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全 孟露
摘 要:高校学生活動中心是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为了提高学生对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空间的参与度,加强校园公共空间对学生综合发展的促进作用,达成人与环境的相互成就,基于大学生需求的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探析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切入,阐述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现状及问题所在,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案例,总结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及能够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的空间属性,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需求;室内设计;参与度;公共空间
2017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表示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现代大学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也应当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第二课堂”场所的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公共空间,是学生课余生活、学习以及培养自身兴趣爱好的核心场所。然而,一些传统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已无法满足当代高校大学生产生的新需求,导致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校园学生活动中心空间的认同感、归属感缺失。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综合发展,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成为了高校建设项目中的重中之重[1]。
一、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问题分析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在校园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教学楼、图书馆等其他校园公共空间。但目前尚存在许多老旧的校园活动中心难以发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而学生较低的参与度又导致了学生活动中心使用频率低、空间浪费等问题;设计方面,一些活动中心在布局、色彩、尺度、安全性、舒适性等问题上都缺乏“以人为本”的考量,设计者未能充分地关注校园空间功能与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关联性并明确影响学生行为的空间特性,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审美需求,使得室内空间带给使用者心理上的空虚感,给在校学生的使用造成较大阻碍。
(一)规划设计
当前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死板固定的室内空间功能规划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学生活动中心在规划设计上常有活动选择余地少的简单化,难以满足学生阅读学习、小组研讨、自习办公、休闲娱乐等基本诉求,尤其在互联网社会的影响下,冰冷单一的功能再也不能激发出使用者的共鸣,功能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必然会产生。而有些活动中心的建设则只体现了设计者单方面的美好心愿,未充分结合适用人群的“真实”需求和感受,最终也只能成为没有实用价值的“失落空间”。“失落空间”在校园公共空间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非人性化空间,高校活动中心没有融入学生生活,应设法以一种更具亲和力的方式激发使用者的共鸣;其二是非文化空间,研究表明空间内校园文化的输出可以激起学生的使命感,而现实中空间无法向使用者们传达有效的信息,破旧凌乱的校园文化展示并未起到育人的作用;其三是矛盾空间[2],在需要使用充足照明的阅读空间中只使用间接照明,为使用者带来强烈的负面体验。
(二)装潢设计
结合现实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相关资料发现,大部分高校室内都设有大面积的会场和舞台空间,也不乏一些公共吧台空间以吸引人群(如图1),但是由于室内整体环境太过简陋、封闭和阴暗,校社团组织大多会选择更加宽阔舒适的校礼堂和报告厅进行演出,活动中心时常沦为可有可无的替代品,甚至被临时另作他用。在疫情过后,校社团、艺术团缺失原先活力的情况下,走进学生活动中心进行课余生活更加困难。
当代大学生身处一个“体验式”消费的时代,各类颇具格调的打卡圣地不断刷新和引领着人们的审美,活跃着人们的生活,而在高校校园中,学生活动中心则是学生日常休闲娱乐和课后拓展的主要场所,难免会让使用者自然地带入一些审美上的需求,那么缺少更新的学生活动中心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审美偏好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是给学生进行综合提升的场所,使用者在其中接收知识,进行娱乐活动的同时还能够获得清雅平和的空间体验,并愿意安心地停留下来进行交流合作[3],但当下学生们普遍抱怨活动中心空间不足的问题,这与该场所部分空间的闲置形成了一对矛盾,这是校园公共空间功能规划和设计上都面临的客观问题[4]。由此可见,在本质上国内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得到的重视度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校学生综合发展需求
(一)个性发展
研究发现,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对在校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很强的塑造作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学生组织——威斯康星联合会(Wisconsin Union)创立于1907年,它的宗旨具有很大的超前性,要在这里“完成课堂教学以外教育任务”,“向师生群体以及研究人员提供社会、文化和有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并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场所与服务”。他们认为高等学府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应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生活的机会和平台。换而言之,校方把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校园教育的另一课堂,在学生课余时间里,寓教于乐,完成课堂上所不能达到的教学任务。组织的成立充分地从人文的角度完善了学生们的发展需求和生活需求,使学生们能够积极活跃地投入各项校园行为。
(二)创新能力
“无论是正式的交谈还是非正式的交谈都是人们灵感的来源”,许多当代高校学生活动中心都增设了展厅空间、阅读空间、餐饮空间,强调互动也意在增加更多的活动情境,提供在校人员更有效的沟通和活跃思维的机会[5],硅谷创业园中的各种书吧、咖啡吧就为那里的员工提供了机遇,它们是创意灵感来源的主要场所,组成了硅谷创新网络的社会基础。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工作交往模式对非正式的公共休闲空间的大量需求,许多高校已经将此理念运用实际,耶鲁大学创新思维中心(Yale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novative Thinking)便是以一个年轻化、开放式的形态出现在校园中。创新思维中心作为新型校园公共空间,全方面地完善了原本陈旧的学生公共设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还成为了学术创新、多学科合作的场所,校园内原本很难聚集在一起互动、合作、对话的各种人群、各种部门、各种学科人员之间的隔阂得到了消除。
(三)交往能力
当下活动中心不断升级的设施和空间功能划分也提升着学生的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因此在空间规划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功能,都需要空间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和多变性[6]。2014年,“模糊空间”概念的产生,校园室内公共空间各功能间的界限被弱化,功能和形式更加灵活,呈现越来越多的重叠、交融,为学生带来了更大面积的供自由使用公共休闲区域,这一形式带来了更多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的交往行为。实践表明,这类偶然性活动的体验感也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加强活动中心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多变性,成为促进学生交往行为发生的主要手法[7]。
“共享空间”的概念,最早在1991年由荷兰的交通工程师汉斯·蒙德曼提出,这个概念引入公共空间设计后,造就了许多能够同时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的设计作品,其中就包含众多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比如维斯康星大学校区中央的大型学生活动中心Memorial Union以及清华大学南区地下学生活动中心设计,它最大可能地发挥了空间灵活性,发挥空间对人交往的促进作用[8]。人们对交往的需求是高校室内空间布局发生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学生中心是一个在“促进学生交往”上很成功的设计案例,在规划设计上强化社区模式,类似于现代的新式小区会设立一个集中活动设施和文化场地供居民们强化社区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居民社区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学生中心为了鼓励跨学科的合作,同样将各种学科设施和活动设施聚集在校园的中心地区,结果成功地拉近了各学科和年级人群的关系,这便是汲取了世界顶尖学府的成功经验。
三、影响学生行为的空间属性
研究表明,室内空间的七个属性对学生的行为有重大影响。这包括五个物理环境的相关属性,它们分别是“布局”“灵活性”“颜色”“尺度”“可达性”;两个使用者需求的相关属性包括“舒适性”和“安全性”。对于“布局”设计者通常运用“视觉空间”的手法,对空间内各部分的设施进行衔接、隔离,这种微妙的空间构建手段增加空间的多样性,鼓励使用者在不经意间进行相遇和对话,促进学生间的协作、互动和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灵活性”,指通过让学生轻松移动家具并根据需要重新布置房间,可提高创造力;“色彩”的存在,通过营造一种唤起雄心和热情的氛围,引导学生的情绪。据调查人们的右脑主管情绪,而色彩产生的感觉会作用于右脑,因此人们的情感和色彩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也有研究表明,活动范围多集中在绿地区域的人群压力感小,压抑情绪较低,并且良好的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还可以有效改善困扰年轻人的精神健康问题[9],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优秀的案例中,设计师通常使用木色、暖色为主的色调,这种色彩营造出更加贴近生活的感觉,与一般学科楼、办公楼形成强烈的区分度,成为吸引学生参与并为学生带来良好体验的关键;再来,学校公共空间的“尺度”会影响学生压力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就人的心理而言,空间并不是越大越好,长时间地停留在宽敞的室内空间中会让人产生孤獨与不安之感,这体现在当处于较大的空间时,人们更愿意待在能依靠的物体旁边,例如更多的人愿意选择靠近柱子或者墙面的位置,这会给人带来安全感[10]。学习环境的“可达性”会影响学生的出勤率;具有“舒适性”的地方可以增加愉悦感和平静感,从而激发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后,一个“安全”的环境通常会增加学生的幸福感,在学习环境中建立信任,因此更容易受到鼓励[11]。
四、结语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设的核心目的始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身心健康,改善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学生的各项基本需求,更应当顺应长期以来校园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的政策推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科研设施、多样的课余活动场所和大面积的公共休息聊天场所,鼓励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拓宽学生社交范围,加强学生社交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及适应能力,从而塑造学校的学科特色、学术氛围、师生风貌。
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需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化社会让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审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室内规划和装潢设计上须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形式上为了让室内的开放性最大化,除了独处空间、会议空间、卫生间等私密性要求较高的空间外,应尽量采用全开放或是半开放式的布局,这样的布局可以促进拓宽视野和增加采光,并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形态面对在校师生,主要通过多种空间视觉元素对室内进行了组织,消除室内外空间的界限。
“以人为本”是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对人类各种生活需求的满足。对于一个高质量的学生活动中心室内空间来说,着重考虑学生发展和体验的空间才是合理的、正确的[12],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整体上对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参与度不高,对空间环境满意度欠佳,许多高校的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有进一步建设新学生活动中心的必要性,同时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也未能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规划人员应当满足本校学生的诉求,从学生的需求和行为切入,提升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质量,营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校园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史晓川.当代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以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8.
[2]欧诗,陈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J].规划师,2003(9):90-91.
[3]张旭红.中美大学校园空间之比较[J].建筑学报,2006(11):80-84.
[4]钱凤德,丁娜,王者,钱佳伟,王佳丽,张志安.工科院校公共空间功能需求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1):14-17.
[5]彭雷,胡浅予.基于学习者行为和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研究——以武汉市六所高校图书馆为例[J].华中建筑,2019(12):45-51.
[6]尹冰.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复合化设计——浅析宁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J].宁夏工程技术,2006(4):392-394.
[7]窦志.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J].建筑创作,2004(1):26.
[8]王志刚.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J].建筑结构,2020(20):161.
[9]刘宗金.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10]Wang Qian. Analysis of Interior Space Design and Visual Artistic Effect[A]//2018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rt,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s(EAMSS 2018),Kuala Lumpur: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Association,2018:376-380.
[11]Ender Peker & Anl? Ata? Exploring the ways in which campus open space design influences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J].Landscape Research,2020(3):310-326.
[12]Xu Gong. Display space color design[A]//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SCIENCE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ICHSSD 2017). PARIS: ATLANTIS PRESS,2017.
作者简介:
潘全,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硕士研究生。
孟露,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