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
摘 要:随着新时代深化改革发展重要节点的到来,我国迎来更加多元、开放的战略机遇期,在此环境下多元思潮、多元文化也随之不断渗透,给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基于此,文章以核心素养为研究视角,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希望能够对高校教育实效的挖掘提供有效借鉴,并为国家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181-04
核心素养作为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的重要教育手段,能够有效梳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实解决核心问题,是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的重要研究工具。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功效,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概念界定
1. 核心素养
现阶段学界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尚未统一,其最早是源于欧美国家的研究,认为核心素养是实现个体自我良好发展,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及工作要求的综合能力。后来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基于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将其拓展为“21世纪素养”,强调其是对个体发展必要且关键的重要素养。我国相关研究源于教育部在规划发展中提出的“要立足不同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规律,进行适合其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双重需求的重要品质与关键能力科学培养”的基本目标而进行不断深化的,这也是从国家战略的视角首次对“核心素养”提出的具体要求。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接受教育部的委托,组织其团队对国内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主要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三大维度将核心素养进行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六大要素的划分。
2.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特定阶级与政党管理需求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以便将符合社会主旋律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规范要求内化为教育对象的自觉行动。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高校从战略高度充分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绝对领导权,找准正确发展导向,立足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义,进一步夯实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1]。
(二)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1. 教育宗旨的统一性
核心素养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党的教育理念的细化,需要基于“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基本要义的系统延展。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最终还是要回归人的全面发展本质要求。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将其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来进行科学培养,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二者都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样落脚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因此在教育宗旨上具有一致性。
2. 主要内容的契合性
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栋梁之材,在主要内容上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为基本维度进行内容的有效完善,从精神、个体及社会发展三方面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出了全面要求,既要求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进行科学理解,深化精神追求,也要求学生科学平衡学习与生活,更要求其对自我发展与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系统梳理。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聚焦于为国家发展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发展需求,全面覆盖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道德教育,并紧跟时代发展对其基本内涵进行持续丰富与完善,因此二者在内容上是立足个体全面发展的不同视角进行的实践探索,在内容上能够有效契合。
3. 应用方法的相关性
核心素养是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积极响应国家深化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其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是有效衔接教育思维、教育目标与课改要求的重要媒介,既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最终也要回归学校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政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进行不断推广,强化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的综合教育效应。因此,二者在应用方法上都是依托课程教学的基本载体进行育人环境的科学构建,虽然在具体操作上有所差异,但是在教育原理、科学育人等方面不谋而合[2]。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基本能力,要善于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勤于发现信息背后的关键信号,实现终身学习能力的不断强化。马克思主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树立终身教育的基本观念,深入挖掘个体终身学习的基本潜能,这也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其是一个持续性的学习过程,因此需要关注个体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而其关键则是对学习兴趣的有效调动。但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厌学问题,学习积极性不足,对终身学习的理解不深,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直以来为应付高考普遍实施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基本是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兴趣得不到科学引导,长期压迫环境下难免出现逆反心理,学习主动性受挫,造成整体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难以切实落地。
(二)学生缺乏文化底蕴基础
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源泉,需要在对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进行科学理解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传承。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基础,是对中华民族发展高度认同的价值所在。植根于此,经过无数革命先辈不断地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宝贵财富,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本内涵的不断深化。但是,当前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不全面,造成在文化认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文化自信培育难度加大[3]。
(三)实践育人亟待拓展创新
实践创新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更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才能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近年来,随着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关注,依托暑期实践活动,积极同开发园区、社区村居、企业商场等进行合作,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由于实践活动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内容的深化,造成在传统教育思维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理论教育形式,忽视了实践课堂的有效应用,造成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难以切实应用理论知识科学指导实践探索,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教育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四)理性思维面临巨大冲击
核心素养的理性思维是在崇尚真知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科学理论的全面把握,立足实践,秉承严谨求学态度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要求敢于求真、勇于探索,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在此环境下,多种思潮不断碰撞,高速网络传播环境下,容易引发不小的社会冲击。尤其是随着西方消极思潮的侵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日益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西方不良用心人士打着人权的旗号歪曲、诋毁中国发展,挑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给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需要从思想上加以及时扭转,确保其能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一)以自主发展提升思政教育服务保障
首先,要进一步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强化辅导员综合能力,关注其专业学历提升的同时,也要重视专业实操能力的不断培养,强化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素质养成与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工作的科学引导;另一方面,要关注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基本诉求,全力搭建共享学习的平台,健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激励保障,充分调动辅导员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自觉加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其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发展潜能,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出实效。
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要求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健康生活,但是现阶段大学生整体学习自觉性不高、健康生活习惯难以养成的问题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将服务与引导进行有效融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其乐观生活的积极心态,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解决现实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统一,进一步悉心照顾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高校要将心理疏导工作贯穿大学生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有效合作,更好发挥辅导员、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推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及时帮助大学生将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科学培养其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最后,要充分挖掘组织育人的价值。高校基层党组织、群团及社团等组织在统筹全局、覆盖群体、强化落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核心凝聚作用,因此要依托基层党组织,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推动群团工作,充分应用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培树一批符合高校发展需求、具有正面榜样示范作用的优秀典型,科学引导大学生争当先进。强化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織的重要作用,凝聚共识,团结师生为高校发展献言献策,发挥其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优势,丰富主题活动形式,进一步服务师生、凝聚师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4]。
(二)以多元环境融合发展夯实文化基础
首先,要营造和谐美丽的学校环境。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依托学术讲座、研讨会、校园论坛等载体把准校园文化主旋律,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科学践行文化传承美德,营造集人文、科学与诚信于一体的良好学习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其次,要进一步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旗帜鲜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理论研究与宣传、研讨及影视传播等多渠道相结合的文化教育方式,深度推进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广泛宣传,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华文化的骨气和底气。
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作为孩子接受社会信息的启蒙老师,其思想、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因此,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发挥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优势,结合社会及学校教育,给学生营造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在实践中践行尊老爱幼、睦邻友好、艰苦奋斗、民主法治等价值观,在幸福美好、关爱他人、贡献社会的正能量环境下茁壮成长。
(三)以深化内涵推动实践育人成果转化
首先,要拓展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践作为课堂教学重要辅助,是深化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实践教学的深度发展,积极寻求与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合作,丰富大学生思政教学实践活动形式,鼓励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实情、体验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其次,要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社会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更是大学生深入社会、完善自我、提升本领的重要路径,因此需要在夯实传统志愿活动、实习、“三下乡”的实践活动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创业、学习、挂职等交流学习机会,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在服务大众、贡献社会的实践中净化思想、强化本领。
最后,要有效凝聚实践育人的合力。要在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绝对领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汇聚多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覆盖政府、学校、社会多主体的联动协作体系,培育社会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育人新风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深入探索实践育人的内容创新、形式拓展、范围延伸,将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的奖惩机制结合,建立健全全过程实践育人考评体系,丰富实践育人的基本内涵[5]。
(四)以针对性教育抓好教学思维的创新
首先,要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服务引导。高校应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要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衡量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科学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创新服务学生工作。
其次,要基于问题导向,进一步推广普及因材施教。大学生是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学子,从小所受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都有差异,需要在因材施教中系统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切实采取针对性教学方式进行科学教育。教师要在把握问题中有目的性地施教,学生要在解决问题中去深入思考,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要依托数据资源,完善教育內容。大数据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素材,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统一,提升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结合时事热点、时政要闻科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内外局势,把握好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
四、结论
新时代新使命,在新征程的赶考路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紧盯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基本优势,推动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本研究基于核心素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二者在个体全面发展基本目标统一性的基础上,提出要立足发展难题,多措并举,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成效,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张华.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 全球教育展望,2021(04):17-19.
[2] 辛涛,姜宇.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 中国教育学刊,2021(06):24-26.
[3] 陈锐,刘晓玲. 协调发展: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理念[J]. 大学教育科学,2021(02):103-105.
[4] 黄四林,左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21(06):49-51.
[5] 钱周伟,张彦. 核心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J]. 学术论坛,2021(03):373-376.
(荐稿人:刘永平,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