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彬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为了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将有趣的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运用趣味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趣味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学习,热爱学习,形成主动、认真研究、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本文从趣味性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分析了趣味性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了趣味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小學数学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启示作用。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具体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充分理解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将有趣的课程内容搬入课堂,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随着新的教育模式的转变而不断调整。学生通过掌握学习规则和学习方法不断提高综合能力,而趣味教学则是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趣味教学活动的内涵及特点
(一)内涵
趣味性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各种活动。它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降低数学知识学习难度的一种策略。趣味性教学活动不是指单一的教学活动,而是指所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具有一定兴趣的教学活动的总称。
(二)特点
1. 吸引力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趣味教学活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教学手段比较丰富,教学内容也有浓厚的兴趣,这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 个性化。趣味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的教学活动,而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的集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和对知识点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性。趣味教学活动不仅注重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交流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趣味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却开展了趣味的教学活动,对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
将趣味教学活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利于降低知识学习难度。比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除能降低知识点本身的难度,还能降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将趣味性教学活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被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所吸引,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开展探究学习。将趣味教学活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趣味实践活动或趣味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质疑,自主探究。新思路和新方法辅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激励,就会形成新的成果,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三、趣味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做好课前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制订趣味学习任务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充分备课、精心预设,将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实现趣味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整合,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预设趣味性学习任务。
1. 结合教学内容确定趣味学习素材。学习素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学活动所使用的各种道具、图片等资源。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作为辅助,以强化学生的认知。例如,动态的视频、虚拟化的场景、竞赛类的游戏和分类化的课堂活动等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 利用学习素材设计趣味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的活动安排。学习材料的精心组合和设计可以有效地切入学习内容,顺利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趣味学习活动设计完成后,教师应反复论证活动是否与教学主题相一致以及主题下活动的具体效果,使趣味活动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3. 结合教学计划准备趣味学习资料。准备学习资料是课前准备的最后一项工作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要准备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与之前的素材相比,这里所说的教学资料以习题、问题、导学单和任务单为主,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的练习资料(学习资料)进行趣味化设计和整理,植入趣味元素,增强学习资料的趣味性。
(二)发挥趣味优势,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开展趣味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趣味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课前准备的趣味性要素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各种趣味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
1. 导入生活元素,让知识点讲授亲近生活。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引入学习主题的环节。小学生年龄偏小,不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课堂学习主题,因此,在课前引导环节,教师应选择学生最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和导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元素有亲近感,教师可以将学生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内嵌在生活元素中,引导学生在触摸生活元素的同时接触数学知识,产生求知欲。
2. 融入趣味素材,拓展知识点掌握深度。在学生初步掌握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将趣味的材料融入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组合三角形,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再引导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随后对其他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延伸学习。
3. 开展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后,教师往往选择大量的习题,将说和练结合起来巩固知识。但是,大量、反复的练习会让学生产生枯燥和抵触心理,因此,在巩固和提升环节,教师应采用趣味活动,让学生在个性化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如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彼此分享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反思。在组织学生参加有趣的实践活动后,教师应让学生交流经验,反思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思维角度与他人的差异,并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更深理解。在开展经验交流与反思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交流、趣味探讨、共同进步的氛围,优化学生的交流及反思效果。
(三)布置趣味作业,引导学生高效应用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终点,课后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作业布置要凸显科学性、合理性和趣味性,不能单纯以练习题为主。教师只有将各种趣味性元素融入作业中,提升作业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
1. 改变传统命题形式,让学生乐读题、乐解题
熟练掌握技能需要经过多次的磨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同样需要多次练习。在问题设计中植入趣味性元素,可以让学生乐于读题、分析题、解题。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引入问题中,也可以通过情节替换或创设闯关情境,将工程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年龄问题等学生常见却枯燥的题目放到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题的方法和规律。
2. 设计趣味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趣味实践作业是提高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原理,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内化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逐渐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设计趣味的实践作业。
(1)作业设计要凸显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和创新性。趣味性要求教师确保作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个性化是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或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手工制作数学模型,观察和挖掘数学模型中包含的知识点;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抽象思维训练。实践性是指允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作业,锻炼实践能力。创新是指作业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个性化的作业记录。教师虽然无法时刻关注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记录下来,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学习反思,完善自己的学习思路与方法。
(3)多元化的作业评价。作业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检查和判断,也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有效途径,还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如采用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小组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通过不同的关注角度和不同的评价主体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 开展亲子活动,设计趣味合作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亲子活动按照开展形式可以分为线上活动、线下活动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活动。教师可根据数学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亲子活动形式,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协作、具有趣味性的亲子活动,通过活动任务的引导和驱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思考、在玩中巩固、在玩中提高。
总之,趣味教学活动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将趣味教学活动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