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美育”:理性与感性碰撞的教育新路径

2022-05-30 19:00王盈刘华
关键词:研学旅行美育科学

王盈 刘华

摘    要: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作为中国科学院旗下的学校,北京市中科启元学校在落实美育时,追溯中国科学院在“科学+美育”领域的研究史,树立大美育理念,打造了以“科学+美育”为特色的立体课程体系,并翻新校内常规美育课程,以及将课堂扩展到全国各处科研基地,形成了独具启元特色、融通创新的“科学+美育”实施路径。

关键词:学校美育;“科学+美育”;美育课程体系;研学旅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養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北京市中科启元学校作为中国科学院旗下的学校,在落实美育时,自主追溯中国科学院在“科学+美育”领域的研究史,凝练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观点——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办学的战略:树立大美育理念,打造以“科学+美育”为特色的立体课程体系,助力“大写的人”全面飞跃。

一、植根于中国科学院教育理念的启元“魂”

中国科学院是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国家队”“火车头”,也是新中国推行科教融合教育的开创者、先行者。自20世纪80年代起,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等前辈曾与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潘天寿等在改革开放初就有过多次的沙龙探讨,提出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观点,认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艺术的追求越自觉、强烈,院内的一些专家赓续这一研究主题,将研究的视角专注于科学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推进上。以严加安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强调:艺术创造是对现实美的形象反映,科学创造则是对美的客观自然规律的把握和对客观真理的揭示,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所以可以把科学与艺术比喻为人类文明的两朵并蒂莲。因为它们在不同的领地,为了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并进行互补。诚然,科学与艺术有很多的一致性,科学既求真,同时也求美,科学与美都是在追寻创造性思维。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过往的教育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美育的意义被重申,这一具有前瞻性、研究性的领域才再次被关注。

学校植根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文化,着眼于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在各具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上,求索到了一条具有启元精神和特质的战略发展路径:立足中国科学院的文化基因,以“人”为本,确立大美育理念,打造以“科学+美育”一体两翼文化为特色的立体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更为聚焦地提出了“一项科技特长成就孩子一生,一项体育技能强健孩子一生,一项艺术爱好陪伴孩子一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的“科学+美育”课程框架如图1所示。

二、守正挺立的启元育人“风骨”

学校搭建起以人为本,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一体”,以“拓展课程”“成长课程”为两翼的立体课程体系,共同助力培养目标落实。其中,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主要在校内实施,是落实学校美育工作的主阵地。“科学+美育”基础课程包括道德与修养、科学与创新、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四大领域,涉及美术、音乐、科学、道法等国家课程内容。“科学+美育”拓展课程,包括学科渗透美育、活动美育及节日美育等方面。这两类课程都注重翻新学校原有的美育课程,发挥美育本身的高渗透性和融合性,以美为聚点,融入多元科学因子,固化学校主干特色课程(详见表1)。

如在五大传统节日,学校积极开发“不一样的传统节日”课程,除了通过古诗词吟诵唱、踏青写生、做粽子、画彩蛋、制龙舟等创作活动来庆祝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大节日,还邀请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进校、进班讲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课程如图2所示)。比如在中秋节,学生除在语文、国学教师引领下了解中华奔月文化的传统,还在艺术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诗配画、扎兔灯、做月饼等形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更在中国科学院专家的引领下,进行月相实验DIY、嫦娥“奔”月、五仁月饼成分测定、探月车调查制作等探究,展示了泱泱中华“奔月”的历程与梦想。

三、创新融通的启元育人“气质”

学校推翻校园围墙,以多维活动任务为驱动,将课堂扩展到全国各处科研基地,让各方专业的人聚首做专业的事,形成独具启元特色、融通创新的“科学+美育”实施路径。

(一)以时事为导向的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学生运用多学科学习成就进行学习的一种综合性、活动性的教育实践形态,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解蔽单一学科教学壁垒的重要手段。其显著特点为包容性、及时性、开放性。学校每学期都会结合家国时事和中国科学院时事,发布一次全校层面的项目化学习任务(表2为学校2022年的项目化学习任务表)。活动中,学生直接聆听中国科学院专家的介绍或直接走到现场观摩,进行前沿问题的探究,再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展示。例如,学生到贵州天眼基地观摩,用剪纸、风筝等启元特色非遗美术形式复现、创编“天眼”。又如“蛟龙号”设计师杨波是我校的学生家长,学校邀请他向学生讲解“蛟龙号”的设计等,学生也通过表演、版刻画等形式展示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

在“冰雪奇(启)缘(元)”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结合“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在语言、艺术、科学、体育等领域以个人擅长点为主,开展了一系列与美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奇妙的冰雪世界里,学生赏冰雪、玩冰雪、吟冰雪、唱冰雪、写冰雪、画冰雪、探究冰雪……这一段“冰雪奇缘”,让学科融合的新知识、新技能与学生在冰雪中邂逅共舞。此次学习中最大的亮点是“启元雪车”的设计活动,雪车的模型绘制、选用材料、外观设计……一系列创作都彰显了学生极高的审美能力。

(二)以高素养科学家为导师的研究课

学校经过审核,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型家长为课程开发兼实施者,与学生组队形成导师制研究团队,进行深度探究。

例如学生家长李爱莉,是世界最高水平植物志《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首席植物科学画师,她为世界屋脊近2万种植物绘画,建档在植物科学界。作为学生家长,她在学校收下一众小徒弟,成立了科学画社。植物科学画,与一般的植物画不同,不能随便发挥,有多少根刺、谁的位置在哪,一点也不能错。这就要求植物科学画家不仅要懂得绘画技艺,也要懂得植物分类,清楚每一种植物的特性。所以,画社内还备有尺子、探针、被削薄的橡皮、显微镜等在实验室里才可以见到的仪器。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在对香山地区的松石类、蕨类植物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时采集到的标本,填补了北京地区植物发现的一项空白,标本被专业植物标本馆收藏。

又如学校成立的DI社团,定位于学生自己绘制道具、服装,设计表演舞台、背景,通过即兴创作表演等方式展现具有科学内涵、审美雅趣的作品。该社团曾在全球赛中获亚军。在筹备中,社团邀请中国科学院的导师与学校教师形成双师阵容,对剧目的科学性、审美性、创造性进行多元指导。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通过道具服装自我制造、剧目创编等,最终以表演的方式综合展现了无接触式电梯按钮传感器、全自动垃圾分类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以大美中华为对象的知行研学课

1.以京内园林苑囿为基地的探究

學校拓展了京内实践研学活动。通过“民族园代言人”“颐和园小导游”“圆明园守护者”“故宫宣讲人”等活动,学生走进园林苑囿,并在多学科教师指导下合作探究,探寻古建筑智慧和科学奥秘,感悟传统之美。例如,在走进颐和园的大戏楼实践中,学生既能探寻大戏楼的发声原理,感受蕴含的科学智慧,又能体会古建筑的对称之美,匾额、屋顶等建筑的美学意义。又如学生在对十七孔桥的光学原理和比例尺进行探究的同时,也对桥类的建筑艺术进行了研究,真正将“科学+美育”的育人特色落于学生的兴趣点、研究点上。再如在开展“故宫宣讲人”活动时,美术教师为学生补充有关建筑色调选择以及布局美感的知识,科学教师围绕故宫建造的适应性、科学性、多元价值性等对学生进行启发,数学教师就故宫建筑涉及的数量、比例尺等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发现故宫各处暗含的以“九五至尊”为主体的等级文化特点。最终,学生形成了《关于故宫服饰的研究报告》《故宫排水系统的研究报告》《故宫屋脊兽的研究报告》等成果。这些探究彰显了学校立足育人目标,创新推动“五育并举”,将科技与美育深度融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特色。

2.科学知识探究和审美体验相结合的游学

学校精心策划游学活动,让学生在游学中经历自然美、文化美、艺术美与科学美的全面碰撞。学校安排每年一次几乎全员参与的游学课程,所有的游学线路都至少包括一个科研院所和一个文化基地,且不管是在科研院所还是在文化基地,学生的研学活动也都采用科学知识探究和审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学校至今已推出16条游学路线,走进了全国13个省市的18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累计游学出行96班次。表3所示为学校部分游学路线经过的城市及研学地点。

3.指向实际获得的研学成果输出

游学结束后,学校通过小专题研究、专题演讲汇报、成长档案固化(游学手册)、家校社同心访谈等四种形式,将研学课程引向纵深。其中,小专题研究和专题演讲汇报是指研学后,学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的课题研究和综合呈现。它们继续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指导,完成后要向中国科学院专家团汇报或进行课题答辩。学生的研究质量不断提高,其研究成果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的获奖率也大幅提升。

四、爱计深远的未来育人之“思”

一流的科学资源与扎实的艺术底蕴,成为学校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自将“科学+美育”确立为助力“大写的人”飞跃发展的特色后,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新样态联盟校”的建设,在打造“有内涵、有温度、有美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学校连续多年获得首都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在全国民办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研究中获得“先进课题校”称号,连续四次在“北京市海淀区民办教学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中分享经验。这样的高站位,也带动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这些无不是学校贯彻“科学+美育”理念在教育田地里深耕细作留下的脚印。

未来,学校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深耕细作,以赋能学生多元发展为导向,进行更为全面的课程开发、更为精致的课程修缮,彰显美育的综合性、交互性、多元性特点。同时,学校将更专注于“科学+美育”内部联结的科学性,通过与心理学专家合作,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在脑科学、脑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以更专业、更有效、更规范的方式向学生提供美的教育。学校希望以自身的发展之路为有需要的学校提供参考蓝本,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落实贡献一己之力。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美育科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美育教师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