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石海丽,女,浙江诸暨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 项目名称]
本文系2021年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研究课题:“‘双高背景下高水平双师队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K202145)的研究成果。
[ 摘要 ]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在“双高”时代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发生了进一步变革,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成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标杆要求。然而当前双师队伍建设尚存在内涵认识缺乏统一、认定标准缺乏统一、“偏学历化”现象严重、双师培养企业参与度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双高”背景下高水平双师队伍培养路径,提出“双高”背景下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分级培养路径、完善培养体系、改革评聘机制等措施,不断加强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
[ 关键词 ]
双高背景;双师队伍;分级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8.046
1 高职院校“双师型”职业化教师队伍的内涵
何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双职称型”,就是教师不但要具备系列职称,还要取得另一种职称;第二,“双素质型”,就是教师要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第三,“双证书论”,具有教师资格并且具有工程师等技术职务人员进行教学教育工作;第四,“双能力论”,要求教师不但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还可以带领学生实践。第五,“双融合论”,要求教师具备双证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双能力[1]。
针对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要具备高职教师资格、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本行业执业资格、教学经历等4项必备条件,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
2 高职院校“双师型”职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是核心要素,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力量。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受教育人员具备某项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教育,从而从事某种生产劳动,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为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教育是为了将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提高,从而满足个人就业需求以及社会岗位需求,保证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推动国家产业结构改善优化。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實践能力要求更高。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也相应有其独特的要求,那就是既能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如果教师没有相关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只能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无法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3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2019年4月“双高计划”提出要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但是,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和认定标准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首先,内涵定位不够清晰。无论是“双师型”的教师层次论和教师类别论,都未从职业教育及职业院校的教育功能角度研究“双师型”教师内涵。有学者认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但这个内涵界定缺乏基于类型教育的功能属性的要求。
其次,认定标准的内涵仍然较为模糊。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正式的、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认定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对“双师型”教师认定条件总体较为宽泛。大多数“双师型”教师实际上是“双证型”教师,部分“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学要求不相适应,或并不具备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一定时间实践的经历,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需要的真正“双师型”教师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在认定过程中,存在“重佐证轻能力”的现象[2]。
最后,高职院校双师教师相关政策不完善。人才政策与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价导向不一致,双师队伍“偏学历化”现象严重。高职双师教师个人发展政策与普通教育相同,高水平企业人才难以引进。现有的职称晋升制度主要关注“项目”“论文”“荣誉”等,阻碍双师队伍的建设发展。过分关注实践的时间,验收形式多以“汇报”为主,双师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效果不佳,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教学能力难以提升。
4 培养高水平双师队伍的措施
4.1 建立清晰的内涵定位
笔者认为,双师教师内涵应包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备规定的企业工作时间经历且获得相应行业职业资格,经过高职教育教师岗位职业能力培训并通过考核的,能够完成高职教育教学、实训实践、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工作任务的专业教师。”
“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但无论是从个体视角的“双师”素质教师认定,还是从群体视角的“双师型”创新教师团队的认定,都需要有更符合职业教育类型需求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并快速推进新标准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从这个角度来说,依据教育部提出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要求,以及 “双师型”创新教师团队建设的要求,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实际出发,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该100%具有双师素质[3]。
4.2 建立明确的认定标准体系
结合高职院校发展需求,制定双师队伍(团队)遴选标准,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目标,依托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平台、产业学院、双师培养基地,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与企业对接,使双师教师在教学育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实效。制定双师队伍(团队)遴选标准,以标准培塑师风,打造高水平的课程教学优秀团队、技能实践优秀团队、科技服务优秀团队和创新创业优秀团队。
4.3 建立“师德为先、团队建设、分类培育、分级认定”的培养路径
在岗位设置、评定考核、能力培养上始终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从双师教师的内涵、标准、能力出发,实际上就是从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出发,结合“双高”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在深入剖析双师教师核心能力的进阶式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形成专业发展需求的发展模型和体系。增加实践实训、技术服务比重,通过建立“操作性”评定标准,对双师队伍实施逐级认定[4]。
4.3.1 充分发挥党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作用,统筹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引导全体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4.3.2 做好双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明确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整合专业群的师资资源,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结合,制订有针对性的双师队伍发展规划。
4.3.3 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契机,实施教师分类培育,打造高水平双师团队。以教学名师为核心,打造课程教学优秀团队;以技能大师为核心,打造技能实践优秀团队;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打造科技服务优秀团队;以创业导师为核心,打造创新创业优秀团队。
4.3.4 在双师队伍人才梯队培育中,按“初级资格”“中级资格”“高级资格”逐级认定培养,制定全过程“操作性”考核标准。
4.3.5 打破双师教师发展通道壁垒,取消企业人员入校后的职称“转评”,制定“不同系列同级职称视同、不同系列自主选择晋升”的职称晋升原则。
4.3.6 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双师教师发展模型。双师教师除具备必备条件外,还需要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资格、主持教改科研项目、企业科技指导员、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或指导职业技能大赛等拓展条件,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教学能力、技能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六大能力[5]。
5 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体系
5.1 新教师“培育”计划
为新入职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结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除人事处、教务处、教师工作部统一安排的新教师培训外,还可结合国家、省市政策文件和本校学生工作特点,分别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共青团工作等,进行专项辅导。
5.2 全体教师“培养”计划
定期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师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每年举办教师职业素质能力大赛,以赛促学,并邀请获奖教师进行示范班会展示。每名教师可以根据本人兴趣及所从事相关工作需要,选择1—2个职业发展方向。学院鼓励、支持教师根据个人的专业背景、发展方向和所从事工作开展教师工作专题研究。要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在校级科研课题中单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研究”方向,为教师搭建科研的平台,以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5.3 优秀教师“培优”计划
做好优秀教师典型的培育工作,提升教师使命感。设立“我心目中的好教师”等校级教师奖励活动,发挥教师队伍中优秀人物的示范作用。以优秀骨干教师为核心,各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师精品项目建设”“教师工作坊”等活动。以点带面、以研促育,逐步扩大参与面,促进全体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选聘优秀教师思政课程的授课,鼓励教师承担教学工作。选拔表现突出的教师研修深造,支持教师到企业锻炼[6]。
5.4 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评聘机制
完善《岗位说明书》等规章制度,明确教师工作职责,全面加强教师纪律作风建设。制定《教师考核办法》,构建“学生满意度测评、同行互评、学系评价、学生工作部门评价”四维度全方位考核体系,重点考察政治素养、工作成效、学生认可度。在优秀教师、工作者表彰体系中纳入一些优秀教师表彰奖励,通过合理落实名额单列,为职称晋升、职级调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6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现如今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路径。在校企合作运行体系中,高职院校要以自身办学水平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企业在双师队伍培养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企业职工培养推进过程中,可以依托企业发展长期战略,将问题导向应用于校企合作体系中,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优势,构建系统性的适合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将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提升至更高水平。
7 有效实施基于评价反馈的动态预警与改进机制
基于高等职业院校成熟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依托“双高计划”建设质量过程评价,建立“双高”任务动态预警与改进机制。一是按照“双高”建设绩效指标,制定分年度建设绩效指标,并在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输入数据,设立预警线,及时针对各类过程评价反馈数据,实时诊断,动态预警,限期改进,有效实施数据修改;二是建立定期巡视诊断与评价机制,针对动态预警信息反馈的问题,给予一定整改时间后,由项目负责人针对问题的改进措施、改进成效等情况进行汇报,专家组针对改进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质量評价,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督促。通过不间断进行综合评价与改进,确保“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8 结束语
2019年以来,职业教育启动大改革,经中央及各部门批准的职业教育各类文件密集下发,反映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大机遇,而“双师型”职业化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打造工匠之师。
参考文献
[1]吴显嵘.“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71-74.
[2]郭天平,陈友力.“双高计划”建设视域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培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66-70.
[3]任君庆,胡晓霞.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高质量实施“双高”建设[J].职教论坛,2019(4):30-32.
[4]林青红.“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9(4):39-43.
[5]张祥永,李琼贤,李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连云港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12(2):78-80.
[6]黄政魁,李兰花,黄政艳.高职院校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路径[J].广西教育,2019(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