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科学运用评价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形式、评价活动、评语设计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展开优化处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教师要创新评价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更多自评和互评活动,对评价语言做专业设计,以提升评价助学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中完善学科认知。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评价;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2-0028-03
引 言
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对评价比较敏感,因此,教师要对评价形式、评价活动、评价语言等做出积极探索,推出完善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科学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激励,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形成良性冲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科教学注入活力。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优化学生学习环境
在选择评价内容时,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摆脱传统单一模式的束缚,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科学而全面的测评,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一)评价内容广泛
教师需要做拓宽处理,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有效整合评价资源,发挥课堂评价的助学作用。学生的听课表现、学习态度、训练效果、操作能力等内容,都属于评价范畴。对此,教师要做好必要的观察和调查,全面收集评价需要的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系统总结。
此外,教师要注意推出更多评价活动,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将评价作用发挥到极致。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和平移”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案例,要求学生进行观察,找出轴对称的图形,并说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学生都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发言。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通过一次简单的观察任务,抓住机会做点评,为学生带来了更多思考的机会,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1]。
(二)评价情境直观
在确定评价内容后,教师要将评价机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点评、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渗透一些评价内容。在课堂训练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例,要求学生借鉴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评估,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启示。特别是展示学生的错题案例,这是从反面做警示性评价,能使学生产生更直接的触动。
教师在组织评价活动时要有创新意识,以提升评价的激励作用。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错题信息,要求学生做错题原因分析。学生对错题比较敏感,能快速行动起来,开始观察分析这些错题。经过详细分析,很多学生找到了错题的原因。有的学生说,这些题目出错的原因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对组合图形的分割处理不到位,出现测量计算错误;也有的学生说,归根结底是不认真导致的,这些错误不属于知识应用问题,而是方法和态度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评价形式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诸多评价形式,教师要有灵动开放的意识,在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时空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在接受评价中启动学习思维。
(一)评价主体开放
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在选择评价主体时,教师要有整合意识,根据评价需要,适时选择评价主体,让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进来。这不仅可以丰富评价手段,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触动。特别是家长的介入,能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其激励效果更值得期待。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导学环节拿出正方体和长方体两块积木,要求学生做观察,让学生讨论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学生开始观察和讨论,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顶点、棱做观察和梳理,并以填表的形式做归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评价,针对观察学习,说说自己的体验。然后,教師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能够做细致观察,并借助生活经验做归结,获得不错的学习效果,希望以后要多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自评,改变了评价主体,使学生更能接受评价。
(二)评价方法灵动
在评价环节,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包括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主评价、互动评价、符号语言评价等。由于学生对这些评价方法有不同的接受度,因此,教师要针对实际教学内容,做好合理设计,融合多种评价方式,自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科学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触动,激发其学习思维,形成崭新的学习成长点。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出示具体课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减,找到异分母相减的路径。经过一番探索,学生逐渐理顺思维,做出正确归结:先做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进行相减操作;计算结束后,如果能约分的,还要做约分处理。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索表现进行评价:“根据分数性质做通分处理,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相同分母的分数可以加减,这是旧知。针对新情况做出对应处理,借助旧知完成操作任务,这当然是比较合理的设计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对学科学习有了更多的信心。教师在评价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细致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操作表现进行分解介绍,自然能使学生感觉更为亲切,产生更多的心理触动。
三、评价活动多元化,激活学生学习潜力
评价活动多种多样,教师要做好教学调查,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对应设计,推出自我书面评价、自我口头评价、小组成员口头评价、小组组长赋分评价、网络交互评价,以及教师组织的测验考试、作业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2]。
(一)口头与书面结合
新课程改革后,推崇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流认识。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在学生自评时,教师要做出详细要求,让学生从几个方向展开思考,对自身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学生互评环节,教师要对评价标准进行细化分解,让学生合理运用评价手段,给出更为科学的评判。
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自评时,要先做好具体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将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自省反思作用。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训练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设计,判断这些题目中把谁看作单位“1”。比如,公鸡的数量是母鸡数量的;第一天做的是总数的;红花朵数是蓝花朵数的等。学生快速做出判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介绍思考方法,然后口头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在课堂训练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训练任务,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完成计算任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计算结束后用书面的形式对训练表现做评价。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和归结,形成书面训练反思。通过口头和书面等不同形式做自评,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优良表现,还能够进行自我检查,深刻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二)展评与赋分对接
教师设计测试题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能够获得最清晰的评价结果。在成绩评定时,教师可以做等级区划,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训练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借鉴。此外,教师在组织小组评价时,也可以引入赋分评价机制,将展评与赋分对接,让小组组长或其他组员运用赋分形式进行互评。
教师利用测试对学生的表现做客观评价,不仅能够形成学习激励,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确定自己的座位处在班级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学生对此很熟悉,也有生活经验积累,自然能够做出准确判断。教师可以用问题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将答案展示出来,并设定具体分数,对学生的抢答情况进行评价。在学生抢答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精确定位,用“横竖”数对展示出来,并进行描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找到判断思路。教师再次提出抢答问题:“这是电影院座位图片,这里有几个数对,你能够快速找到具体的位置吗?”学生进入观察环节,很快就能找到具体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判断做赋分评价。教师可以继续设计,让学生介绍自己家的位置,并以學校为参照。这个位置设定比较抽象,学生再次进入抢答环节,课堂学习气氛浓郁起来。教师不断推出抢答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建立立体认知,形成空间意识。特别是抢答赋分评价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激励和启迪。
四、评语设计多元化,激励学生学习创造
新课程改革倡导鼓励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对评语做创新处理,不能简单化、模式化,要突出个性,提升评语的专业性,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更为顺畅[3]。
(一)设计激励评语
在评价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评价语言比较敏感,因此,教师要在评语设计上进行创意探索,让学生感受到触动,这样才能形成激励作用。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表扬,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激励性评语不能模式化,教师要有创新设计的意识,让学生有心理触动。同时,教师的评语也不能太过简单,要追求个性化。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时,要注意“就事论事”,针对学生的感悟点展开设计,评语要凸显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激励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可以推出课例:“淘气说,‘我的铅笔数是小丽的,小丽总共有6支铅笔,你知道淘气有多少铅笔吗?”学生开始思考讨论,很快就有信息回馈:“小丽有6支铅笔,淘气的铅笔数是其,用6乘以,就可以得到正确结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探索做出评价:“这个方法很直接,能够顺利得到正确结果。如果换一个条件:‘淘气的铅笔数是小丽的,
这时淘气的铅笔数是多少呢?”学生再进行计算,很快就可以得到结果。教师再做评价,要对学生的学习探索精神进行鼓励,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深入学习,掌握操作规律。
(二)采用专业评语
评价语言要体现专业性,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迪。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太过简单,要多做分析性评价,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其激励效果也会更突出。教师在设计专业性评价语言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以及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在数学等量关系梳理等方面的表现,这样才能做出客观分析和评价。
教师可以设计训练任务,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自然形成学科认知。例如,在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列出课例内容,要求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一个数的4倍与这个数的和是55,如何求出这个数?一个数的2倍比25多5,如何求这个数?”学生开始列方程,并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做点评,如“能够先设计出未知数,然后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是最为关键的梳理和设计,唯有形成对应关系,才能形成解决方案”“解决方程问题,找未知数是关键,确定未知数后,围绕未知数列方程等式,一定要将所有数据都纳入,不然就会出现问题”。从教师的评价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些评语没有单纯从“好不好”的角度展开设计,而是对操作路线做梳理,对梳理结果做分析,这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让学生在评语解读中掌握新知。
结 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评价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核心,形成内驱动力。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做调度,对评价方式、评价活动、评语设计进行创新探索,升级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多元性,让学生主动展开学习,自然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邰羽.多元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2021(26):137-138.
金钰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24):119-124.
陈秀香.延迟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J].教师,2021(17):45-46.
作者简介:龙小琴(1971.9-),女,福建武夷山人,任教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