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梅
深度学习指的是学生借助自主感悟、自我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过程。小学课堂教学与深度学习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也能促使学生提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以课堂导入为探究點,简要论述了实现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路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的教学也改变了方向,从以往的专注知识与能力,以及应试技巧转向更加有内涵、更加深层次的个人素养。传统的教学注重于知识的讲述,注重对数学概念的讲解、对数学题的训练,这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积极体验,促使其能灵活运用所需知识,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学习模式。深度学习的课堂也更容易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基于深度学习的实现,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简要论述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情境化导入,实现深度学习
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多数学问题的探讨才有意义、才有趣味。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本就是抽象、复杂、枯燥的,而脱离了具体情境探讨数学问题,无疑又加重了它的抽象、复杂、枯燥,这就很难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因此,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应该借助情境导入,将学生置于鲜活、生动的情境中,进而激活他们的思维,达成问题解决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总是与数学如影随形,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从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建立模型,对问题进行解释,对知识进行应用。因此,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应积极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疑惑,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这一课时,笔者在课堂导入中在电子白板上调出了地图,将学校作为中心点,将学校附近的场所在地图上也一一标注,并请几各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了自己家的位置。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以学校为中心,描述其他场所和几位同学家的位置和方向?学生看着地图陷入了深思。这样的课堂导入,给学生提出一个疑问,这恰恰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接下来的深度学习,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提道,“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数学课堂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笔者在课堂导入中创设了“文具店购物”的情境,四年级的小学生一般都有购买文具的经验。笔者现学生展示了文具店的货架,上面有各种文具,并且标好了价格,橡皮0.5元、卷笔刀0.8元、书包25.6元、笔记本3.9元等。接着提问,“从文具店的货架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已有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很快他们就会结合自己经验想到1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多少钱,1个卷笔刀比1支铅笔贵多少钱等。由此,教师就可以引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生活情境的导入,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促进其思考,进而实现自主探究、深度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理解了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故事,小学生总是抱有很大的兴趣。听着童话故事长大的他们,即使步入小学,也对故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借助于故事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兴趣一旦产生,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变得更好实现了。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笔者在课堂导入中讲了龟兔赛跑这样一个经典故事,帮助学生回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故事新编,“兔子很是不服,于是与乌龟再次约战,并请来了小猴子做裁判。不过,这次的比赛路线发生了变更。乌龟跑的路线是沿正方形花坛跑一圈,小兔子则是沿长方形草坪跑一圈。兔子自然感到不公平,认为自己的路程要比乌龟的多。”讲完这个故事,学生也陷入了疑惑,想一探究竟。如此一来,借助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课堂导入效果。
二、信息化导入,构建现代课堂
教育现代化的趋势不断得到增强,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也不断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新时代的教师需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自己的课堂导入,以辅助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获取课程资源,辅助导入教学
在信息化的时代,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课程资源,在网络上教师可以十分轻松地获取诸如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下载富有参考价值的实例和课件,并加以改进,使之适用于自身课堂导入。这些资源的获取,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备课压力,能更加专注课堂的导入和教学,从而也更加容易实现深度教学,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从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也可以借助软件,和学生一起经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等。再如,在教学“鸡兔同笼”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从网络搜取历史资料,通过讲述数学故事、引入文献资料的方式,呈现古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教师课堂导入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深度学习的实现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有了更多可能。
(二)运用微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微课既是信息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微课,这种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因为运用微课,能帮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有了微课,教师还能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导入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提升课堂导入的质量,可以根据课堂导入的需求添加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制作成微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通过图片、文字以及声音讲解,带领学生了解方程发展的历史。虽然是一个简短的微课,但却让学生了解了方程是如何产生的,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了方程的本质,激发了学生对方程的兴趣。
(三)构建事实表象,自然导入新课
对数学学科来说,在很多时候语言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而实物、教具,以及信息化手段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借助于实物、数学模型、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予以具体呈现,直观生动地展示客观事物中所蕴含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获得较深的感受。这也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拿出了一块红领巾,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它是什么形状的,红领巾虽然不太规整,但很多学生也答出了红领巾是三角形。笔者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红领巾规整的平面形状,以此帮助学生建立了认知,通过利用学生最为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建立良好的图形表象,让教学工作顺利地、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教学。
三、挖掘导入素材,关注学生现实
建构主义理论认识,教师在学习知识时,不应该脱离实际问题而存在,建构主义理论更加关注学习的实用性。因此,在导入素材的选择上,教师不仅要考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呈现数学问题的同时,更密切关注学生现实,以帮助他们从熟悉的实际问题中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
(一)生活现实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教师的现实生活是最为贴近的。教师所选的导入素材,学生越是熟悉,就越容易在现实生活和数学的抽象思考中建立联系,就越容易让学生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以及将实践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培养空间观念。这些都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数学现实
所谓数学现实,指的是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获得了有关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这些是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能成为学生步入高阶思维的阶梯。将旧知作为导入素材,能建立不同数学模块之间的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在学习“因式分解知识”时,可以用整数的分解作为导入,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概念”时,可以将三角形概念作为导入。
(三)其他学科现实
跨学科的学习也是当前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重点,各个学科之间不应该人为的设置壁垒,更应该积极引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丰富课堂导入的内涵。比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引入我国京剧脸谱、古代建筑,让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教师的课堂导入更有底蕴。在学习百分数时,可以在户外开展一次篮球投篮比赛,比一比谁的命中率更高。这样既能把握平均数的意义,也打破学科界限,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优化导入细节,提高导入质量
(一)不断优化教学语言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在小学课堂导入环节,课堂导入时间短暂且宝贵,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击中学生的心弦,给他们以明示、以解惑、以启发。第一,教师的语言务必规范准确,数学学科是一门讲究精准、严谨的学科,教师的语言也应该如此。专业的数学术语和日常用语要有所区分,在解释抽象的概念时,也用具象化的生活语言加以描述,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师所表达的定义、符号、数学关系等,都需要准确的、严谨的。此外,在用语言导入时,要多在头脑里过几遍,避免误导学生学习。第二,教师的语言要尽可能的简洁。要做到简洁,教师要与自己的言语习惯对抗,少说自己的口头禅,无意义的表述既浪费时间,又破坏语言完整性。此外,确实有必要重复的地方,可以做简单强调,其他则要避免重复和啰唆,尽量做到详略得当。
(二)积极创新导入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教师所呈现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以何种视角接触新知。课堂导入的内容不需要完全按照课本走,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新意,不要一味地以旧知链接新知,以冰山一角展示新知。比如,拿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导入来说,在复习“数与代数”的知识时,最常规的方法就是带领学生做口算题,将题目在多媒体上演示,让学生快速作答。这样的导入内容,虽然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能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却无疑显得有些枯燥。因此,教师不妨邀请学生自己设计口算题,比如,教师给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设题范围,学生结成小组,共同商量探讨,最后给出一份口算题。然后,让各个小组互相交换以作答。这样一来,导入的内容实现了量的擴充,也形式上也具有新意,学生参与到导入内容的设计,也就更有兴趣完成这些内容。导入的内容需要围绕教学目标,但不需要完全遵从课本。在进行导入时,不能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照搬,还应该在考虑学情的情况下,尽可能融入更多的元素。而数学课本作为全国通用的教材,并不会细致地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一定要跳出课本及教材的限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经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导入内容。
(三)合理安排导入时长
小学生的注意力总是难以长久保持,基于他们稀缺的注意力的考虑,教师也应该在导入时长上进行精心的控制。一堂课有各个环节,且各个环节相互联系。最合理、最有效的教学,应该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学习重难点知识。研究表明,在上课铃敲响的5到10分后,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最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注意力将开始减退。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花去太多的时间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的课堂导入要尽可能缩短,维持在10分钟内。并且,经过了上一节课的学习,以及课间的休息,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放松,即使他们已经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但其实心思还没有完全回到课堂中,教师需用一点时间唤回他们的学习状态。因此,课堂导入的时间也不能过于短,仅以一两句单方面的讲话就完成了课堂导入,绝对是潦草的、无效的。学生以这样的状态开始接下来正式的学习断不可行。因此,教师要合理把握时间,密切观察学生状态,在设计之初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在真正导入时要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真正做到掌控时间,合理安排导入的时间。
总而言之,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教师,教师要给学生开一个好头,激发他们的兴趣,获取他们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处,进而使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