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虚词大学问重夯实促品味

2017-02-13 16:05于兰敏�オ�
山东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知识框架古文教学

于兰敏�オ�

摘要:古文教学应从语言文字抓起,文言文教学的前提重在实词的积累、虚词知识框架的建立。本文旨在以点带面,略论虚词教学中的知识衍生和贯通现像。

关键词:古文教学;文言虚词;知识框架

古文以它独有的凝炼隽永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几经易稿,文言篇章日臻完美。无论是哲思感人的“两表”——《出师表》《陈情表》;还是启迪感召的《赤壁赋》《阿房宫赋》;乃至深邃的《六国论》《过秦论》……无不脍炙人口,激励着当代中学生求真、向善、向美!名家大作伴随着当代中学生走进了唯美的文学殿堂,高中语文教师成为横跨在教材与高考、教材与社会人生之间的桥梁。如何引导学生把文言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轻松迁移呢?这成为我教学中着力探讨的问题。我常常想:纷繁的知识点需要框架的支撑,这所谓的框架就是文言文的知识体系。年代的久远,行文习惯的差异注定高中生在古文学习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我从教的学校地处皖西北,文化底蕴的疏薄也注定了本地学生学习古文较为吃力。针对这种现象,我在古文教学中着力从融合知识体系做起,引导学生先把框架立起来。教学中积累点滴,流于笔端,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文言虚词说起

高中生应熟练掌握18个文言虚词,才能灵活运用。这18个文言虚词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们掌握的一知半解,知识还没形成体系,语法问题尤其模糊。面对我的学生,我的古文教学曾一度陷入尴尬。但一路走来,我清醒意识到:整合才会轻松,掌握才能迁移。必须树立知识框架,以点带面,从一个知识点辐射开来。 “以”是18个文言虚词中的教学难点,运用较为困难。“以”是古文中的虚词,本意“用”,后来逐渐虚化,多释为“由于、凭借、把”等。高中生尽管历经了9年的义务教育,虚词教学仍是热点、焦点、难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明白“以”的三种主要用法:一.用作介词;二.用作连词;三.用作名词。

例:(1) 少以父任 ,兄弟并为郎。 (《苏武传》)

(2)子卿不欲降,何以过李陵? (《苏武传》)

(3) 前长君为奉车……赐钱二百万以葬。(《苏武传》)

(4)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 少以父任”中的“以”是介词,意为“由于;因为”。一个不经意的讲解可能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出很多知识点。讲到以的介词用法,就要理清介词的语法功能:介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只能后边紧随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放在谓动词前边作状语。如“少以父任”中的任就是“被任用”,用作动词;“以父”的涵义是由于父亲,介词+名词=介宾短语,在句中做状语。就这样,介宾短语的知识点轻松过关。知识点的环环相扣又会带出新的知识点: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即状语后置,就是取决于介词的用法。教学中细腻的教法会令同学们登堂入室:古文仅是古人的措辞习惯而已,今人行文尚且灵活多变,博大精深的古文更是灵动多变,习惯古文,即能通读古文,欣赏古文。

二、触类旁通乃智慧

上述例2中的“何以过李陵”中的“以”意为“凭着”,何以的释义为:凭什么。正常语序为“以何”,典型的介宾短语,为何出现了倒装呢?这就从介词知识牵掣出新的知识点: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古文中的宾语前置的条件: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介宾结构中的代词同样符合前置的条件,前置到介词前。如上例中的“何以”就属于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当然也不排除无条件的宾语前置句,但出现的几率很小,宾语前置句是有条件的。从“以”的教学又引出诸多,可谓收获颇丰。

三、衍生贯通真学问

“赐钱二百万以葬”中的“以”出现的位置在两动词之间,把赐与葬连接起来,用作连词。此时,大多数同学会顿悟:判断“以”的用法原本很轻松:一看其连接的对象,二看其出现的位置,这个道理可推衍到大多数文言虚词。若置于两词、两短语、两句子之间就是连词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互换位置不影响语意,可译为:并且、而且等。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递进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有深化关系

例:险以远,则至者少。

(3)表示承接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有先后关系

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4)表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例:送二百钱以葬。

(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连接修饰语与中心词,表修饰关系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四、夯实基础 品鉴美文

古文中包含的信息类型,可以归纳为四种:言、文、章、道。其中“言”是根本,不做到文字落实,怎么能走近作者的生命。一个语文老师就应该从虚词说起,做出文化;从实词抓起,抓出智慧;从篇章欣赏,读出美韵;从悟道深入,对话先哲!“言”的教学是基础,落到实处,同学们方有整合能力,方能游刃有余走近古文的殿堂。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教学中立足根本,才能品鉴出古文的精深,感受到无穷的魅力。实施语文教学,我们实际上是在传递民族精神,是在孩子们心中栽种下中华民族的根。作为一位高中教师穿梭其中,痛并快乐者。今后的日子,力求走稳每一步,走好语文教学之路。

(作者单位:阜阳市临泉实验中学, 安徽 阜阳 236400)

猜你喜欢
知识框架古文教学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的一点思考
古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使用留白法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的教学策略研讨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有效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