,内容包括测试什么和不测试什么、哪些学科元素将被测试、测试结构、学生被期望达到的标准。但这个框架不能用来指导教学,且第1阶段减为只测试语文和数学。GCSE考试评价的等级从实行8个等级到9个等级,这一改革使得等级层次变多,等级链条边长,增强了学生的区分度。为了强调职业技能,GCSE考试的等级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不同级别相对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重视效率、筛选功能到重视兼顾不同条件下的学生,公平和效率并重;从重视学生眼前学习结果的实效性到重视学生长远发展和未来生活。英国评价制度改革保持了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的一致性,体现了考试的育人导向。

四、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程育人的有效性

在各国进行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将价值观嵌入课程已经成为共识,这体现了国家对于培养什么样人的目标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对我国教育的指导作用及引领地位,挖掘各学科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育人价值。课程标准作为各国教育正式公布的官方文件,规范和衡量课程要素的准则和尺度,是课程育人构建层面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学习指南指出,大多数国家的课程都是建立在对共同价值假设的基础上,它们可能代表了一组普遍的人类价值或一组特定于文化的价值,目的是培养一套特定价值观,以支持和指导学生度过不确定的未来。麦克尼尔提出课程的共同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价值,其中价值是支配行为的基本理念,是课程的核心要素。英国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的核心素养、课程结构、跨学科学习和评价制度,都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精神、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健康,成为英国合格的公民,体现了育人功能。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五育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统筹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阶段,平衡好各学段、各學科和各方力量,搭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

2.实施教育公平,发展我国学生核心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教育为支点,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预防返贫现象发生打下夯实基础”。国家课程标准属于国家政策,制定过程是一种官方行为,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面向人人,面向未来。教育公平不仅仅指起点公平,还包括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保证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及教育成功机会。

一方面,国家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全国所有学生的需要,是所有学生能够达到的最低要求。英国国家课程使学生不会因为种族、性别、残疾、宗教等因素影响国家课程实施。我国城乡、东西部和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性很大,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秉持人人平等的原则,尽量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保障学生没有障碍地完成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国家课程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英国较早提出核心素养的观点,将个体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并着眼于当下。2017年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将核心素养界定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融合各个学科的特征,提出了各个学科特有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应该一以贯之,学生学习并不是针对学科内部的知识点,而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是一种包括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整合理念。

3.增强课程标准指导性,保证课程标准顺利实施

古德莱德(Goodlad)按照理想课程发展到现实课程的过程,将课程分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提出课程的线性-层级模型[4]。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一种特殊产品或方案,呈现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国家对学生学习总体期望的具体规定[5]。那么,如何缩小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与教师具体实施的课程之间的落差是一个重要问题。

英国国家课程的修订采用统一框架,陈述国家课程目标、各学科特征、学生素养培养、主要课程内容以及评估。课程标准文本简洁明了,通过不同渠道宣传以便于不同人群对课程标准文本的阅读和研究。因此,课程标准文本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应该秉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好用和管用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其指导作用,在保证文本清晰的基础上,要对教师教学起到强烈的指导作用。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最新理念,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将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才能将课程标准落地。课程标准是国家纲领性文件,受到结构内容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从教师主体视角出发做好课程标准的解读工作,让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和利用好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郭爵湘.2014版英国国家课程标准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2] 刘圣中.时间中的政治——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历史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02):108-115.

[3] 贺武华.“第三条道路”框架下的布莱尔政府教育政策回顾[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2):81-86.

[4] 崔允漷,周文叶,董泽华,等.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测量工具的研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2):1-13+15.

[5] 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9(01):74-79+110.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