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鸿飞
摘 要: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区域教研部门要以新教研姿态实现对新课程的专业支持,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教研智力支撑:以课程实施为重点,强化育人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化教学改革;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教研均衡;以思维转型为保障,强化教研实效。
关键词:课程改革;区域教研;教研转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們培养时代新人构建了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教研部门要以新教研姿态实现对新课程的专业支持,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教研智力支撑。
一、以课程实施为重点,强化育人为本
《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教研部门要以此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区域教研要统筹课程综合实施
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生命成长质量、基本生活能力、社会技能和审美情趣与能力。地市教研部门要指导县(市、区)教研部门和学校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不折不扣落实科目设置和课时,不搞变通,不搞阴阳课表,尤其要开设好体育与健康、劳动教育、信息科技、艺术等课程。还要对教学、考试评价、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常规等作系统整体规划,促进“教—学—评—研”的系统设计,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育人体系。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赋予课程与教学常规管理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不断与时俱进。如温州市从2008年开始,连续14年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常规提升行动,连续13年举办小学课改领航现场会,就是为了强化课程与教学管理。教研部门要进一步指导学校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为强化育人为本提供管理、指导、服务等专业工作。
(二)学科教研要强化课程育人意识
学科教研不能停留在听、评、导、研一节节的课上,而是要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内涵,把握其变化之处、增加之处、核心之处,从课程角度把握如何实现课程育人。这就要研究如何以核心素养为主轴,开展教、学、评的实施,处理好一节课与一门课、课内与课外、作业与评价、学段与学段、学科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关系。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以文化人、课程育人,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方面设定课程目标的学段要求,有别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设定,凸显了语文实践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这需要我们开展深度教研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实施。
(三)学科间、学段间要落实联合教研
《课程方案》十分强调综合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要求除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外,其他课程都设计不少于总课时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同时,《课程方案》注重幼小、小初学段衔接,比如一体化设计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整体设计等。这就需要学科间的联合教研,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关注学科间知识的关联,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同时,这也需要学段间的联合教研,以便不同学段的教师加强沟通,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课程整体育人的效果。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化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表征,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刻画。《课程方案》将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理论基础和内隐脉络贯穿始终。今后,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将成为教研部门的主要工作。深化课程改革必然涉及教学变革。温州市从2014年开始,至今已经启动了三轮课堂变革。其中,小学教研从2021年3月开始启动素养课堂、素养作业、素养评价改革。这与新课程的精神十分吻合。
(一)素养课堂:为学生生命赋色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成功不仅依赖于我们能记住的信息,还取决于我们感知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将知识应用到现实场景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记忆在未来还会有用武之地,但教育将更加重视学生学以致用、知识迁移的能力,即将所学知识用来应对现实问题和挑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素养课堂强调学科实践,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注重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将事实性知识转化为过程性知识,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温州市在第三轮课堂变革中成立了80多所素养课堂实验校,这与新课程精神高度吻合。
(二)素养作业:为学生成长赋能
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新课程理念落地的难点,而且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温州市于2021年3月成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研究”国家级教学成果应用示范区,又于2022年4月成为浙江省作业改革实验区,全市成立了123所中小学素养作业改革试点校。作业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让作业回归育人本质。素养作业以促进五育并举作为作业改革的新使命,以实现综合优化作为作业改革的新思路,以成为教学改革引擎作为作业改革的新支点,使学生通过做作业巩固学习,使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成为培养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习惯、提升核心素养的过程。2021年10月,在“双减”背景下,温州市出台了《温州市减负提质作业管理指南》和义务教育10个学科的作业设计与实施要求,旨在通过作业改革的“加减乘除”,减去学生过重、单一、单调和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作业数量和时间,增加德育、体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亲子交流等的作业内容,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读书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素养评价:为学生人生赋力
《课程方案》强调要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素养导向的评价要树立整体的义务教育评价观,以学生素养发展为主线,以义务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为重要指针,明确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与关键行为为表现。教研部门要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整体规划和设计学段、模块或主题、单元或课时的评价目标。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核心素养,这四个核心素养不是割裂的,而是立体交融在现实情境中的。评价要看学生在情境中如何解决现实世界或模拟现实世界的问题。素养评价要以学业质量评价为依托,整合日常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综合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构建有实质内涵的质量话语体系和改进机制,为学生的人生赋力。素养评价对教研部门而言,是崭新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教研均衡
过去,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教研活动,但大量教师的课堂依旧、作业依旧,他们按照自己的教学惯性日复一日地劳作。《课程方案》提出要“强化专业支持”:“增强教研供给的全面性与均衡性,实现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教育环节全覆盖,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各类教研活动发挥应有的服务、引领作用。”温州市的学校尤其是小学,面广量大,全市500多所小学的3万多名教师,7成在乡村。要提高教研的覆盖率、均衡性,有效路径就是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云教研的方式。近几年,温州市在这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一)“互联网+同步教研”,促进教研共享
2019年开始,浙江省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行动。这对发展不均衡的山区、海岛带来了教育发展机遇。温州市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在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活动的同时,推进30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互联网+同步教研”机制,通过城乡结对帮扶学校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研究探索结对学校教师共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的协同教研和管理机制,促进优质教研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研共富。
(二)“空中飞课”,为乡村美育加油
温州市不少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音乐、美术课程,长期由非专业教师兼职授课,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薄弱。2021年,温州市启动乡村美育计划,招募了200多名音乐教师与文成县、永嘉县等地的乡村学校结对,常态化开展“空中飞课”,切实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结构性缺编问题。具体做法是:位于城区的教师在自己学校的音乐教室,通过屏幕给远在山区学校的孩子们上课。开展“空中飞课”教学的教师都是自发报名参加乡村美育计划的音乐教师,他们都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某一个年级结对,支教一年。课后,教师们常会在群里交流,还会安排线下“备课磨课”会。目前,“空中飞课”正在温州全市逐步推广。这与传统的“互联网+同步课堂”相比,更加关注支教班级的学情,同时也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的教研新尝试。
(三)“每月名师公益讲坛” 和“每月线上公开课”,惠及全市乡村教师
疫情期间,线上教研成为常态。温州市借助信息技术启动了“每月名师公益讲坛”等教研項目,具体操作如下:每次安排一位名师、骨干教师进行主讲;每期讲坛的内容聚焦学科教学中的某个教学难点或关键问题;时间为每月的固定日晚上。这让全市尤其是乡村教师能在线上参加教研活动,深受教师们的欢迎。2022年,温州市还推出了“每月线上公开课”教研活动,让教师们足不出校就能参加教研,这打通了教研时空壁垒,加大了教研资源共享力度,惠及全市乡村教师。
四、以教研转型为保障,强化教研实效
新课程呼唤教研的转型。结合课程改革的新任务,教研转型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树立五种意识:
(一)政策意识
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中,教研部门作为研究、指导、管理、服务业务的部门,不能亦步亦趋,也不能自娱自乐,而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政策意识,提升政策理解力、研究力和执行力。尤其在当前,要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和《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政策精神转化落实为专业领导力和服务水平,带动区域教育教学的全面提升。
(二)高质量意识
教研工作绝不仅仅是指导几节公开课、获几个奖项、评出几位名师、做几场活动、立几项课题,而是要为提高区域高质量教育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教研切忌形式主义,切忌花样折腾。没有质量的教育,是不道德的;没有质量意识的教研,也是不道德的。当然,今天我们强调的是五育并举的质量,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质量。
(三)问题意识
教研工作不能仅凭经验、感觉去做事,而是要有问题意识,或以大数据分析透视教学问题,或在工作中敏锐发现区域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再经综合分析明确教研方向与主题,提炼成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中期、短期针对性教研思路与内容,并阶段性地予以解决,避免出现“活动热热闹闹,但多年的教学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
(四)研究意识
没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再多的教研也只是重复性的低效劳作。有效教研要以专业研究带动问题的精准解决,以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避免重复性的低效教学,以教学标准的制订、课程教学管理的规程推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以教研的前瞻性预判教学改革的走向。
(五)互联网意识
教研工作不能仍停留于手工式的操作。未来的教研要依靠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教研需求与供给的矛盾,通过云教研突破教研时空的限制,拓宽教研的广度与参与度,以有限的教研人员满足无限的教研需求,以有限的教研活动解决无限的教学问题。未来的教研要拥抱互联网,让互联网为教研工作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每个学科教师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教研的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