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2022-05-30 10:48王建奇
家长·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教师

王建奇

实验可以被看作是生物教学的精粹,占据着核心位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会产生直接影响。部分教师认为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另一部分教师认为实验教学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客观来说,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必然是利大于弊,如何控制其中的弊端,解决学生由于实验而过度分散自己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需要重点处理的一项任务。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实验仪器设备并不丰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没有为学生配备充足的实验器材。生物知识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多种课程资源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生物实验,学生没有充足的条件支撑自己实验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

其次,实验课受重视程度低。在传统的教学并不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翻翻书本,看着书本上的图片自我理解,没有设置好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实验设备方面,并未根据实验内容,提前采购或准备相应的实验仪器、药品等。虽然在素质教育环境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我国教育工作者长期被应试教育理念所影响,所以要求其快速从传统教育理念融入新型教育环境是不现实的。而在过渡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旧会习惯应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手段,忽视带领学生开展实验。

最后,学生对实验的认知相对较浅,自身能力无法得到锻炼。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囿于教学思想的限制,把生物实验课堂变成了自己的主要战场。在讲解新内容时,大部分教师未进行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未给学生提供准确的实验步骤、操作提示、参考资料等,建议提出相对片面,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背景不清楚,实践能力的形成及技术掌握受阻,甚至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操作实验器材,不知道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课堂上,忽视学生的理解与体验,把学生放在过于被动的位置上,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实验,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布置预习任务,奠定基础

布置预习作业可以有效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促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准备,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跟随教师的思路,不至于措手不及或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做好教学铺垫。例如,带领学生观察并饲养蚯蚓前,教师可在预习阶段,要求学生提前搜索与实验内容有关的信息,了解基本的实验流程以及实验重点。而在授课时,教师可先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介绍与实验内容有关的要素,引导学生找准实验的重点。例如,实验的目的、观察的重点以及不同的观察方式等。之后引导学生逐步推进实验内容,对蚯蚓加以观察以及饲养。由于做好了充足的预习工作,学生的整体操作都相对较为稳定,也能如预期一般达到实驗目的。

除此之外,在预习阶段,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根据对实验流程的了解,撰写一份预期的实验报告。通过这一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以“观察酵母菌和霉菌”这一实验为例。在正式开展实验活动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完成预习工作后,撰写一份基础的实验报告,了解实验的过程,实验的名称,实验的目的、器材以及现象。对其中的重点环节,如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尝试性地判断实验的现象,而后在正式教学中逐步开展实验活动,并对现象与自己的预期相互比对,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性,然后重新回顾实验流程,加深其对实验内容及目的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二)改进演示实验,调控演示

演示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实验教学方法。在演示实验中,起到主体作用的大多是教师。教师要为学生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这一方法相比于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法,会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不会过多地延误教学进度。

首先,在正式开展演示实验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合理的教学设计,并且正确看待演示实验的教学作用。演示实验虽然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但并不代表教师要时时刻刻带领学生演示。实验过多,很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把演示实验看作追求形式,那么演示实验的价值并无法有效发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虽然起到了主体作用,但也一定要考虑学生,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感知,了解其对知识形成的理解,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过多评判学生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解“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单元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展开“鸟类适应飞行特征”的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同的鸟类,这些鸟类在飞行时有什么样的特征,并鼓励学生思考鸟类的飞行特征与其自身的体型、翼和骨骼有怎样的关系。与此同时,教师可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一些鸟类,如鸽子、麻雀等,鼓励学生在亲自观察的过程中,尝试判断自己的猜想。

其次,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做好调控演示,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会应该观察什么,应该怎么观察,而不能只关注实验过程,或只关注一些趣味性的环节。

针对观察什么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实验的目的,以定向性的目标对学生形成驱动。与此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学习状态,尽量消除外界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干扰。例如,在“植物种子的萌发”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在实验中,可要求学生观察以下要点:如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再观察种子的胚根、胚轴、胚芽,最后观察种子的子叶或胚乳等,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对演示过程形成了解,把控重点。

针对怎么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合适的实验小技巧,强化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例如,先带领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然后鼓励学生站在综合比较的角度上,观察教师的演示,形成心理定势,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演示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与实验中所体现出的生物知识。在正式实验前,教师要做好准备,明确实验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装置,选择合适的实验室,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整体价值,提高实验教学实效性。

最后,教师要注重实验重点,要排开次要细节。以“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这一实验为例。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对实验器材都会产生较强的好奇心理,如黑纸片、天竺葵、水浴加热装置等,但是对最终呈现的实验现象却会产生忽视。因此,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须对演示过程进行调整,必要时可以应用实物投影技术,强化可见度,深化学生记忆。

(三)组织学生实验,合作参与

相比于演示实验来说,分组实验可以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兴趣,也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但是在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不能完全把实验交给学生,防止学生由于能力限制而出现过多的问题,影响原本的教学状态。

首先,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选择合适的分组实验时机。在正式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提前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实验能力,然后对其分组,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活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在“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的实验器材,如大豆幼苗、蒸馏水、全营养液、缺N营养液、缺P营养液以及缺K营养液,要求学生每一个小组自行选择一组营养液,以溶液培养法培育大豆幼苗。在实验结束后,组织不同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并彼此对比,分析在不同营养液中植物的生长状态,判断植物生长需要的客观条件。

教师应丰富学生开展自主实验的机会,并提高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所处的位置。结合常规教学模式分析来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机会开展自主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兴趣与热情。对此,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上也有动手的机会。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做。当学生能亲自参与实验时,对知识的记忆会达到更高层次。

教师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在每次实验前,都需向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之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则,在完成实验活动后,能主动整理实验器材,打扫卫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行为习惯。

其次,教师要优化实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当学生具有了较高的动手能力,教师必须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穿插分组实验。

第一,要组织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要求其了解实验的大概内容。为了加强学生的准备效果,教师可在这一阶段设置一些与实验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丰富自己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过程等。如此一来,在正式开展实验时,学生便能游刃有余,不至于手忙脚乱。

第二,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实验分工。在正式实验前,学生小组需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合理划分实验步骤并分配实验任务,保证每一个同學都有参与实验的机会,防止出现优等生操作、学困生观看的局面。

第三,在实验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例如,在“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绘制动物细胞结构图,并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正确的结构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以及结构图演示,合理地对自己所绘制的结构图加以优化,纠正错误,提高操作技能。

第四,在完成实验后,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归纳反思,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提高其思考能力、探究能力与实验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反思讨论,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在之后的实验中逐渐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实验认识,不断提高实验学习实效性,完善自身核心素养。

(四)尝试构建模型,引导创新

构建模型类实验是初中生所接触的一种创新性实验形式。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实验来说,这种实验的开放性、自由性会更高,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且,在构建模型类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能真正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展开模型建构实验。结合以往的教学情况分析,很多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只知知识表层,不知知识内涵,并且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也很容易会遗忘。对此,教师便可引入模型,要求学生根据概念制作相关的生物模型。例如,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眼球结构中的各部分组成等,让学生在亲自制作模型过程中,对这些知识形成深刻记忆,了解各结构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生物学规律教学中,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开展模型构建活动。例如,在讲解“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与“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为学生出示一幅小肠壁结构挂图,让学生对此形成基本了解。之后,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相应的模型,并要求其在同组同学的辅助下,记录在制作不同组成部分时所用的纸板面积。当学生的模型作品生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与同组同学展开实验过程回顾,分析小肠壁的内壁面积与外部面积比例以及两者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判断自己所制作的模型分别对应小肠结构的哪些部分。通过这一方式加强学生对生物学规律的了解,也可提高其对知识的直观感受,突破固有的教学限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生物模型解释生物现象的本质特征。例如,在讲解“气孔的张开、闭合原理”时,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应用长条形气球,通过向气球内吹气、放气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促使气球自动变弯。当学生掌握了这一原理,对气孔的张开、闭合理解也会逐渐深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实验仪器缺乏、实验开展率偏低、学生对实验的认识较浅、自身能力无法得到锻炼等,这些问题整体体现了实验教学价值。对此,教师要做好有效的教学调整,辅助学生改进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分组实验、构建模型,使之在多样教学模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综合水准与核心素养。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实验教师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最美教师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教师如何说课
做个怪怪长实验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