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演:教育戏剧引入古文教学的范式建构与探析

2022-05-30 17:18康绿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文教学教育戏剧

康绿野

【摘   要】在古文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理解困难、背诵吃力等问题。适时引入教育戏剧理念,创设“微表演”的教学范式,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有温度的课堂氛围。通过表演动作、模仿语言、想象画面,学生增加了对古文的阅读兴趣,了解了人物的性格,提高了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育戏剧;古文教学;微表演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是一种将戏剧元素和戏剧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戏剧形式。它既不需要学生有专业的戏剧学习基础,又能随着课堂教学环节的推动即兴生成。鉴于在古文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理解困难、背诵吃力等问题,适时引入教育戏剧理念,创设“微表演”的教学范式,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有温度的课堂氛围。“微表演”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演出,它有时只是演绎一个片段,再现一个情境,具有随机性、多元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和评价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一、表演动作,强化内容记忆

(一)选择文本

古文中很多词语的词义和使用方法存在古今差异。如何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记住这些词?“微表演”是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可以根据情境,用生动的动作来展示动词。为了让词与动作有效对应,还可以“放慢动作”的方式进行表演,便于台下学生观察、想象。以《王蓝田性急》一课为例,文章涉及大量动词,如“食”“刺”“举”“掷”“蹍”“啮”“吐”等,很适合表演。对此,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王蓝田,将吃鸡蛋过程中一系列动作完整地呈现出来。

(二)设计动作

仍以《王蓝田性急》一课为例,对于“蹍”这个词,学生一开始只会想到“碾压”,但是用脚表现碾压的方式有很多。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王蓝田穿的是什么鞋子?”从“屐齿”一词中,学生推测出他穿的应该是木屐。接着,教师提示学生“鞋底有突出的高跟,你会用哪个部位去‘蹍呢”,同时出示古代木屐的图片。学生根据画面,展开联想:这里的“蹍”应该指用屐齿去踩。于是,学生尝试将脚前掌当作屐齿,使劲地踩地,或者把脚后跟当作屐齿用力,做出一边踩一边转动鞋底来碾压鸡蛋的动作。

(三)即兴表演

在表演环节,学生需根据原文内容,将动作串联起来。除此之外,人物的情绪也要表现到位。学生需要生动演绎吃鸡蛋的过程:用筷子夹不起来,把鸡蛋生气地举起来,扔在地上,用脚踩了又踩,鸡蛋却滴溜溜地滚远了,盛怒之下捡起鸡蛋,放入嘴里。这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对学生来说又荒唐又好笑。他们沉浸于情境之中,情绪高涨。随着表演的推进,课堂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四)思考评价

通过表演,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记忆。一连串动词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台下的学生认真观察同学的表演,指出其动作是否完整,顺序是否准确,以此增加记忆的准确性。同学间相互评价表演是否到位,進而纠正相关动作和表情,全方面提升观察、想象、表演等能力。在表演之后交流心得体悟的环节中,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王蓝田的急躁性格,对魏晋时期人物随性放诞的言行,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二、模仿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一)品析语言

古文用字凝练,有时即使只是一两句简短的对话,也能通过语气、神态等描写,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语言是戏剧表演的重要因素,针对古文中的人物语言进行模仿表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这则百余字的文章里包含里陈元方和友人之间的两组对话。对话中,涉及“尊君”“君”“家君”等古代尊称;语气中,呈现出人物情绪的波动;内容中,反映出人物的性格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品读,继而尝试模仿,揣摩其语气、语速、语调,为接下去的表演奠定基础。

(二)想象情境

语言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因此,有必要还原人物说话的场景。仍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教师可让学生翻译这段文字,讲清楚对话时的场景,明确时间、地点、人物、年龄、身份、对话的起因等要素。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陈太丘离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会和自己的儿子交代些什么?”“友人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的?”“元方在门外玩什么游戏?”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主动理解文段,把握细节,也有助于学生展开联想,形成预设,以便表演时自动带入情境。

(三)合作表演

表演对话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参与。学生都是同龄人,而扮演的角色往往会有年龄、性别、身份等差异。因此,在表演之前,学生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配角色,明确身份,巩固台词,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附加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教师可在学生排练期间进行巡视指导。台下排练结束后,教师可选取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在台下欣赏、交流、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采用原文中的语句,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片段表演外,也可以采用“改编”“创编”的方式,对原文中的对话加以改动,或扩充语句内容,或用更现代化的形式表达。这既是对原文进一步理解和灵活运用,又能体现时代性。

(四)设问解疑

表演的目的是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思考。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探究答案。

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教师提出了“在这个故事中谁怒了”“元方的怒与友人的怒哪个更合情理”“你怎样看待元方的行为”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代入角色的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如,一开始,很多学生一边倒地指责友人不讲信用,但通过表演,有学生设计了新的剧情——友人在赶路时为了救起落水的孩子而耽误了时间,但陈太丘不知情,所以造成了误会,给了大家更多的思考空间。通过“微表演”,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与人交往时的原则,明白诚信守时的重要,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学会换位思考。可见,古文学习不仅要习得知识,还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文关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想象画面,补充故事场景

(一)创设情境

古文语言凝练,有时对场景、环境的描写并不多,而这些留白之处恰恰给了戏剧表演以弹性的空间。通过创设情境,展开联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场景具象化,增进学生的理解。如《庄周梦蝶》中,这样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若要以表演的形式展现这一场景,就需要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但在这段文字中,没有过多地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环境都存在留白,因此,就需要从“梦”出发,创设情境。

(二)补充留白

留白的补充需要运用大量合理的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增强对情境的感知力。在《庄周梦蝶》一课中,补充的情境既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实景”,也可以是虚实结合的“意境”:可以借助实物道具,展现生活情境;也可以出示蝴蝶的图片、人物睡觉的画面,形成演示情境;还可以借助语言的描述,想象庄周做梦的画面,形成语言情境;甚至可以借助声音、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想象,针对听觉渲染情境。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庄周梦蝶”这一幻境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便于理解,增加细节。

(三)表演启发

古文中经常有一些疑难字词让学生感到困惑,如《庄周梦蝶》中的“蘧蘧然”。借助古汉语字典,学生查到了它的意思,有的解释为“悠然自得的样子”,有的解释为“惊惧的样子”,还有的解释为“突然的样子”。仅凭这些注释,似乎很难理解。一旦将古文与生活化的场景进行联结,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通过“微表演”的形式,想象自己在做一个非常奇幻而美好的梦:在梦里变身为一只轻盈优雅的蝴蝶,在花间流水畔翩然起舞。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这时的自己是什么感觉?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悟:“有点茫然,分不清现实和梦。”“有点惊慌,刚才还在飞,一下子掉地上了。”“有点失落,因为不能继续做蝴蝶了。”……“蘧蘧然”这样一个生僻词,在模仿表演之中被学生真切而形象地感知到了。体验式学习让古文理解变得更轻松、准确。

(四)感悟理解

有了“微表演”的助力,學生对古文的思想内涵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庄周梦蝶》一课中,让梦境与现实作比较,学生能很自然地理解庄子为什么会进行这样经典的哲学思考,进而针对“梦境”和“现实”、“物”与“我”的关系展开讨论。借助表演情境,学生理解了庄子“齐物论”的观点,了解了庄子的人生观,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感受到了他对生死、名利的豁达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综上,将“微表演”引入课堂,能够提升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9):49-52.

[2]马利文.戏剧教学法的起源、表现形式、类别与作用[J].中国教师,2011(17):19-21.

(浙江省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310007)

猜你喜欢
古文教学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小虚词大学问重夯实促品味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几点方法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古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使用留白法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的教学策略研讨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