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许多中小学生都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体态律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可以推动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首先概括体态律动教学法理论中的教学内容,并系统阐述其建立过程;其次,具体阐述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包括运用声音和动作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和引导学生用动作进行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最后,论证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包括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活跃音乐教学课堂的氛围等。
关键词:音乐教学概论;体态律动教学法;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3
1 体态律动教学法概述
“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思想是著名的瑞士作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经过对音乐教育史资料进行研究和开展大量实践工作之后形成的西方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受古希腊音乐思想理论的启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特别强调音乐教师身体技能与现代音乐艺术理论的完美结合,身体与教师灵魂的完美结合,即“美与善和谐发展”。此教学体系成为达尔克罗兹现代音乐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精神文化。达尔克罗兹广泛借鉴与融合雅克·卢梭、玛利娅·蒙特梭利、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世界著名现代教育家们的教育改革理论思想成果,也从不同的学生视角详细论述了教育及教学应做到完全遵循所有受教育者个体的生命本质,强调一切教育及教学要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些理论都直接影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及教学先进理念文化的形成。达尔克罗兹音乐专业教学及实践研究体系主要由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的音乐活动三个部分共同构成,其中体态律动教学体系更是被国内外公认为最富创新性的音乐教学实践理论[1]。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音乐教学理论的建立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视唱练耳开始教学改革。1892年,达尔克罗兹完成本科学业回国后又继续留校,就职于日内瓦音乐学院,担任讲授音乐和声、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的音乐教师。执教期间,达尔克罗兹参与主编与出版了关于音乐视唱练耳法的英文教科书《实用音准练习》,同时注意到国内外一些知名中小学不注重节奏律动感教学、缺乏音乐感受力和情感表现力教学的现实问题,于是达尔克罗兹反思了学校传统陈旧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并最终以促进学生全面体验欣赏音乐过程及学会表达思想情感为学校改革艺术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开始对创新音乐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性探索。这种全新的音乐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和创新型教学过程管理思想遭到日内瓦音乐学院董事会的一致反对,最终达尔克罗兹在校方的压力下被迫辞职。
第二阶段,构建体态律动科学理论系统的科学探索阶段。1905年,达尔克罗兹在瑞士作曲家协会开展的全国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第一次公开展示了他个人在音乐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瑞士各级音乐家、教育家的一致肯定,这敦促达尔克罗兹继续公开出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1906年,其首部著作《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才正式结集面世。达尔克罗兹独特的音乐教学方法无疑给当时国内外传统西方音乐理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及其研究工作领域至今存在相当大的争议。经过几十年的锤炼,达尔克罗兹又分别在巴黎、柏林、维也纳、斯德哥尔摩、纽约先后建立起了达尔克罗兹音乐学校,达尔克罗兹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迫使瑞士政府不得不公开认可这种新型音乐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即兴教学模式的引入,完整、系统、颇具教学独创性的教学体系逐步建立。随着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不断推进,达尔克罗兹项目组意识到通过各个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可逆变化的动态组合过程。也就是说,第二教学阶段研究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训练促使学生以各种身体动作来展现自己对音乐产生的各种情绪。经过这个训练阶段,学生将自身对音乐的各种感受转化为一种即兴身体动作,这一组合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身体音乐的即兴组合创作。即兴音乐创作理论等观点体系的全面引入逐渐使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研究体系成为一个系统、完整的现代音乐专业教学与理论体系。
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主旨是以实际操作为主,身体和思想相互协调、共同学习,这是现代音乐教学的一个主要发展目标,体现了小学音乐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和人文性。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习音乐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方便更好地理解音乐专业知识,为以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音乐教学可以理解为实践教学,脱离理论知识的束缚,以实践为主,通过不同的音乐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追求[2]。
2 结合声音和动作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
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用动作感受音乐内涵。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感受旋律的节拍、节奏,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来展现音乐的节奏以及速度的变化情况。指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使其对音乐形成深刻的感受,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动作进行合理表现,并且对音乐节奏的理解能够给学生提供表现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对体态律动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首集合了身体动作和音乐的歌曲——《幸福拍手歌》,它是由日本的木村利人创作出来的,整首歌曲只有六句歌词。除了歌词之外,还需要配合拍手、跺脚等动作。教学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只让他们提前学习两三句歌词,其他的内容让他们自己思考并填充。第一、第二乐句结束的时候都会留些时间让人们跟着节奏来表演,第三、第四乐句则没有间隙,直到最后两句才会继续空出时间来表演。正因如此,这首歌曲才会受到很多音乐教育课程的欢迎,其简单明了,节奏比较欢快,容易引起學生的兴趣,中间的八分附点音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进行身体律动。让学生自己组织创编动作,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创编中,让学生通过拍手、拍桌子以及跺脚进行动作创编,使学生在体态律动的帮助下更加热爱音乐。
3 引导学生用动作进行表达,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用肢体动作进行情感表达,其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就是学习唱歌、弹奏和欣赏,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体态律动的结合,让学生用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感知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肢体动作高度融合,使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提升自身音乐素养。
例如,很多学生喜欢《春天在哪里》,在校园或者其他地方经常可以听到这首歌,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哼唱几句,但是准确率并不高,其中最不准确的地方是第17~24小节。因此,对教师来说,应该将第17~24小节作为教学重点来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肢体运动。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示范,如拍手、拍腿等简单的身体动作,使学生准确地进行动作创编,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完成,更好地把握节奏,感受音乐与身体动作的配合。
4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作用
4.1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近年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体态律动恰恰是我国中小学生音乐课堂环境中一个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简单、具有情节性的体态律动,把课堂知识和身体动作联系起来,充分调动音乐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在学习中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且这个年龄段很容易对某些动作产生兴趣,所以学生很难长时间地专注于学习。在较为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虽然小学生会对音乐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但是往往这样的好奇心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因此,要改变一味注重灌输理论知识的现状,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音乐体态律动则是音乐学习中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迎合小学生多动的特点,而且通过训练小学生的各种肢体动作与音乐知识相结合,可以削减课堂的压抑感,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学习环境,增强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3]。
4.2 让音乐知识更具有趣味性
虽然许多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停留在具体的事物上,难以接受抽象的概念,也难以理解客观规律。因此,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仅仅通过接受音乐知识,就很好地理解音乐的音律和内涵。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有效利用体态律动教学法,使音乐课堂更具吸引力,促使学生清楚了解音乐的音调及旋律。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以更加有趣的方式理解和记忆音乐知识。
4.3 有助于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小学生的音乐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理解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使得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受到了限制。由于小学生难以理解抽象和枯燥的音乐知识,所以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教师可以通过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解决这些问题。应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可以使抽象、枯燥的音乐知识变得非常生动具体,进行体态律动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音乐知识。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体态律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做一些肢体动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中学习,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4]。
由此可见,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研究地位和指导作用,因此需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新课堂教学研究方法,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新课标的总体要求和教学指导思想,使音乐体态和节奏旋律在小学音乐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运用中更加成熟。
在小学课堂中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知识,打好音乐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体态律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项目课程,进行这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逐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顾名思义,是使身体节奏和音乐节奏互相配合,让学生在正常的运动过程中,逐渐了解音乐情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现在体态律动教学法已经得到了很多学校的认可,被广泛应用到中小学音乐课堂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5 结语
体态律动是一种创新型教學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开辟完全建立在学生能够自主接受和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所以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地了解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共鸣,而且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用体态律动的方式展现他们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感知。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旋律教学的音乐氛围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体态律动教学手段,体现旋律在音乐课堂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让广大学生在旋律学习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旋律知识,体会旋律音乐蕴含的物质文化与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 李茉.一场动起来的音乐教学革命: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之“动”[J].中国音乐,2019(5):126-131,185.
[2] 傅屹婷.达尔克罗兹教学视角下“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31-232.
[3] 吴梅.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初探:以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为例[J].教育界,2020(45):79-80.
[4] 裘斐鋆.“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1(6):14-18.
作者简介:穆鑫瑞(1998—),女,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