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翔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以往部分幼儿园的游戏是为了达成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游戏化教学的形式。目前,幼儿游戏正经历从“游戏化教学”到“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的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为此,幼儿园应遵循安全性、生活性、方便性、有序性、挑战性、低结构性、多层次性等环境与材料创设准则,引导幼儿游戏有得玩、有得看,通过“客观、真实、激励、综合、灵活、有价值”的观察与评价促进幼儿“有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游戏化教学;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反思与重构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发展特征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游戏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活动,渗透于幼儿园的课程中,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并明确规定“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由此奠定了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地位——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再次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以上国家文件一再强调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契合幼儿天性的游戏为主要活动。可见,在价值理念层面,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园的主要教育活动,游戏精神也应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精神。
一、幼儿游戏的本质与现实:“高结构”与“自由自主”的冲突
虽然“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一直在国家各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中被强调,“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在实践层面,将游戏落实为幼儿最主要的活动走过了一段相当漫长的路程。目前,许多幼儿园看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大多数“游戏”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游戏化教学,其“高结构”与“自由自主”的本质是冲突的。
游戏的本质是什么?在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探讨游戏在人类行为中的本质理论。游戏的本质可以看作是一种事实上的自由体现,而幼儿游戏的本质就是幼兒与外界环境互动、交流的一种媒介,依靠游戏,幼儿能够释放感受、表达观点。游戏是一种体验,尤其是其带来的高质量体验,能使参与其中的幼儿学习与进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游戏同化”理论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与学习,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是一种代表人类自由的行为,能带给幼儿美好的体验。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参与游戏的美好体验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以及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机会,为其动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然而,现实中幼儿园的游戏并非都是理想状态的。幼儿对游戏往往没有自主权,很多游戏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预设的。部分教师认为尽管这些游戏存在着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但幼儿非常喜欢,并且能达成教学目标,那就是理想的游戏,因此游戏存在“高结构”的、与游戏“自由自主”本质相悖的问题。不仅如此,幼儿园一日课程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还经常被挤占,幼儿虽然主动、积极与创造性地参与各种游戏,但游戏的机会与条件不足,游戏空间无法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愿望;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仍然是教师灌输、幼儿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游戏活动与幼儿学习分离,教师不能将教育目标转化或隐含在幼儿游戏中。
二、幼儿游戏的思考与重构:从“游戏化教学”到“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如今的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幼儿教师“游戏的观察与指导”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具备基于观察的教育思考能力和有效指导能力。只有当教师通过观察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解读,才能在合适的时机为幼儿提供必要且适度的指导。可以说,幼儿园的游戏正在经历从“游戏化教学”到“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思考与重构的过程。
(一)游戏观察是幼儿发展需要
真正适合幼儿的游戏不是教师主导的“高结构”的、幼儿大多数情况下服从教师指令的“游戏化教学”的形式,而是幼儿有自主权的游戏,能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但游戏中由幼儿主导,并不是说让幼儿完全无组织地自由自在游戏,而是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游戏材料,准备游戏环境,适时巧妙介入,支持幼儿在自己主导的游戏中学习与发展。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有效引导能够促进幼儿进行更高级、更复杂的游戏,因此教师的游戏观察至关重要。
(二)游戏观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师对游戏的观察是对幼儿进行支持与指导的基础,游戏观察能够帮助教师更顺利地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进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教师通过游戏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规划班级课程、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进而为指导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积极发展积累经验。游戏观察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准确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化需要。正如《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解读)》指出的那样:“幼儿教师通过观察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幼儿在园的生长发育情况,掌握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情绪与学习品质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幼儿的特点和个性,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途径。”
(三)游戏观察是教师指导的基础
对于教师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多数学者将其归咎于“观察”出现了问题。例如,一项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活动内容的选择主要依据教材,而根据对幼儿的观察而生成的活动内容相对较少。有的学者研究教师指导行为时发现,教师对幼儿自主活动干涉较多,而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感受关注较少。另一项研究认为,教师对指导策略的类型和特点不够了解,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对幼儿的控制比较多,倾向于科学知识内容的传授。因此,科学、合理的观察有利于教师正确指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
三、幼儿游戏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基本原则
对于部分幼兒教师来说,对“幼儿游戏观察与指导”的理解及其具体做法并没有完全掌握。前文已经提到,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有效引导能够促进幼儿进行更高级、更复杂的游戏。因此,确立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准则、做好游戏准备(游戏环境及游戏材料)和实施游戏观察与评价有助于幼儿教师应对挑战。
(一)让幼儿的游戏“有得玩”:游戏环境与游戏材料的基本原则
只有提供适宜的材料和环境,幼儿游戏才会“有得玩”。实践中,幼儿园关于材料投放的问题最多,解决和克服的难度也最大。例如,很多幼儿园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注重“量多为好”的原则,导致游戏区域成为堆放玩具和图书的地方,而关于投放什么和为什么投放,没有进行系统思考。基于此,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性、生活性、方便性、有序性、挑战性、低结构性、多层次性等七项基本原则。
1.安全性——提供安全环保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游戏活动需要良好的游戏环境和大量的游戏材料,而游戏材料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尤为重要。在幼儿游戏前,教师应对游戏中的所有环境及材料进行操作和检查,杜绝使用不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材料,保证幼儿安全。
2.生活性——游戏材料尽可能来源于幼儿生活
游戏材料投放的生活化原则,要求幼儿园尽量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材料,并对游戏材料的生活意义进行课程化处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瓶盖、纸杯、扑克牌、雪糕棍、吸管等生活化材料开发游戏材料,辐射多领域核心经验,以丰富游戏课程资源,满足幼儿学习需要。
3.方便性——材料投放应方便幼儿游戏活动
游戏材料的多样化会使游戏空间不足,如美工区游戏材料挤占幼儿操作桌面的问题。为此,幼儿园应引导教师对游戏材料进行组合设计,如为幼儿设计游戏收纳盒子,方便幼儿游戏操作。同时,幼儿园应规范游戏材料的投放标准,将游戏材料进行课程编码,解决教师无目的投放的问题。
4.有序性——帮助幼儿养成有秩序的好习惯
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整洁有序的,有利于培养幼儿有秩序的好习惯。教师可将游戏区域设置为材料区、操作区、展示区,所有操作材料均配有课程编码和图文标识,引导幼儿养成从哪里取来再放回哪里去的好习惯。
5.挑战性——激励幼儿创设多种玩法
什么样的游戏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激励幼儿向更高层次挑战呢?这是幼儿游戏中教师遇到的普遍难题。很多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游戏材料的新颖和游戏设计的多样上。其实,幼儿身边常见的材料也能创设出多功能玩法,如每个幼儿园都有雪花片游戏,雪花片除了传统的拼插,还可以创设多种有趣的搭建玩法,具有挑战性,能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实施高质量游戏的基本准则下,教师应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材料创新玩法,并将幼儿研发的游戏记录在环境创设中,激励幼儿创设出更多玩法,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游戏水平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6.低结构性——给幼儿满足感和愉悦感
在调整高结构游戏与低结构游戏比例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高结构游戏材料低结构化,从而给幼儿更大的挑战空间,让幼儿乐于参与。例如,以往在“超市”游戏中,教师会将货物打上价格标签摆放在货架上,幼儿在教师准备好的环境与材料中游戏,然而这样的材料投放对幼儿的挑战有限;教师可以将所有货物从架子上清空,分类装在不同的盒子里,并提供空白的价格标签,让幼儿扮演超市营业员,由幼儿自己为不同的货物定价并按类别摆放在货架上。教师把游戏空间和材料的使用权交给幼儿,使幼儿对游戏更加感兴趣,并培养幼儿关于价格、数字、书写、分类、加减、合作的多种能力,从而带给幼儿参与游戏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7.多层次性——为幼儿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针对幼儿的发展需求提供多层次的游戏材料,这样可以引导幼儿持久地专注于游戏,增加幼儿的游戏兴趣,并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二)让幼儿的游戏“有得看”——保障幼儿游戏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在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觉得游戏“没什么好看的”,或者观察不到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兴趣与个性化需求。究其原因,游戏中还是教师主导过多,幼儿缺少发挥的空间。教师只有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让游戏“有得看”。因此,教师应遵循尊重、平等、自主、创新、融合、开放六项基本原则,保障幼儿享有主体地位。
1.尊重——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
尊重是第一准则,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权利、学习方式、学习表达,将游戏与学习发展的权利真正还给幼儿。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满足幼儿的游戏愿望,鼓励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
2.平等——实现师幼平等互动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常常游离于游戏场外,扮演着监管的角色。教师应从幼儿进入游戏场所开始,与幼儿保持一个高度,贴近幼儿认真观察,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
3.自主——实现幼儿自由游戏
这里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而非形式上的。自主与自由是幼儿游戏的首要特征。在实践中,更多教师用教学的方式组织幼儿游戏,导致幼儿在游戏中缺乏自主性、愉悦性和创造性,游戏时间、游戏区域中发生着不是真正意义的“游戏活动”。为此,幼儿园可通过游戏体验培训,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游戏,让教师先了解游戏的本质再去引领和指导幼儿游戏。减少教师的无效干预能促进幼儿自主游戏。
4.创新——实现幼儿个性化表达
游戏中教师的有效观察与及时介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了取得所谓的高质量游戏成果,有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游戏活动;有些教师甚至对幼儿进行专门的演练和训练,由此导致幼儿游戏中的个性化表达和创意不足。为此,幼儿园应以尊重幼儿的“创意”为准则,约束教师的行为,引领幼儿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5.融合——实现游戏的多领域融合
部分教师习惯性地将游戏区域及游戏材料与《指南》中的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进行对接,固化幼儿的游戏经验,固定幼儿的游戏材料。例如,图书只能出现在阅读区,对接的是语言领域;剪刀只能投放在美工区,对接的是艺术领域。其实,教师应遵循“融合”的原则,将各个区域的游戏相互关联,打开实践思路和课程视野,使游戏课程更好地追随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6.开放——追求课程的开放与生成
开放性原则可以改变教师集体教学中程序化的设计思路,挑战幼儿的经验与能力,将集体教学中教师过多占用的时间还给幼儿,引导幼儿学习、探索、交流。因此,教师应遵循“开放”的原则,改变以预设为主的游戏模式,在游戏的观察与指导中进行课程的生成。
(三)让幼儿的游戏“有发展”——游戏观察与评价实践的指导原则
目前,部分教师的观察与评价存在为了观察而观察、毫无依据地评价等问题,面对游戏观察的意义、方法、反思与评价等,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能力。对此,教师可遵循客观、真实、激励、综合、灵活、有价值六项基本原则进行改进。
1.客观——客观评估,避免教师的主观倾向
所谓客观性,就是要使观察所获得的经验反映客观事实。首先,在观察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周密的观察计划,包括对观察活动的时间、过程、对象、记录方法、表格设计等预先做好安排和准备。这样,观察活动可以依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观察的效率和质量能大幅提高,也有利于保证观察所得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避免主观倾向,如一些观察者会有意无意地凭着以前接触幼儿的经验和印象对幼儿进行判定和记录,这会使资料不准确。最后,幼儿行为表现是随着他们身体状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要想让观察的情况更符合实际,就要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汇总分析,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观察水平。
2.真实——如实记录,避免游戏观察中的随意性
幼儿的游戏行为大多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下的,因此对于幼儿的观察不能脱离特定的情境。脱离情境的观察评价往往是标签式、等级式、偏颇式的简单评价。因此,教师应时时掌握幼儿的真实生活和学习情境,观察与记录幼儿在实际情境中的参与、操作、实验、交流、合作、态度等。在观察、记录时,要周密完整、全盘记录,不能有随意性;而且,记录应详细有序、有条不紊。记录中可以用录音笔、录像机加以辅助,但不能引起幼儿的紧张情绪。完整性原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而且在观察时讲求记录方法,力求采取简便易行、省时省力的方式记录观察内容,做到准确无误、如实记录。
3.激励——面向全体,改变以往只关注“发展较好幼儿”的现象
在对幼儿的游戏观察中,教师要认识到所有幼儿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对于观察到的事实,教师不应该当着幼儿的面议论,更不能对幼儿的行为任意褒贬。游戏的观察与评价是教师对游戏质量的一种检测。教师通过对全体幼儿的学习进行评估,能发现游戏活动中的不足,并及时调整,以提升幼儿园游戏课程的质量。可以说,游戏中的教师观察与评价具有激励作用,不仅可以推进幼儿游戏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游戏质量评价的数据支撑和案例支撑。例如,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要掌握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要学会赞许。这里的赞许不是简单地说“你真棒”“你真好”,而是教师哪怕只是在幼儿身边停留几分钟,或者是蹲下来看几分钟,都叫赞许。很多赞许是无声的,幼儿也能够解读。第二个是关系。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是最近的,这个最近距离是教师能够读懂幼儿内心的距离。第三个是持续。幼儿需要可持续的游戏,游戏的时间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丰富和专注度。第四个是品质。高质量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心智水平的提升。第五个是发展。游戏能够提升幼儿的创造、沟通、合作等多元智能的发展。
4.综合——多种观察,改变单一观察方法
教师观察是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心理需要、学习特点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观察常用的方法包括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行为检核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等。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要改变以往采用单一观察方法进行观察的习惯,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情况采用综合观察方法,促进幼儿学习水平的提升。
5.灵活——结合需求,改变固定的观察模式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应灵活运用适宜的观察方法。不同方法也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了多种选择。从教1~3年的教师适合选择描述记录法,包括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行为检核法;而从教3年以上的教师更适合使用作品分析法、谈话法,记录、观察幼儿发展情况。在熟练掌握各种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混合运用多种观察方法。
6.有价值——明确目标,避免为了观察而观察
教师观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观察前教师要明确为什么观察、要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内容。尤其是对于观察行为的界定,要有明确的范围和指标,以便能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教师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这样会使观察流于形式,其结果往往是没有价值的。教师要出于需求进行观察——为了解读幼儿去观察,为发现问题去观察,为提高游戏水平去观察,从而使观察具有实际价值。
从“游戏化教学”到“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是幼儿园游戏课程观念的确立以及游戏精神的教育价值追求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体现。这种改革、重构的过程与真正实践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努力、不断发现问题和大胆实践的过程。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给幼儿园自主性课程及原发性研究以更大的空间;教育专家及教研人员应更多地深入幼儿园,帮助教师切实解决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幼儿园管理层面要将教师从繁琐地布置环境、机械地执行课程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给教师更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时间和机会;幼儿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与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专业性,在《指南》的引领下实现游戏课程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岩.幼儿教师缄默游戏观对游戏指导行为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任珂,康纳·麦·古金.欧洲对学前教育游戏教学的反思及其启示——从“基于游戏的学习”到“引导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21(10).
[4][美]马里奥·希森著.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5]谈心.观察幼儿: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J].当代学前教育,2009(02).
[6]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朱金玲.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指导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8]王润琪.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及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9]梁玉华.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类型、问题与建议[J].教育探索,2015(03).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