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美蓉
“双减”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遵循“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找到最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在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教学效率的提高。小学生认知水平有待提高,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加之数学知识体系相对复杂,学习难度高,这也是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抵触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情境教学方法以课程导入的方式,在数学情境中开展知识讲解,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也更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切实贯彻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势在必行。
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却在面临一些困难问题时产生退缩心理。情境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数学知识难度,将数学知识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同时,情境教学法还可根据数学知识主题呈现不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也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从而促进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基于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教师有必要研究情境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实践策略,为学生在小学数学领域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指教师需要围绕小学数学课程主题,有目的地为学生导入数学相关场景,或是通过一些带有趣味性且色彩较为鲜明的场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都能进入学习状态,在数学场景中形成深度思考。情境教学法更注重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整体体验,消除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弊端,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自主获取知识。从情境教学法呈现的特点来看,其更符合学生认知情况,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习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情境教学法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无论对于教师的教学情境还是学生学习效果来说,情境教学法都起到相对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存在欠缺,但数学知识更考查学生思考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探究精神才能在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思维架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境教学以更为形象的情境代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精神,并且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数学情境可以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形成对学生左脑和右脑的双重锻炼。在左右脑相互交替处于兴奋的求知状态下,也更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打造趣味性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应用情境教学最为明显的优势且最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使每位学生的注意力都能集中于数学知识本身。因此,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时需注意,所创建的情境应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以此提高学生专注力,避免学生受到其他事物所影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例如在教学“平移”相关知识点期间,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制作关于本课程知识点的问题视频,通过视频为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帆船于湖面上形式,麻雀和乌鸦分别站于船头和船尾,麻雀说道:“我在船头,所以我比你经过的路程长。”乌鸦却说:“不,我在船尾,所以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两个小动物争执不下,如若你是船长你会如何对二者的结论作出评定?此问题改变原有的提问方式,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找到学习价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将因此被调动。在学生思考问题并给出答案后,教师便可适当引入物体平移相关知识点,开展课程讲解。这种情境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满足学生对故事的需求,也增强了学生好胜心理和责任感,使每位学生都能为解决两个小动物产生的数学问题形成深度思考。
(二)创设开放性情境,激发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育以启发学生数学思维为主,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数学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尽可能为学生打造开放性情境,以此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达到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以此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设置开放性情境,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在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此挖掘学生数学学习潜能,推动学生未来发展。如在教学“乘法”相关知识点时,为使学生能够充分明确乘法计算方式,并在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抵触情绪的同时,增强学生参与感,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五种玩具,而后选择两名学生扮演商店老板和消費者完成购物情境:假设这五件商品中四件商品价格为9元,剩余商品价格为5元,那么最终消费者需要付商店老板多少钱?学生经过以往的学习很容易便能计算出结果,此时教师便可代入乘法课程询问学生:“同学们,这种计算方式过于繁琐,哪位同学知道其他简单的方法?”此问题的提出,改变了长期处于被动学习下学生所产生的反感心理,也在开放性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达到启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在数学问题思考过程中,有些同学提出将“9+9+9+9+5=?”的公式转变为“9×4+5=?”,还有的同学认为“9×5-4=?”更为简便。第一种公式的转变更多的是在学生学习乘法知识点后能够自然形成的数学思维,第二种公式更凸显学生逆向思维,是学生经过对数学问题的进一步改造并通过精准乘法计算所形成的。无论是哪种思维方式都符合数学规律,教师都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表扬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以此激励学生在未来学习道路中更积极地投身到数学知识研究中。
(三)利用实践情境,促进知识运用
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止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而是需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学会具体运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通过实践积累学习经验,教师有必要以实践性作为情境创设原则,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帮助学生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双项提高。
如教师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知识点教学期间不难发现,一些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为此,教师可构建实践情境。首先,基于学生学情开展小组分配,保障各个小组学习水平相一致,由优等生带动学困生一同形成思考。其次,为小组发放带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方格纸。最后,组织学生通过剪纸或是折纸的方式研究轴对称图形特点,并按照轴对称标准对各个图形进行具体分类。通过这种实践方式,小组内的各个学生都能顺利找准轴对称图形。但實际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产生疑惑,无法明确其是否属于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便可沿着这一情况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以“平行四边形究竟是否属于轴对称图形”为主题进行讨论。部分小组认为:重叠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剪开折叠处的对折线就可以呈现出两个三角形且完全相等,所以该条线可作为对称轴,平行四边形也属于轴对称图形。而其他小组则表示:剪开再重叠的方式并不属于轴对称图形。无论学生所秉持的观点是否正确,这种创设实践性情境的方式都让每位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也通过实践展开思考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在此期间需发挥引导职责,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在问题处于学生认知矛盾下,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实际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书中所述概念,以更为立体且直观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结果,证明轴对称图形中并不涵盖平行四边形,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轴对称知识点的印象。这种教学方式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了教师的教学职责,在最为恰当且合理的时机组织学生思考,实现教师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双项提高。
(四)运用探究情境,强化学生认知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这也使得知识的学习具有密切关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数学知识学习的特点,而这亦需要学习者于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逐步掌握。立足于教师视角,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以主观想法带动行为出现,而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自身想法,相对而言较为简单且直接。因此,还需教师以引导方式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具有认知,随后基于兴趣、想法带动行为,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了解与掌握,在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做好准备,不断以扎实的基础实现后续知识的学习。
结合教学而言,情境教学是带动学生思考、提升探索欲望的良好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进而基于实际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发现而实现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被新发现的数学知识以及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了解的内容所吸引,通过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具有成就感,进而形成积极的正向循环,在实际过程中主动发现、探究,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教师角度而言,情境的创设在于尽可能模拟真实,并将知识点包含在内,逐渐引导学生探索、思考,进而“发现”全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正向激励,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因此,可从学生熟悉的方式展开,为其创设模拟情境。
如在《3的倍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模拟他们相对而言较为熟悉的“考试”情境,学生为“考官”,教师为“考生”,这种小学生较为熟悉但身份不同的情境能够较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情境中。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们提出“大家随意报出一个多位数,看一看我能不能在五秒钟之内判断出这个多位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考题”,引导学生作为小考官,按照这一方式“考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注意力亦较为集中,而随着教师应用数学知识快速完成“考试”,学生必然会对教师如何完成这一内容具有较大的好奇心。此时,教师便可以此展开教学,从引导角度展开,引导学生分析之前所提出的多位数中,教师判断“是3的倍数”的共同点,尝试分析为何教师能够快速得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研究,而教师适时于一旁进行启发,最终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这些数都能够被3整除,无论其位数多少,进而了解“3的倍数”。由探索实现认知,较直接提供答案而言印象更为深刻,形成的习惯反馈亦更具有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传统教学方式不但增加数学知识难度,还限制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思考。情境教学法以学生综合发展为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手,让每位学生都能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下完成学习活动。为此,教师需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基于不同小学数学教学主题设计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开放性情境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利用趣味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运用实践性情境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此满足学生成长需要,达到小学数学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