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探析

2022-05-30 10:48徐贵玲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大学生

摘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乏味、思政教师挖掘的课程资源有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不显著等,是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2017年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文件,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新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适应新时代要求,实现自我价值。文章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并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为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及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03

1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

我国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而生的,内涵深厚,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学生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希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

95后、00后是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也是互联网原住民,是在现代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追求个性、独立、自我的新一代。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一方面,这一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较快,有很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另一方面,这一群体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对西方的一些多元文化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容易出现自我价值迷失的情况,进而对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认同感下降。

1.2 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乏味

当前,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多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值得注意的是,好的课程要依靠好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多是由各大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负责,且主要是将课堂教学作为思政教育传播的主阵地、主渠道,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习和价值实现之间的关联性,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社会[1]。但事实上,部分高校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这一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很多大学生反映,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趣味性较差,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质量不高,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1.3 部分教师挖掘的思政资源比较有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据调查,有的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够,没有主动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只追求完成教学大纲任务,多是简单宣讲道理,知识积累不足,没有充分挖掘、设计课程,也没有结合案例因材施教,更没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换看法,致使思想政治课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内容简单空洞的现象,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

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

2.1 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任务[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充分体现出当代中国精神内涵,蕴含着中国全体公民的价值追求,在高等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近年来,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纷繁复杂,大量涌入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漠视传统文化的现象。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宣扬爱国主义引导下的民族精神,将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作为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这对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大的益处,能够促使大学生进一步成长,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2.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深沉而持久、广泛而深厚的镌刻在骨子里的自信。当代大学生承载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大使命,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其中蕴含着我国各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和气质内涵,为我国各个民族的发展壮大集聚了能量。高校应在思政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品位,并在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元素,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3 有利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高校是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要基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高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根本任务,并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习近平總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高校要通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等途径,持续地、全方位地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底层逻辑,使高校大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进一步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渐行渐近。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要课程和主要阵地,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力和发展力的认同感,很好地呼应了构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模式的价值诉求。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承,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积累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知识智慧,也为我国发展集聚了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在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交锋日渐激烈的今天,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须从融入内容和方法着手持续发力,使融入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1 内容上

3.1.1 红色基因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文化的重要性,提出积极学习各个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高度重视并鼓励宣传和弘扬红色基因精神,并针对红色精神传承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

在对大学生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红色基因元素,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应考虑融入红色基因文化,促进红色文化直接进入大学生课堂。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传统的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相结合,在保证内容的基础上,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本土或者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项目化研究,在项目研究中进一步践行红色文化的德育功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如笔者所在的学院,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由指导老师带队,将学院的学科特色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开展“红色主题纪念馆GIS展示探索党日”活动,引导大学生学、思、践、悟红色历史,实现红史育人的目的。

3.1.2 校园品牌活动

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进而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引导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文化,积极展示自身的个性风采,促进不同人文思想的交流和碰撞[5]。可见,在对大学生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发挥校园品牌活动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南京邮电大学就通过打造形式多样的校园品牌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例如,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青年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与家国情怀;组织开展梦想公开课、信仰公开课,通过“线上+线下”“会场+现场”等方式,突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开展“创青春”创新创业活动,助推大学生进一步发展。

3.1.3 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和手段,也有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直接融入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例如,南京邮电大学非常注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培育扶持志愿服务项目,结合西部、苏北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宣讲招募等工作,鼓励大学生在建功西部、社区服务等方面贡献青年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学以致用,在活动中弘扬志愿者精神。通过实践活动,有效强化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也激励了更多大学生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3.2 方法上

3.2.1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新形势下,高校可以依托红色基因教育、校园品牌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全力打造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在教育资源,如将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军训工作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举办“榜样的力量”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文化榜样,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强化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阅读经典为切入点,开展“经典阅读”系列活动;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学校学工部可以根据节日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学生思政工作落实到日常育人实践中,使大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3.2.2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課程思政建设是针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关教育工作开展的综合性改革,必须同步开展教书与育人工作。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日常工作的中心环节,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挖掘课程的人文精神底蕴,积极变革,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高校教师作为日常对学生开展教育的主体,要加强对日常教学过程的思考,探究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人文情怀等,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结合,充分挖掘课程教学资源,多采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3 增强新媒体的育人功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课程教材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95后、00后作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思想十分活跃。因此,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高校应在利用教材开展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微博、专题网、公众号等新载体,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用更贴近大学生心理的方式,从学生关注的热点、兴趣点和“网红点”入手,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此外,还可以利用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线上大力开展生动、活泼、轻松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因此,在发挥新媒体的育人功能时,应秉承立德树人的初衷,加强对特色主题活动的宣传策划,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扩大文化覆盖面,提升文化影响力,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4 结语

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和调整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深入挖掘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强调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性,整合多方资源平台,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 洪早清,袁声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38-46.

[2] 程璐,黄明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思维:读孙其昂教授《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2(2):132.

[3] 高长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N].光明日报,2016-09-05(016).

[4] 范晓光.论高校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育人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78-79.

[5] 陶然.试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双内核精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35-37.

作者简介:徐贵玲(198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