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辰
摘要:数学学习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剥夺幼儿成长的空间。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师要巧妙地融合游戏与数学,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让这种数学素养慢慢渗透在游戏活动中,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幼儿深入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数学活动
1 游戏教学的客观需求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人们都离不开数学。但是,数学本身是相对抽象、枯燥的,因此,许多幼儿对数学教学活动有一些排斥。而游戏是一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活动,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游戏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幼儿也期望通过游戏探索未知的知识。然而,许多教师对游戏活动却持有偏见,认为游戏只能消耗幼儿的精力,无益于幼儿智力、能力的发展,显然,这样的想法弱化了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
2 游戏教学的落实策略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何为幼儿引入游戏,并做好游戏前的目标设计和材料准备等工作是数学游戏教学的关键所在,合理引入游戏能够全面调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可以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最终逐步爱上数学。
2.1做好前期准备,奠定基础
只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才能提高整个活动的质量。在数学活动中设计游戏时,教师也应当对活动目标进行细化设计,并有效安排活动材料,从而为后续游戏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2.1.1细化目标,指引方向
活動目标对整个游戏活动具有指导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师会参照活动目标中的各项要求,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从而有序实施活动,推动活动目标的落实。但是,在数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将活动的着眼点放在活动过程上,很少用心设计活动目标,以至于后续的游戏活动缺乏教育价值。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设计游戏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以及数学活动内容,精心设计活动目标。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参照目标中的各项内容,查看最终的活动效果,以便及时为培养幼儿数学素养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在组织幼儿认识“5到8”的数字时,教师便可以通过活动目标的设计引领整个游戏活动。
具体来说,教师要先锁定本次学习活动的重难点知识,即“认识5到8的数字”“初步感知5到8在生活中的意义”,随后,结合上述内容,教师设计如下活动目标:第一,理解5到8这几个数字的内涵,知道这些数字对应的具体数量;第二,学会运用数学材料,并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强化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三,基于游戏的方式感受数字的奥秘,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围绕上述目标,教师准备电脑、投影仪、数字卡等材料,并安排“看数取苹果”等游戏活动,以便幼儿在有序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正确感知5到8等数字的含义。这些活动充分结合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将学习过程渗透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这种体验与感受能有效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教师提高对活动目标的重视程度,并按照活动目标的要求,科学设计活动,准备活动材料和工具,能够提高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让幼儿按部就班地参与游戏中,使幼儿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1.2准备材料,推动游戏进行
在数学集体活动中引入游戏,能够活化幼儿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学习活动都适合融入游戏,也不是任意一个游戏活动都可以满足渗透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数学集体活动之前,教师应当关注材料的投放情况,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为其提供恰当的游戏材料。同时,为了增强幼儿对数学活动的熟悉感,教师也可以选用生活化的游戏材料,促使幼儿在生活中主动形成数学思维,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比如,在训练幼儿的数数能力时,为了提升幼儿的点数能力,教师便可以为幼儿创建“看谁的记忆力强”的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准备1个苹果、2个猕猴桃、3根香蕉、4个橙子。然后为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先将准备好的物品放在报纸下,在报纸揭开后,幼儿有3分钟的观察时间,之后,教师再用报纸将散乱的物品盖住,并请幼儿说出报纸下物品的种类、数量。在弄清楚游戏规则后,教师按照上述规则,将准备好的苹果、香蕉等摆在桌子上,并请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以便幼儿基于生活化的材料,更主动地将目光聚焦在游戏中,从而不断强化记忆能力和数数能力。
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目的,为幼儿设计恰当的游戏活动,并利用生活化的游戏材料,能够为游戏活动增添强烈的生活色彩,促使幼儿的数学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
2.2引入趣味元素,活化游戏
趣味性元素的介入,能够让游戏的过程变得更加灵活,让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变得更加高涨。在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不妨借助趣味性的语言、竞技类比赛等,活化整个游戏过程,促使幼儿自觉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游戏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2.2.1趣味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语言交流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重要方式,幼儿积累的数学知识较少,因此,当教师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幼儿引入数学知识时,幼儿会感觉到自身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进而降低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但是,从以往的活动中能够观察到,当教师使用趣味性的语言与幼儿沟通时,幼儿会主动地进入活动中,跟随教师的思路开启学习之旅。因此,为了缩短幼儿与数学活动之间的距离,教师有必要采用趣味性的语言为幼儿引入数学知识、介绍游戏的背景,从而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带领幼儿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便可以采用趣味性的语言,迅速拉近幼儿与数学活动的距离,让幼儿更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先向幼儿提出“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项目呢”等问题,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幼儿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去游乐园玩的经历时,教师对幼儿说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图形乐园,看看都有什么好玩的吧!”使幼儿基于游乐场游玩的经验,对所学内容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活动中,教师也要使用“图形乐园的世界真奇妙”“图形乐园里的图形宝宝真调皮”等趣味性的语言,让整个游戏过程变得更加灵动,以便幼儿始终保持对游戏活动的热情,不断增强其对图形知识的认识。
教师采用趣味性的语言与幼儿进行对话,能够让幼儿在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使幼儿能主动跟随教师的脚步参与游戏活动,从而维持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教师要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趣味性语言的积累与提炼,促进幼儿学习热情的持续。
2.2.2竞技比赛,激活动力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发现,当游戏活动成为一种常规性的学习活动后,幼儿会逐渐丧失对游戏的热情,失去参与游戏的动力。而幼儿的年龄虽小,但却具有较强的好胜心,会为了获得游戏的胜利而努力,因此,教师不妨为幼儿设定包含竞技色彩的游戏,让幼儿在与他人“争高下”的过程中更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在幼儿完成竞赛后,教师再请获胜的幼儿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以便其他幼儿在聆听经验中查找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比如,在学习比较数字大小时,教师就可以设计竞赛类游戏,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然后给出两个数字让幼儿比较大小,幼儿进行抢答,又快又对的小组获胜。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请获胜的小组派代表分享经验,促使幼儿在相互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提升数学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融入游戏,教师要有意识地添加竞技色彩,点燃幼儿的好胜心,让幼儿为了游戏的胜利而主动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从而促进幼儿数学素养的发展。这种竞赛的形式和游戏融合在一起,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游戏学习参与度,使其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2.3自选游戏,彰显个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色彩和形状。如果教师压制幼儿的个性,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知道如何为幼儿创建绽放个性的平台,让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和喜好开展学习活动。而自选类的游戏活动,无疑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再为所有幼儿设定相同的游戏活动,而是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以便幼儿在提升数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个性化成长。
以“一分钟”的数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让幼儿自主选择的游戏,让幼儿在释放个性的同时,增强对一分钟的理解。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幼儿创建“涂色游戏”,引导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随后,教师为幼儿提供积木、泥土、白纸等材料,并引入“搭积木”“捏泥”“画图”等游戏,让幼儿在一分钟内选择自己想要玩的游戏,如有的幼儿选择玩积木,有的幼儿选择玩泥土,有的幼儿选择画画。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再请幼儿谈谈自己的感想,促使幼儿通过游戏认识一分钟能够做许多的事情。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建自主选择的游戏,能够全面凸显幼儿的主体性和个性,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从而真正地通过游戏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也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幼儿,激发了幼儿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快乐成长。
2.3创设游戏环境,提升学习能力
游戏环境对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具有极大影响,当游戏环境新颖、有趣时,幼儿也会自觉地参与游戏。在带领幼儿学习数学时,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创设沉浸式、趣味性的游戏环境,让幼儿更加自觉地学习数学知识。
2.3.1展开情景模拟,创设游戏空间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当教师简单地采用说教的方式指导幼儿学习数学时,幼儿往往难以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印象,无法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而情景模拟的游戏方式能够弱化数学知识的抽象色彩,让幼儿置身于真实的游戏环境中,促使幼儿有效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幼儿创建情境类的游戏,让幼儿获得更加开放的游戏空间,形成沉浸式的游戏体验。但在幼儿参与情境类游戏活动时,教师也应当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指导,辅助幼儿精准感知,以便情境游戏活动能够释放应有的价值。例如,在学习“15以内的数”的内容时,幼儿就可以通过“饮料商店”的游戏活动,提升幼儿点数的能力。在实际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先为幼儿展示准备好的60瓶饮料,并为幼儿设计“都有什么饮料”的问题,引导幼儿对饮料的品种进行总结。随后,教师为幼儿引入“开商店”的游戏活动,并为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我们有6个饮料店,每个饮料店中需要3名店员,而在饮料仓库中有各种各样的饮料,当“店員”听到指令后开始到仓库里搬饮料,每次只能搬一瓶饮料回店里,在听到“时间到”的口令后,店员需要立刻返回饮料店。在幼儿都清楚了游戏的规则后,教师为幼儿分组,引导幼儿完成整个游戏。
教师要为幼儿创建沉浸式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一分子,使幼儿在推动游戏发展之余,不自觉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从而提高数学活动的质量。
2.3.2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游戏过程
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总是将数学活动的场所局限在室内,让幼儿在教室里开展游戏活动,以至于游戏的过程相对单一、枯燥,久而久之,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也会消退。而沙水游戏活动、体育游戏活动等都能够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平台,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妨借助沙地等户外活动空间为幼儿安排游戏,以便幼儿在玩沙玩水、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习更多数学知识。比如,在“找朋友”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体育游戏,锻炼幼儿的数数能力,增强幼儿对数字意义的理解。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先带领幼儿热身,避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肌肉拉伤等问题。随后,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当教师说出数字“5”时,幼儿需要迅速与身边的其他4个同伴抱在一起,而没有与其他4名同伴抱在一起的幼儿则淘汰出局,紧接着,教师再说出一个数字,幼儿则继续根据数字指令,与其他幼儿抱在一起。在幼儿参与游戏的同时,教师也要观察幼儿的反应情况,以便精准判断幼儿对数字含义的理解效果,从而及时地为幼儿进行指导,帮助幼儿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
显而易见,教师主动打破数学活动与体育游戏活动的界限,能够让幼儿在户外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最大化地展现游戏活动的价值。这种融合式教育教学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五育并举”的效果,促进融合式学习,也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度发展。
总而言之,幼儿的学习离不开游戏,恰当的游戏活动能够放松幼儿的心情,让幼儿以更加灵动的方式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所以,在之后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继续根据数学活动的特色,巧妙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步发现数学的精彩,感受数学的魅力,以便幼儿在反复玩乐中强化记忆,从而更自觉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平.幼儿生活化数学教育的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23):107-108.
[2]李丽凌.巧用自然生活载体点亮幼儿园数学活动[J].名师在线,2021(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