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学分制融入大学生党建的育人模式探析

2022-05-30 01:54刘波周杰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育人模式

刘波 周杰

摘  要:进入新时代,高校需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委的领导方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效地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把德育学分制融入学生党建工作,为学生教育管理打开新思路,探索党建工作育人模式。大学生党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将高校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两者相融合,互相影响、互相关联、互相促进。

关键词:德育学分制;大学生党建;育人模式

2021年发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为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1]。高校作为向社会不断输出优质人才的基地,以党建为平台,并有效发挥好德育学分制的作用,有力推动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自“德育学分制”理念提出以来,国内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德育学分制”的提出背景、德育内涵、构建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一些学者探讨了“高职院校德育育人实践”“大学生德育生态系统”“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等与“德育学分制”理念之间的关系,但却几无成果将德育学分制与高校学生党建联系起来。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德育学分制,不同高校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结合高校德育学分制现状及多年学生管理经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探索高校德育学分制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育人模式。

一、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稳定的内涵。一些高校表现出在内容上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重开发智育轻培养德育;在方式上存在以突击教育为主,常规教育仍有薄弱环节;在过程上对德育对象的思想发展规律研究不深入,造成前后教育有机地衔接不足,使得学生们对德育的信任程度下降,也与素质教育严重脱节。当今时代,高校德育学分制把学生渴望成才的内在要求与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高校德育管理的一种制度,逐渐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领域[2]。德育学分制是根据德育要求和大学生活的阶段特点,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以集体评议为基础,以学分评价为手段的一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德育学分制中,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状况及行为表现,以及其在德育理论学习和综合素质拓展等方面的成绩都以学分的形式予以肯定[3]。高校把德育课程体系化,开设必修与限定选修的德育课程;把德育内容知识化,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德育把学生在理论学习、素质拓展、行为规范、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表现纳入统一的德育学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是一项以学分的形式规范高校学生德育管理体系[4]。

(二)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校党的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并要求“要全面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发挥好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高校党建工作道路和方向,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中的先进群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领者和示范者,高校如何发挥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走在广大青年學生的前面?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党建是高等教育党建工作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也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成才成长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学习和生活方式较以往更加便捷,个人思维方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学生素质的充分发展,离不开多样性的学习机会和宽容开放的教育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青少年成长的“抜节孕穗期”,一定要栽培好、引导好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扣子。把他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在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注重立德树人“第二课堂”建设,在开展育人评价时,破除“唯分数”论,以德育为统领,构建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德育学分的可视化呈现与运用。第一课堂专业知识都有明确的学分,而第二课堂诸如党建、团建、文体、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无法计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指标的定量化考核,在既有的德育和智育工作体系基础上,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构建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的科学育人体系[5]。

(三)高校德育学分制和大学生党建的育人特征分析

高校以德育学分制实施为契机,坚持育人是根本,立德为先,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突出党建育人的引领作用。这样既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遵循党建、德育工作规律,为立德树人“铸魂”,实现高校德育学分制与大学生党建互相促进、同向而行,密不可分。

首先,两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体现德育首位的教育理念。高校德育学分制面对全体学生,大学生党建则是全体大学生中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德育内容是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等内容;德育目标是实现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唤醒学生的生命并成就其生命;德育途径是融入综合的教育并实现其个人素养全面发展。学生党建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各方面全过程。

其次,两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首要任务,是体现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校德育学分制是对学生在德育学分制范围内的各项内容的记载和考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性的评价制度,设计德育学分时,坚持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作用原则,管理过程中可操作性原则,量化和可行为化原则。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着力培育具有敬业精神、实干能力、家国情怀和全球意识的青年人才。高校学生党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吸铁石”的作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新时期党建育人新途径,使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在一起,以党建促育人,以实践教育为渠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两者以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并发挥主体作用,新时代赋予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也赋予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独特使命,引领学生自然成长、自己成长、自由成长、自觉成长。把德育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在实践中依托德育学分制的落实,夯实高校学生党建的效果;学生党建开展为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提供基础平台,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高校德育学分制融入大学生党建的育人模式分析

高校德育学分制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挖掘各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联及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发挥同向同行效应。除了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事,更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中虛化的部分转为落实,把“要学生做”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做”,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和公民精神的养成过程纳入统一的德育评价,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体现,引导他们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联系,起到了启发大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主动思考能力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达到德才并进的效果,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高校学生党建育人是既是高校政治属性的内在要求,又是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向社会不断输出优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说明青少年阶段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中融入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德育元素,形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内在动力。

总的来看,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形成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人员参与并协同育人的大格局。高校德育学分制工作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而大学生党建培育政治理想坚定的学生党员。前者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后者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更高层次要求。

三、高校德育学分制与大学生党建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实践

(一)以大学生为主体,发挥党建育人领导力

站在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是党的事业接续发展的希望,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受教育的主体,既要激发他们自我完善与发展、自我成长与成才的潜力;又要发挥党员学生示范作用。高校德育学分制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突出党建工作的育人效能,形成德育氛围浓厚,效能较高的育人模式。

高校德育学分制和大学生党建育人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格式。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觉醒,学生主体性进一步凸显,传统的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日渐出现新问题、发生新变化。高校充分利用好现在已有的活动平台,如成长成才主题征文、演讲、微电影、志愿者服务等团学活动,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创新创业等实践载体,诚信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辅导体系,同时也要鼓励不断创新,改变日常教学中单向传授知识的“搬运工”模式,为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成长的跑道,为不同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节奏的学生设计有过程、有体验、有思维的学习路径,在引导与支持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德育内容上,将宏观的教育内容与专业特色结合进行专业课程讲授,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上实行学业导师制,重视情感育人,创造和谐的气氛,增强德育实效性;结合“两课”和专业教学,重视理智育人,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促进道德自我完善;重视活动育人,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重视管理育人,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二)以资源为保障,发挥党建育人牵引力

1.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

高校建立德育首位制度,对高校育人工作实施统筹指挥协调,实现德育学分制与高校大学生党建育人协同推进,构建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学院落实的高校育人领导机制。德育目标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它一方面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具有思想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先进性特点;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具有可行性。那么德育学分制融入大学生党建育人是新的创新与发展,如何构建大学生德育学分?如何实施德育学分?如何操作评定大学生德育学分?这些新问题给大学生党建育人模式带来挑战。育人模式不是空洞的、泛泛的,也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具有针对性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实践中,结合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日等举办各种主题党团日活动,举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如举办各种讲座,结合专业课设计社会实践,并将采访实录结集印刷成册;启动“学术排行榜”“宿舍文化节”等团学活动,延伸德育时间,拓展德育空间;建立学生德育档案,纪录学生成长经历等工作;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径,构建“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方法科学化、德育载体活动化、德育途径主线化”工作体系。

2.建构立体化、多层次、动态性育人平台

立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育人平台的综合性超越了以往单学科线性的视野。基于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建构高校德育学分制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交互式的育人模式。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推动德育学分制工作理论的更新,让德育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在实践中,以例会、班会、德育经验交流会制度,完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养成教育、法纪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德育课程体系,开展了各类德育实践活动;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系统传授思想品德知识,开展道德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德育教育融入专业学科教学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责任、诚信、创新、孝敬、合作等优秀品质。结合德育学分制及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现实需求,以正确政治方向为中心的导向机制和以人为本、满足师生发展需要的育人机制,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规定,为高校德育学分制与学生党建工作相协同提供制度保障。

3.以教学为平台,发挥党建育人凝聚力

学科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和主渠道。学校德育的地位、任务和主要方针、原则要有权威性和稳定性,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教育者、受教育者及社會有关方面共同遵循。高校大学生党建融入学生成长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党建育人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把党建育人渗透到教学改革、学生成长和社会服务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是使学校一切工作都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坚持全方位育人,强化“育人不分校内校外,师德没有线上线下”的意识,让每一处空间、每一间教室、每一个部门都具有协同育人的力量,同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合力的机制,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遵循教育尺度。

高校把德育学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搭建“党支部书记、班主任、学业指导师”同频共振的育人模式。实践中,高校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由辅导员担任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创新师生党支部设置形式和工作方式,形成育人合力;党员领导干部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教职工党员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表率,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骨气和底气,做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表率。

(三)以德育为抓手,发挥党建育人推动力

德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首要的是德育。德育学分以学生为核心,将课业学习和德育学习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主要内容,学生不但要完成规定的课业,还要参与到德育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业设置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业完成从单一化内容转为双元化发展,注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有积极导向作用。高校实行德育学分制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确保制度运行有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注重育人实效,德育内化于心,形成德育特色,做成党建品牌,创造适合学生的德育课程,构建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同时,把德育学分制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可以改变德育学习的传统形式,使学生努力地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增强自身的德育素质,使德育正确行为的培养成为学生的热门话题,积极推动学生投身于提高自身德育素质。建立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结合的德育学分管理体系,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活动、交往、环境等工作范围,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相融合。

总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学分融入党建育人工作也要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以便支持和保证教育改革的成功,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德育学分制及学生党建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为培养目标,加强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统一于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党建在育人工作中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作风引领和制度引领作用,促进德育学分在学生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N].人民日报,2021-04-23(04).

[2]谢先成.正视中小学德育的复杂性—访全国著名德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2):4-7.

[3]孙叶青.上海师大天华学院的德育学分制实践[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11):55-57.

[4]袁惠莉.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初探[J].高教研究,2017(35):3-4.

[5]赵莎.德育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2):29-32.

作者简介:刘波,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周杰,云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科长、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联项目-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大学生破碎时间管理知识科普读本”(项目编号:SKPJ201805);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JYBZFS202011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建育人模式
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分析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指尖上的党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新举措
以“两学一做”为契机,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水平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浅析社会实践载体下的高职学生党员考察培养机制
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