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情境创设

2022-05-30 10:48孙钰雯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术素养情境创设信息技术

孙钰雯

[摘 要]在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虚拟情境、问题情境、任务情境,将美术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绘画欲望,使学生能够精神舒展,思维独立。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创设;美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1-0026-03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美术教学实践中,能为美术教学找到更科学的方法,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运用网络检索搜集所需素材,再将图、话、视、音融入美术应用软件中,实现在互联网技术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情境场景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目标创新化,更契合儿童的思维特征,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审美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生活情境,诱导美术表现力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生活情境,能使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多角度地欣赏生活,形成改造生活的美术表现力。

1.生活取材,强化体验

曾经的美术课堂教学流程是:展示教学挂图→观察、了解作画步骤→分析并示范→练习作画→汇报创作思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第一步就突破了原有模式,教师从生活实例和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对常见事物进行思考、探索。例如,在苏教版美术《风》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影像资料,请学生上台听风声判断并模拟不同级别风中的树以何种姿态和方式起舞。微风徐徐时,树叶哗哗作响、轻柔飘落,几个表演的学生在金色秋天的背景中翩翩起舞,有的缓慢摆动身体,有的逐渐俯身做安眠状;大风起时,学生四肢摆动,如飞翔之鸟扑腾着翅膀;疾风之中,表演的学生都倾斜身体,竖起双臂,仿佛四肢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扯着;狂风中,表演的学生有的摇头晃脑,有的旋转跳跃。学生的夸张表演让课堂处于一种欢腾的氛围中,学生真正认识到了不同风的形态以及如何表现风中的事物。“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情境体验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领悟。

2.趣味生活,弹性思考

即使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环境有差异,在美术创作上也会出现“无米之炊”的窘境,具体表现就是:美术主题单薄,创作内容都是临摹书本,缺乏个性思考。如苏教版美术《拟人的形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受思维的限制,很多学生只是完成了一个卡通形象的绘画,弱化了自我的创新能力和改造意识。这个时候,白板的功能就派上了大用场。教师先通过随机的取样拍摄,如教室中的植物盆栽、某个学生桌上的文具用品、书包、桌椅等,再将拍摄的图像传输到一体机的白板上,请学生思考改造的方法。配合不同学生的想法,教师用白板笔在图片上直接添画,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设计拟人形象。教师在示范讲解后,在播放第二张图片时,可以旋转图片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还可以请学生确定一个喜欢的角度,上台自己添画。整个教学过程既充满了活力,又帮助学生突破了畏难心理,绘画的题材被大大拓宽到生活中,在儿童化的视角中一切皆生动起来。

因此,注重美术教学和儿童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想象力、表现力和提升生活体验,进而将美术素养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

二、再现情境,培育文化理解力

教师利用线上教学、微格课程、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授课方式,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影像(图片)技术再现于学生面前。这既能够促进学生深度观察事物的细节,又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阅览大好河山锦绣色、共享中西文化差异美。

1.走近国宝,探索瑰宝之魂

无论是精彩纷呈的山水画卷、鬼斧神工的青铜文化,还是优雅敦实的陶之艺、瓷之美,从文化瑰宝的角度领略国宝之魂,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美术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因此,美术课本中的山水画卷、国宝文物层出不穷,但作品由于印刷受限,学生只能粗略欣赏而无法感知它真正的精神风貌。运用多媒体处理软件,教师既可以将高清图片局部放大,再用一体机中的放大镜功能展现其效果,又可以将画面进行主观地分解再重组,利用影视技术再现古代艺术创作的思维和背景。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更便捷的影视资源直接呈现以上效果。我最喜欢的是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假如国宝会说话》栏目,其中涵盖了大部分苏教版美术教材中的艺术典范。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美术《夸张的脸》一课时,我通过汉朝的“击鼓说唱俑”让学生感受人像的写实与夸张;在面具制作课中,通过欣赏三星堆人像,丰富学生对面具装饰感与立体感的认知;在《青铜艺术》的鉴赏课上,通过对莲鹤方壶和四羊方尊的观赏,使学生更具象地观察“失蜡法”雕刻创作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于蕾导演的《国家宝藏》节目,结合历史背景展现了国宝艺术的故事,《我在故宫修文物》《局部》《此画怎讲》这些节目从专业角度为学生剖析艺术品的本质与精髓,故宫博物院出品的“胤禛美人圖”“韩熙载夜宴图”等APP,游戏化地还原了历史画卷中诸多的生动情节,并通过真实的构图叙事形式,让人享受到更直观的视听体验。我将其直接投屏在白板上进行实时操作,让学生观察高清的墨痕笔意、纤毫毕现的人物动态,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物的形式和作品的内涵。

2.虚拟场景,共享世界文化

对于偏远山区或家境一般的学生来说,图式的积累止步于眼界的局限,除文物外,美术教材中大多数的园林建筑、高塔寺庙、中外古迹、桥梁建筑等于他们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一个相对客观的虚拟场景,能够拉近学生与世界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例如,苏教版美术《美丽的园林》一课,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移步换景、 充满诗情画意、 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典雅之美。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运用VR技术虚拟出现实世界,呈现出用VR技术玩转园林的动感世界,让学生在微课堂中借助VR虚拟眼镜,配合着背景解说,跟随作者的脚步向前探索,从而充分地唤醒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文化保护意识。

三、问题情境,提升图像识别力

想要彰显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就要寓教于乐,要不遗余力地将课堂目标转化成趣味问题,巧妙地将要教学的重点融入问题情境中,在课堂中不断进行将信息转化为图像、将画面元素提取成信息的基础训练。信息技术催生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到图像的解读与观察中,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图像识别力。

例如,在美术教材中常出现米罗、夏加尔、毕加索、马蒂斯等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但让学生以儿童的视角去解读相对抽象的艺术表现风格显然是困难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深入解读画面,找到画面重点,利用信息技术再现艺术家的表现过程,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我在向三年级学生讲解夏加尔的画作《故乡的梦》(图1)时,运用了拼图flash的技术,让学生在移动平台上自由拼摆、组合、搭配画面,并上台为大家讲解自己为什么这么放置,有着怎样的画面寓意;而利用希沃白板,我让学生上台继续为米罗的《星空》(图2)添画恒星、行星、流星……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与思考中,谁都想发掘自己的艺术天赋,成为那个离大师最近的人。

這样的课堂教学手段还可以运用到多种范例中,如海报设计、剪纸艺术、拼贴作品、摄影构图等。图式思维方式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已得到极大的发展,图像识读的提取概括和表达传播的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素养。

四、任务情境,激发创意实践力

什么是任务?任务就是攻克一个充满挑战意味但不逾越自身能力的难题。而情境可以为任务的完成提供条件和助力。在美术教学任务中融入情境,有助于美术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有利于美术技能的发展与运用。任务情境的创设有三个注意点。

1.立足单元视角

以整体的视角来设计和处理美术知识点、单元以及章节的关系,能让学生在整体学习中由点到线再到面,形成立体的美术知识架构。如苏教版美术《听音乐画音乐》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用点、线、色块等元素创作音乐抽象画。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点、线、面的内容,但将三者融会贯通,并组合成富有节奏变化的抽象画仍存在难度,因为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停留在“瞎画”“乱画”的层面上。于是,我在第一节课时就组织学生尝试去画舞蹈中的水母。我给学生提供一个轮廓,在简单地讲授之后出示教学任务:“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水母,用最喜欢的方式为它穿上花衣裳。”

为什么是水母呢?首先,水母的形状轮廓简练且多变,不受制于形的阻碍,更多的是画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其次,水母于海洋中呈一种失重的、向四周发展的自由状,有利于引导学生想象与施展对线条的控制能力,如母裙的飘扬、母带的浪漫……这能避免对学生强化线要有粗有细、有折有柔的单调解释。最后,小环境的描绘有利于色调和风格的统一,学生的作业整体会呈现出百花齐放又不凌乱的效果。

2.顺应儿童心理

游戏产生兴趣,专业生出烦恼,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以苏教版美术《学学构图》一课为例,构图知识相对于学科中的绘画、手工课来说显得枯燥乏味得多,小学生也并不喜欢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而五年级学生的审美水平已经逐渐摆脱平面化,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风格,有了捕捉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只是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为了帮助学生将自身的内在价值转化成学习资源,我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手机摄影比赛,通过校园网举办美术线上展览,并以投票方式选出一等奖、二等奖,最后将获奖作品作为教学范例,通过教师说、学生讲的互动方式,将实践知识融入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这个道理,结合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每个学生都“自制”了一份适合自己的、自然朴素的美术“教材”。

3.明确行为目标

在美术教学中,很多涉及设计应用类的课程,如自行车、鞋、建筑、包等生活常见物,会让很多教师走入展现大量新锐图片以及五花八门的奇思妙想,最后抛出作业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的误区。既然穷尽了精彩、品完了新奇,怎么确定学生能再造出更加超出预想的未知呢?因此,目标物的思想和价值观比繁复的添加堆砌更重要。在多媒体的展示中,教师既要将重点放在物体的历史演变与发明变化中,帮助学生捋清创造的前因后果和逻辑脉络,又要将重点放在对任务情境的条件分析和观察上,引导学生对客观问题进行具体探究、分析解决,最后在综合设计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

如教学苏教版美术《理想的居住环境》一课时,我从乡土地区的社会发展入手,在导入环节取材如皋本地护城河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后的同一片土地的新旧照片做案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交通方式、建筑材料、环境美化等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又聚焦一些不美好的图景,和学生找出现代社会不够理想之处——垃圾循环慢、空气污染重、交通易拥堵、居民楼千篇一律、缺乏温馨和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美术创作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向,有的学生开拓了建筑领域,让海洋与天空也成为有效的居住空间;有的学生添加了氧气绿植建筑,让环保无处不在;有的学生改造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交通方式,畅想未来世界。在轰轰烈烈的创作中,每个学生都因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引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理想”不等于“理想化”,切合现实的情境创设对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来说才是行之有效的选择。

美术课程改革已进入“素养时期”,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上不迷路,就必须保证健康地持续输出和持续输入,用望远镜的视角去洞察时代变化,用显微镜的视角去俯身观察,揣摩儿童的心灵体验和心理特征。情境教学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更宽容、温暖的空间,而信息技术为教师打开了一片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天地。教师应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优势,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为美术教学注入一股不竭的时代生命力,营造出有趣、生动的课堂氛围,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科学、优质、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董图强.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1272.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美术素养情境创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交互智能平板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美术课堂?体验学习乐趣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