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明 邵燕芬
摘 要:校本研修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受到基层学校的高度重视。当下,加强校本研修课程设计是提升校本研修质量的关键所在。校本研修课程的结构化设计可采用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课程主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围绕教与学两个核心甄选课程模块、锚定核心要素开发具体课程等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研修;课程结构化设计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徑。校本研修以校为本,着眼于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研讨和学习,在对真实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反思中促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的整体提升,从而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一系列改变。当下,校本研修在中小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小学校要制订校本研修规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校本研修项目、开发校本研修课程,着力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自主发展[1]。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校本研修得到了较好的重视与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缺乏校本研修课程的整体设计:一种情况是,活动(或课程)缺乏主题引领,设计随意,存在碎片化现象;另一种情况是,即使围绕主题设计了课程,但课程间随意拼凑,存在非逻辑化现象。以上这些问题极易导致教师素养提升的不系统、不全面,进而影响研修效果。近年来,杭州市富阳区为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的高质量发展,基于一定的学科知识逻辑和教师学习心理,对课程结构化设计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校本研修课程的概念界定
当前,关于校本研修课程的定义尚无严格界定。有专家认为,教师培训课程是指在一定教育目的指导下,经过筛选的、符合学习者年龄特点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一系列经验,它主要指向一门门的具体课程[2]。而校本研修课程,是促进教师获得某个或某些方面成长的课程。这类课程应正视学校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以校为本”,建立在对学校已有基础的分析与未来发展目标达成之间的教师成长需求上;这类课程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教师共同参与“研修”,在研修中促进课程知识的转移[3]。
根据上述观点,结合校本研修的特点,我们认为校本研修课程,建立在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在校本研修目标的指引下,符合教师学习特点和学科知识逻辑,由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研修完成,有具有内在逻辑性的一系列结构化内容。它具有从主题到模块再到具体课程的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主题统领整个课程体系,若干模块支撑课程主题,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门具体的课程。同时,具体课程与具体课程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存在逻辑关联,它们共同指向课程主题。
二、校本研修课程结构化设计的思路
所谓校本研修课程的结构化设计,就是依据上述校本研修课程的界定以及基本结构而展开的系统设计,其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校本研修课程的结构化设计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包含四个主要步骤。其中的主题确定阶段重在把握课程方向,即从诊断教师发展需求出发,明确课程设计方向,依据方向确定课程的主题和名称,并设定合适的课程目标。模块选择阶段重在目标指引下的内容模块设计。教师通过多渠道收集课程素材,对素材进行分析取舍和重组,凝练成若干模块,找到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并按照一定逻辑搭建科学的模块结构。课程开发阶段重在具体课程的开发设计,对各模块的内容进行细化分析,并按照课程开发的要素设计开发流程、选择合适方法,再组织具体课程的开发。
校本研修课程的结构化设计,其实是对校本研修项目管理的一次迭代升级,是依据课程理论进行的系统设计。课程的结构化设计,具有双向思维逻辑特点:一是纵向结构化,从主题到模块再到具体课程,从宏观到微观,形成逻辑关联;二是横向结构化,围绕阶段任务目标,按照工作流程有序推进,环环相扣,形成链式结构。
三、校本研修课程结构化设计的策略
校本研修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一致性原则:需求、主题与内容之间内在自洽,在逻辑上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均衡性原则:研修内容要做到全面均衡,既包括理念方法,也包括策略思考、行为技巧。三是整合性原则: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者有机整合[4]。遵循这些原则,根据课程的三层结构特征,我们将课程结构化设计的运作过程主要分为课程主题确定、课程模块选择、具体课程开发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关注要点,体现不同的策略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课程主题
通过诊断需求、明确方向、拟定主题、设定目标等步骤,完成课程主题的确定,这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它决定着课程的整体方向。这一步关注的重点是主题确定的基本方法。
1.理念落地法
校本研修课程的主题确定首先要充分领会国家宏观政策精神,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和走向。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各地根据国家的政策文件精神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些政策文件、实施方案等都对新时期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可通过分析这些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从顶层进行设计,制订校本研修整体规划,按阶段确定校本研修课程建设的主题,让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地。例如,2017年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根据核心素养理念,确定校本研修主题为“初中学科‘素养态教学设计的教师研训”。
2.问题解决法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研究其意义价值,广泛听取意见,从中选取具有一定普遍性、重要性、价值较高且符合学校解决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作为校本研修课程的主题。例如,2019年浙江省富阳中学发现,虽然核心素养理念已经提出,但传统教育教学的惯性思维仍在学校占据主导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地。分析原因,最主要的问题是学校资历老、职称高的教师占比大,这些教师曾经都非常优秀,但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不易接受新事物,也不愿学习新知识。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让教师保持持续卓越的状态,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将校本研修课程主题确定为“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卓越教师培育:学习力的提升”。
3.三“校”聚焦法
三“校”是指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是三者的有机融合,我们可采用寻找三者重叠的方法,确定校本研修课程的主题。校本教研通常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侧重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以探讨学科课标、教材、教法为主;校本科研通常以课题组为单位,侧重进行某个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强调的是科研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校本培训则关注教师学习任务,以传授新理念新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理论素养等内容为主。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者有不同的关注方向,但也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比如,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四小学教研组长期围绕“四小课堂”模式建构,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市级规划课题“‘四小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得到立项。学校采用三“校”聚焦法,将校本研修课程主题确定为“深度学习背景下‘四小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聚焦共同点,将其确定为校本研修课程的主题,能做到事半功倍。
4.任务驱动法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大多会接受诸如新课程改革全员培训、标准化学校建设、现代化学校创建、“一校一品”特色与品牌创建等任务。以完成任务为抓手,将教师的专业研修与学校的任务完成相匹配,这也是确定校本研修课程主题的方法之一。比如,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2021—2022学年被选定为“浙江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第二批建设单位”。学校结合三年发展规划中的“数智校园创建”,确定了校本研修课程的主题“数智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以上四种方法是常见和常用的基本方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更多合适的方法确定校本研修课程的主题。
(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围绕教与学两个核心甄选课程模块
在校本研修课程主题确定后,要达成主题预设的目标,必须多渠道收集课程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析、取舍和重组,凝练成若干课程模块。实践中,我们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围绕教与学两个核心寻找与选择。
1.理论与实践的贯通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行动,理论与实践必须是贯通一体的。具体而言,理念要落地、变成行为,经验要提炼、升为学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入手,选择与搭建模块内容,这是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可以围绕课程主题,既从理论维度寻找模块内容,以理解主题内涵、把握主题方向,又从实践层面搭建模块内容,以进一步落实主题要求、实现主题目标。比如,杭州市富阳区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确定的校本研修课程主题为“以学为中心的学材开发能力提升”。围绕此主题,学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入手甄选课程模块,最终从理论层面搭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学习、基于模块化的学材开发策略学习两个模块,从实践层面搭建了基于国家教材的学材开发、基于校本作业的学材开发、基于学科特色的学材开发三个模块。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发现了新的研究课题——模块化的高中学材开发。
2.教与学的互融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研修的核心。教与学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围绕教与学两个核心选择搭建校本研修模块,是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式。比如,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中心小学是全国有名的小班化实验学校,其校本研修课程以小班化为背景,以“学”为核心来设计,模块包括学生分类探究的策略、个性化展学策略探究、小组合作规程的建立、学生助学单分层设计等。以“学”为核心,教师通过研“学”来促“教”,从而提升专业素养。当然,还有更多的学校是直接以“教”为核心来设计校本研修课程模块的,如杭州市富阳区鹿山中学围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精准教学”主题,构建了课堂教学精准目标的设计与优化、教学任务优化设计、精准作业设计等课程模块。
当我们从两个维度围绕两个核心去寻找和选择校本研修课程模块时,可以按照现实问题、已有经验、发展趋势、先进理念四个方面,采用从人人参与到民主集中再到优先排序的方法。这样甄选出的校本研修课程模块具有四个特质,即:综合性——模块内容表现为多领域的综合,包括学、做、思的综合,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等;逻辑性——模块内容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开放性——模块内容可以滚动修订,可以不断引入最新教育理念和先进经验;组合性——模块内容互相组合成为一个整体。
(三)锚定核心要素开发具体课程
每一个课程模块包含若干门具体的课程。我们在进行校本研修课程设计时,也需要对这些具体课程进行开发。
1.把握课程开发的核心要素
课程开发应该明确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支持等六个核心要素。课程价值,就是这门课程在课程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课程目标,是指课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即预设能给教师们带来的可测量的发展或变化;课程内容,即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活动等;课程实施,指可操作的实施方法,如聆听专家讲座、同伴交流研讨或课堂观摩实践等;课程评价,指采用教学设计、课堂展示、观点报告等方法,对教师学习这门课之后的发展或变化进行检测;课程支持,即完成这门课需要的学习资料、时间安排、经费保障,以及专家支持等。
2.制订课程开发的操作方案
为了保证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我们还需要设计并提前制订课程开发的操作方案,方案内容要完整且具有可操作性。比如,浙江省富阳中学“指向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的操作方案具有如下特点:其课程目标包含有“出版一本指向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集”这类可检测的目标;其课程实施非常清晰地划分为专家理论引领、自学专业书籍、分组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指向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整体设计(指向目标的情境创设,基于情境的设问,指向问题的学生活动、问题解决及目标达成的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研讨、修改教学设计、再次实践等七个环节,并对每个环节的大致课时进行了安排;其课程支持除了经费保障、时间保证外,还成立了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核心成员组等组织;其课程实施成效的依据是出版案例集、开设汇报课。
总之,校本研修课程的结构化设计,让校本研修实现从零散到结构的跨越,使校本研修的效能得以实现,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回顾研究和实践之路,有两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思考:一是对于薄弱学校,应该如何加强专業指导和帮扶?二是在进行校本研修课程设计时,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分层研修及个性化研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EB/OL].(2016-12-15)[2022-06-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612/t20161229_293348.html.
[2]陈霞.教师培训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9.
[3]刘茂祥.教师校本研修课程与研究型教师成长[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6):73-76.
[4]申军红.校本研修课程应该如何规划与实施[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