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2022-05-30 10:48郭铁民
高考·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

郭铁民

摘 要:文章针对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开展情况,从大单元教学的概述、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优化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实践证实: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助于激活语文实践课堂,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观,使得语文教学也随之转型,从逐点解析学科知识、逐项训练学科技能,走向综合性、情境性的实践活动。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大单元教学成为撬动课堂转型的支点,部分语文教师逐步接受大单元教学理念,并在课堂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作为学科核心视域下的教学实践,大单元教学融入了新课改理念和人才培育的诉求,需要教育者深入研究和探索,总结出更完善的教学策略,以下就此内容展开简要分析。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一)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所谓大单元教学,是指将大任务、大主题作为核心,通过分析、重组学习内容,形成主题、任务、活动等要素明确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单元教学相比,大单元教学增加了很多维度,比如要素动员、规模等,其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整合文本、知识点等,结合情境教学任务、主要概念等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概念理解、知识点学习等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大单元教学特征

1.情境性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大单元教学的主要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包括学科认知、社会生活和个人体验情境,聚焦个人认知和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内部知识,只有在合适情境中统整三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预期的实践效果[1]。对此,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序列性

序列性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大单元间的序列,另一个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序列。大单元教学是基于学习任务群而组织的教学活动,从教材的编制上看,静态单元分属为多个学习任务群,而各个任务群之间又有进阶关系,包括多个学期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单元教学,难免会表现为序列性。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是体现出本学科的思想、能力和知识,在教学设计期间,序列性呈现也体现在其中。

3.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教、学、评的一致性。实践教学中,教师受课时影响,缺少有力的抓手,弱化了教学设计体系。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结合学生需求,采用合适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此外,学生也能在情境中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适时地改变学习方式。大单元教学的一致性,使得教师、学生的视角合拢在一起,不仅能在复杂的学习任务、情境问题中做出调整,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以评促教。

此外,大单元教学还具有主题性、问题性等特征,以主题性为例,学生不能只掌握知识间的横向关系,还要掌握它们的纵向关系。为实现目标,教师需要有系统的知识观,由大知识观产生的大教学观,就是主题性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知识本身的逻辑规律,对教材进行整合和挖掘,按照系列主题进行教学。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理念出现偏差

当前,我国产生了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得以应用。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对其不是很了解,如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这些理念在本质上有关联,但侧重点不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多根据自身理解和经验教学,这样虽然稳定了教师的课堂地位,但容易使大单元教学出现浓厚的个人色彩,导致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个人展示,而这种教学理念上的偏差,造成教学活动严重走形。此外,单篇文本课堂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均采用单篇课文单课讲授的方式,这是学校课程安排的局限。长此以往,势必会让教师对语文教学产生误解[2]。

(二)情境任务创设的思维固化

大单元教学情境的设计普遍存在模式化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情境,创设新情境,成为大单元教学的研究课题。现阶段,教学情境创设过度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最常见的是让学生完成选集,准备类似的采访任务,但是这种固化的情境任务,势必会遮掩住语文的魅力,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偏离教学目标

大单元教学开发难度大,容易出现偏离预计轨迹和目标的情况。日常教学中,即便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了大纲、教学流程,但是受学生接受度、课时等因素影响,导致课堂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这里的偏离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结合学情做出的调整,影响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大单元教学需要多个课时同时进行,按一般课时安排计算,完整的大单元教学可能要跨越数周,受阶段性考试、教学内容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无法集中学习相关知识,严重违背大单元教学的宗旨。此外,很多教师为了能够体现大单元教学理念,强行整合不相关的资源和文本,导致大单元教学出现偏差。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大单元优化教学策略

(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确定学习目标

大单元教學中,学习目标的设定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了解学情。就目前来讲,多数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直接以单元导语为目标的案例不在少数,个别教师甚至以语文要素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可见部分教师仍习惯用“双基”取向设计教学目标。由于大单元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形式,在设计学习目标时不能直接使用教材,应在综合考虑学习情况、课程要求等方面的基础上,从学习单元中提炼语文概念,并通过对学科概念的分解来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还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遵循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规律,在“双基”中引入教学情境,切实体现学习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高一语文教材上册的第一单元教学时,可以将学习目标设置如下:

1.引导学生精读本单元和青春有关的小说、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青春的意义、价值。通过对这类作品的阅读理解,激发自己的青春热情。

2.通过朗读、摘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抒情手法、叙事特点,学会多角度欣赏作品,深刻体验青春类作品的情感。

3.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感想,立足于日常生活,和作者进行一次跨越时间的沟通,写出属于自己的青春宣言,深入了解作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上述学习目标的设置,都属于核心素养型目标。学生要学什么知识?如何学?学到多少?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此外,这类素养型的学习目标,还能培养学生必备的品质、正确的三观,全方位地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的要义。

(二)聚焦学习任务群,设置任务驱动

学习任务群就是一种单元教学,它以任务为引领,以任务带动整个单元教学。以高二语文新教材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从诸多文本中进行选择,并设置大型的教学情境或任务,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内容。由于课文比较长,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预习,积累成语,厘清条理,分清主次[3]。随后,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梳理,了解其是如何感动中国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钟扬、张秉贵和袁隆平都是感动中国人物,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研读,推论他们入选《感动中国》的依据,他们是怎样感动中国的?你们由此受到哪些感动?要想成为同样的人物,你们日后该怎么样?

学生以表格的方式汇总,不仅要阐述他们的劳动行为,还要阐述他们的劳动品质。对于个别有缺陷或不足的地方,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共同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从中领悟劳动的价值。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的感悟,自觉继承他们的美德;畅想未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如传承某种工艺,成为某领域的高端人才等。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能力,教师从旁适当地点拨归纳,使学生顺利完成单元任务。

(三)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学习活动要尽可能有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背景、条件和氛围。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为实现该目标,教师要着力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真实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文章当中,打破传统学习的局限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以《祝福》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抛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人公“祥林嫂”,在辛亥革命后死于江南小镇的冰天雪地里,她是自杀?还是他杀?这类问题提出后,学生通常会进行一波盲猜,有的说是生病死亡的,有的说发生意外死亡的,有的还说是被杀的。随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寻找对祥林嫂真正死因的描述,即穷死。待学生接受该死因后,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她真是穷死的吗?和周围的人有关系吗?

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又会发起一波讨论。有的人认为和鲁四老爷有关,鲁四老爷思想迂腐、冷酷自私,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有的人认为和四婶有关,她一边将祥林嫂当作工具,一边又瞧不起她,她时常说的那几个字,即“你放着吧”,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首要原因;有的人认为短工、柳妈等其他无名氏是一群冷漠的人,他们共同将祥林嫂逼上绝路。另外,也有学生认为是她的小叔子和婆婆,平日对待祥林嫂冷言冷语,自私刻薄[4]。通过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剖析,发现祥林嫂的“穷死”并不是物质上的饿死、渴死,而是精神受到折磨,不愿意再“苟活于世”。这类问题型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情感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在想法生成、阐述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独特的思维,体现出自己对生命个体的理解和尊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自主合作探究,促进深度学习

作为学习任务群的主要方式,探究、自主式的学习彰显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吸收课堂知识,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能够实现深度学习,还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而这又需要学生自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可见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高三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中,设置情境任务:学校编辑部打算在某栏目上推荐数篇文章,要求各班级积极参加,从作品情感、选材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撰写品评文章。然后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解决一篇文章,先组内讨论,再全班展示,最后形成文字。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既类似于课堂任务情境的设置,又与高考的考查题目类似,通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了解作者的情感、创作理念,体现文章人物的优秀品质,尤其是对袁隆平先生的表扬。又如《“探界者”钟扬》,学生从作者的思想出发,分析“探界者”是如何引起阅读兴趣的?小标题“队长”“少年”等是怎样和读者共情的?引用的人物语言是如何和读者产生共鸣,触发其情怀的?通过小组讨论,推举一名代表发表看法,完成学习任务。

(五)聚焦课文关键点,开拓学生的思维

课文的关键点是文章精华,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完成审美鉴赏的最佳材料。但是,很多教师在鉴赏关键点时,大多直接点出重点字词,让学生分析它们好在哪里,又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寻关键点,然后赏析其好在哪。前者将学生思维固定于框架内,谈不上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后者虽然将主动权交由学生,但费时费力,课堂效率不高。鉴于此,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先点出好在哪,再让学生找出好的段落。例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三篇文章,都是对城市景物的描述,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段,向人们展示作者眼中的美,引导人们思考生命[5]。但是,通过对三篇文章进行深入比对,可以发现,它们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其中,《荷塘月色》倾向于“美”的体现,采用比喻等各种手法渲染月下荷塘的美感;《我与地坛》侧重于呈现“思”,将自身生命和景物生命相映照、交融,其思深入骨髓;《故都的秋》则重视“味”的打磨,借助秋枣、秋雨等意象,用朴素的描述,表现故都秋季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关键点的找寻和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现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路径,理应成为教师教研活动的重心。文章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为实现大单元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统一整编课文,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思路,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2.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但是从教师层面上看,课堂整合能力有待提高。3.在布置教学任务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论证。新教材的出现,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机遇,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为大单元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洪修,王牧云.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學报(基础教育版),2022,23(2):22-26.

[2]庄照岗.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的原则与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1(3):18-20.

[3]邹小谢.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深度融合[J].空中美语,2021(5):1357.

[4]凌士彬.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内涵特征及价值实现[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1(6):44-47.

[5]高玉叶.大单元整体学习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初探[J].散文百家,2020(26):168.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10304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研究性学习大单元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