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兵
摘 要:教育除了知识的讲解灌输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带给学生更多兴趣引领、思维指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推进,在新课程理念之下,高中历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更能够凸显其浓厚的人文色彩,也为学生预留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当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启示、成长,同时,也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切实朝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而这一系列改革主要得益于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以此打开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格局,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本文则是基于此,对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展开了深度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理念;教育实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依赖教材内容,对历史知识进行传输讲解。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过于陈旧、落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时间空间相对欠缺,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而当前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深刻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当前应该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切实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此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存在的弊端
(一)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足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当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缺乏与时俱进的能力,缺乏对教学理念的更新,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导地位过于强势,以此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足。一定程度而言,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学习,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够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学,那么学生往往会过多地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辅助和帮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极大程度限制学生的全面發展,导致学生的深度学习受到阻碍[2]。
(二)忽视学生课堂活动的设置
由于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切实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而教师所落实的课堂教学活动并没有以学生为核心,而是把课堂教学活动放在核心位置,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没有为学生搭建广阔的自主发展、自主展示的平台,缺乏学生活动的设置,同学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差,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足,难以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也无法切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倡导课堂教学应该注重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应该做到推陈出新,而不是一板一眼、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以此使得教学任务能够高效、顺利地推进。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机械化,缺乏创新研究,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使得整体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四)忽视了历史价值、情感态度的构建
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存在的教学弊端在于单因素教学,比如:教师在讲经济建设的时候,只涉及经济知识,讲社会文化的时候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分析讲解,而缺乏多维、多因素的分析和探讨,忽视了对学生历史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构建。所以,在新课改标准之下,则强调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的多样性、系统性,充分意识到历史学科的多因素、多维度属性,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引领学生展开深度探讨,立足于具体的知识内容,去考查、取证、整合、辨析。每一段历史都是错综复杂的,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文的糅合体。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教师应该立足于历史本身,加强其精神内涵、历史文化等因素的探讨和分析,以此带给学生更多的精神熏陶,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历史价值观的构建[3]。
二、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途径
(一)凸显学生主体性,实现兴趣引领
新课程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舍得“让位”,大胆放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高中历史教学真正地实现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迸发出更多的思考、产生更多质疑、获得更多的启迪,助力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内化成为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够实现有效的迁移和运用。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桎梏,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对于历史事物、历史事件、历史背景等形成更多元、更理性的认知。在这一学习的过程当中,奠定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兴趣、动力、成就感,能够切实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整体上优化学习的效果。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一“辛亥革命”这一模块知识时,首先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梳理教学思路,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应该采用的教学手段等。在“辛亥革命”这一模块中,主要是阐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旨在让学生对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形成全面、深刻的认知和领悟。基于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教师在教学环节,则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多方收集信息、加强信息的整合、处理,然后结合具体的史实展开分析,让学生在思考、探讨、研究的过程,学会多角度总结、概括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历经历史知识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主体性得到有效提升,以此有助于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态度,且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为了理想而奋斗的顽强、坚韧毅力。
(二)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变,这要求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科的特点,深度挖掘学科内涵,整体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求知心理,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关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4]:
其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指的是立足于教材当中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手段,创设或者还原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激活学生的认知背景,让学生能够联系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在信息化背景之下,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通常会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实现情境的再现,使得课堂当中所展示的历史事件能够深度还原,使得整体的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教学形式更加新颖、有趣,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引导学生展开多维、立体式的学习,整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在教学“两次鸦片战争”这一模块知识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正确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深刻评价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基于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教师则可以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形式,借助视频材料,展示娇艳美丽的罂粟花。在这一基础之上,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种花的名字是什么吗?在一百多年前中英两国之间爆发鸦片战争与它有什么样的关联?通过这一问题导入课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眼球,进而引出虎门销烟这一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图片的方式展示林则徐虎门销烟,还可以出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图片,出示鸦片输入的危害视频,让学生感受虎门销烟那激动人心的壮阔场面,看到林则徐硝烟的决心,然后立足于此,发挥问题的导向价值,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思考:鸦片输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由于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在这一新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以情境创设为基础,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联系历史资料,展开深度探讨和分析,积极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了解林则徐深受后人崇敬的原因,以此引领学生了解以林则徐和其他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反抗侵略的爱国壮举,切实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其二,展开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主要指的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一步解決问题,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当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欢。探究式学习则强调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为学生的深度探讨分析创造更多的机会,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
比如:教师在教学“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一模块知识时,这一模块知识的重点内容在于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开辟以及兴衰,了解古代商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学生课堂学习活动。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则可以借助视频的形式,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展示身着丝绸的妇女形象、古希腊陶瓶、张骞出使西域等图片,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考,以此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依据相关内容完成表格。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具体探讨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途经地、终点,以及主要的货物。这一环节的探究式学习旨在让学生能够立足于已有的基本信息,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对知识性的问题进行采集,然后将表格完善,以此使得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学生完成表格填写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出示四条商路的路线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然后让学生立足于地图内容,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做简单的介绍,对不同类型的商路进行概括。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机串联,融合运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继而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史料,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材料内容指出张骞凿空的意义,并且具体探讨张骞凿空的原因[5]。学生借助史料内容,展开具体的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主要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作为出发点,整个教学活动切实凸显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此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展开综合教学,构建系统认知
不可忽视的是,每一段历史的存在和发生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历史本身是复杂的,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历史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规律可言,具备独有的形成基础和条件。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单因素的教学,而是采取综合性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认知,注重从地域、人文、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要素着手,引领学生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思考、探究,学生具体可以立足于思维导图,对于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系统化、模块化的构建,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学“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这一模块知识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启发,引导他们从多个维度去思考、探究秦王朝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达到统一、实现宏图霸业的多元因素。具体可以从军事角度、地域角度、君王角度、人才角度、政策角度等综合性的视角,展开探讨,了解秦王朝一统天下这一壮举背后的支撑力量。比如从军事角度进行分析,秦王朝推行的军功制度,以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作为军功奖励,这样的话激励了将士的决心和求胜欲望,军队的整体战斗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从政策的角度来说,秦王朝制定了选拔人才的制度,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策,以此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等。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展开思辨、分析,从多维的角度去看待一段历史,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历史知识体系[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之下,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主要可以从凸显学生主体性,实现兴趣引领;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展开综合教学,构建系统认知等方面着手,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田智学.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12):201.
[2]张凤义.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2):130.
[3]宋戌平.新高考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转变策略探究[J].读写算,2018(25):181.
[4]温都苏.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新课程(下),2016(8):56.
[5]顾玲玲.新课标新理念新模式——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书育人,2008(S1):24.
[6]李克强.更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浅谈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2005:380-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