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弟
摘要:大多数文法学家认为however是连接副词,各词典学家将其划分为副词和连词。从词源上来说,however是由两个副词how+ever构成,所以however本身是副词,但是从副词的修饰功能到连词的连接功能表明它发生了语法化。因此,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结合however的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探究它的语法化过程和动因,并结合认知理论研究其认知机制。由此发现,however经历了从表示“不管怎样”和“无论到什么程度”时用来修饰到表“然而”时用来连接的语法化过程;动因是句法环境的改变和高频率重复使用;遵循从范畴化到非范畴化再到重新范畴化的认知规律,并且通过转喻和隐喻机制实现语法化。
关键词:however;语法化;认知机制
沈家煊[1]认为,语法化简单来说是指实词虚化现象,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语法化也是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并且是语言不断虚化的过程。对语法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语法化的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语法化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角度和范围等;另一类是语法化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各种词类的语法化,短语和构式的语法化,话语标记语的语法化,以及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研究。本文将对however一词的语法化进行研究。
首先,对however一词的词性,大多数文法学家,如章振邦[2]、Quirk et al.[3]、Biber et al.[4]、薄冰[5]、B?rjars & Burridge[6]等都将however划分为连接副词,但是他们对连接副词的定义和功能没有统一的定论。张道真[7]认为however在形式上属于副词连词,也就是说它既可以用作副词,也可以用作连词,但是它不能用来连接单词或短语,只能用来连接分句;在用法上指出however可以作相反连词,连接两个并列成分,所以文法学家们对however词性还存在争议。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8],however为副词,分别有3个义项:(1)“无论到什么程度,不管多么”;(2)“不管怎样;无论如何”;(3)“然而;不过;仍然”。但是《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9]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10]认为however在表示“不管多么”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和表示“然而”时是副词,在表示“不管怎样”时是从属连词。对however的词性,各语言学家和词典学家的看法不一,而词性的判断是以功能为主的,说明however的修饰功能和连接作用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明确,however由实到虚的语法化也离不开其功能的变化。
根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1],从词源上来说,however是由how+ever构成,这两个词都是副词,所以however本身是副词,但是连接功能的出现说明however出现了实词虚化的现象,即发生了语法化,但是它出现连接作用的情况,也就是语法化发生的过程还有待研究。因此,本文从历时角度,使用词典及美国历史英语语料库(简称COHA),结合其语义和功能变化,研究however的语法化过程,探究它语法化的动因,并结合认知理论研究however语法化的认知机制。
一、however的语法化过程
语法化是一个语言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在语言历时的演变中发生的。however一词的语法化过程则需要从它的历时的发展中结合语义和句法功能去探讨,在不同的语义下它的功能是怎样变化的。
(一)however作副词
根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1],however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古英语时期(约1151A.D.—1500A.D.)的14世纪末,表示方式,意思是“不管怎样,无论如何”,用来修饰动词。此时的however形式上是由Hou和euer构成的复合词,并由连字符连接起来。它的词义是由how表示“怎样”的词义加上ever表示“强调”的词义复合而来。
在15世纪,however出现了“无论到什么程度,不管多么”的词义,表示程度,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这时的however比较接近现在形式,由how和ever构成,它们之间用空格连接。How和ever的复合程度不断提高,在之后逐渐发展为However,如:
(1)Wear your hair however you want.
你想弄什么发型自己看着办。(见《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however条下3。)
(2)However this may be, Godwin found himself.
不管情况如何,戈德温找到了自己。(COHA)
在第(1)句中,however修饰want,表示想要哪种方式;第(2)句中,however修饰be,表示无论处于什么情况和状态。However在此时的功能是修饰,它在修饰动词的同时引导了一个状语从句,把从句和主句连接起来。
(3)However carefully I explained, she still didn't understand.
无论我解释得多么仔细,她还是没弄懂。(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owever条下1。)
在第(3)句中,however修飾carefully,表示不管多么仔细。它修饰形容词和副词,表程度,在修饰的同时引导了一个状语从句,把从句和主句连接起来。在此时,however的功能还是修饰。
在however最早产生的两个词义下,它们分别表方式和程度,它与所修饰的词,不论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和副词都密不可分。句法位置也相对稳定,在修饰的同时引导了一个状语从句,对从句和主句的连接是基于它的修饰功能,此时的however是副词用法。
(二)however作连词
连词是虚词,它的功能是连接各种语言单位,不论是单词、短语还是句子。
however表示转折这一用法出现于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7世纪,意思是“然而”,如All the Land knows that: How ever, yet there is no great breach.在表示“然而”的用法刚出现时,however经常与yet、but等词连用来表示转折,此时它连接作用还不稳定,需要借助这些词来连接。此时它的修饰作用大大减弱,而连接功能逐渐增强。进入后期现代英语时期后,however的连接功能稳定,经常单独出现来表示转折,连接两个分句或句子。
首先,however可以用来连接两个分句,如:
(4)He is young,however, he is prudent.
他是年轻的,然而,他很精明。[7]841
在第(4)句中,however用于连接两个分句,位于这两个并列句中间,并且用逗号隔开,用来表示转折,把前后两个分句连接起来。however用于“他是年轻的”的后面,用于连接“他很精明”这句话,一般人们由年轻往往会想到年轻人缺乏一些经验与智慧,然而此处却表转折,他虽年轻却精明,引出了相反的意思。
它还可以用来连接两个句子,如:
(5)He tried by signs to show them that he had come on a friendly visit. The Indians didn't seem to like us however.
他试图通过手势向他们表现他友好的拜访,然而,印第安人似乎不喜欢我们。(COHA)
(6)We thought he figures were correct. However, we have now discovered some errors.
我们原以为这些数据正确。不过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些错误。(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however条下3。)
在第(5)(6)句中,however分别位于第二个句子的句末和句首,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它仍然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连接起来,表示转折。只是为了更突出第二句的转折,所以位置有变化,并且它位于句首表转折的形式也逐步稳定下来。
因此,在表示“然而”时,however用来连接两个前后表示转折的分句或句子,这两个句子没有主次之分。在表转折时,however已经不再有修饰作用,而具有了连词的连接功能。
However在中古英语时期表示“不管怎样、无论到什么程度”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到现代英语时期出现表示“然而”的词义,用来连接分句或句子,从副词语法化为表转折的连词,并且在现代英语时期,它的连接功能已经成熟,用来表示转折的语法手段已经稳定。
二、however语法化的动因和认知机制
however从副词语法化为表转折的连词,离不开语言内部本身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更会受到认知机制的作用。
(一)however语法化的动因
语法化的动因即语法化的过程是怎樣发生的,它是句法、语义和语用综合作用的结果。however从副词向连词语法化的动因有两个,一是句法环境的改变,二是高频率重复使用。
句法环境是发生语法化的内部条件,这是语法化发生的内部动因。从句法位置上看,在表示“不管怎样”和“无论到什么程度”时,however位于状语的位置,处于状语从句之中。但是当表示“然而”时,however经常处于连接的位置,即位于两个句子或分句之间,这样的位置容易发生语法化,这是语境吸收在起作用。在词语使用时,词语经常处于某一种特定的语境中,该语境就会诱发某个成分发生虚化。由于however经常出现在有这种转折的逻辑关系的两个小句或句子之间,使其发生了语境吸收,用来表示转折来连接两个分句或句子。并且和yet、 but等词的连用也会使其发生语境吸收,所以不再需要yet和but等词就可以单独表示转折意义,并且在频繁地使用中,这种语境不断固化,使其内化为however本身的词义,在表示转折时成为连词。
高频率的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11]这是语法化发生的外部动因。本文从COHA语料库按年份分层抽取1820—2010年间含有however的语料共500条,并分别对however在表示“不管怎样”“无论到什么程度”和“然而”时的语料进行标记,在此分别用A、B和C来表示,观察每50年however的不同词义使用频率的变化,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在表1中,C的使用频率是逐步升高的,也就是说,在表示“然而”时的however使用频率很高,并且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这种用法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其他的用法。这种高频率使用使它的连词用法逐渐稳固,并且成为主要的用法,它的语法化也在这种高频率重复使用中发生。
(二)however语法化的认知机制
刘正光和刘润清[12]将非范畴化定义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非范畴化和范畴化处于相同的层面,都是一种认知过程,人类的认知要经历从范畴化到非范畴化再到重新范畴化的过程。首先,人类在认知上会根据一些成员所拥有的共同特征将其范畴化,而人类的认知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某些成员会根据人类认知变化逐渐失去原来范畴的典型特征。在不断发展中出现新的特征,当这些特征成为这些成员的典型的时候,人类的认知就实现了重新范畴化。
however一词从作为副词表示“不管怎样”“无论到什么程度”到表示“然而”时成为连词的这一语法化过程,正是however一词逐渐失去副词范畴的修饰特征而具有连词范畴的连接特征的过程。认知范畴的边界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其中一个范畴的成员可以转化到另一个范畴,这就是非范畴化。however本身属于副词的范畴,因为它具有副词共有的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这是范畴化的结果。
当however一词作副词位于状语的位置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时,它还可以向连词转化,如All the Land knows that: However, yet there is no great breach. 它在此句中的修饰作用大大减弱,而连接功能增强,拥有了连词的特征,实现了非范畴化。在之后的语言演变中,它可以位于两个分句或句子中间,完全充当连词,此时的副词范畴特征完全消失,进而实现重新范畴化。语言和世界都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知也需要不断调整以认识和表达新的事物,自然会发生重新范畴化。however一词的语法化过程实质上反映了人类认识事物时从范畴化、非范畴化到重新范畴化的认知过程,这也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
由于认知的经济原则,人类尽量使复杂的语言变得简单,但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的交际需求,所以对现有的语言资源进行重组,转喻和隐喻使这个过程变得简单。however就是由于认知的经济性和人类对世界认识加深的需要,通过隐喻和转喻发展出了表转折用来连接的功能。
转喻可在同一模型中建立一种认知上的联系,使有限的语言形式承载更多的语义内容。however在同一认知模型中存在“行为(方式、程度)—结果”的认知关系,它在表示程度和方式时隐含着这一行为的结果,行为义是喻体,用行为义来转指结果义。通过转喻,however实现了语义的扩展。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通常是用具体来表抽象。however由副词向连词的语法化离不开隐喻机制的影响。它是由客观抽象的概念域向逻辑关系域的映射。however作副词和连词时属于不同的认知域,在作副词时,它属于客观抽象的概念域,表示行为的方式和程度,然后映射到逻辑关系域,用来表示转折的关系。这两个域的相似之处就是他们都与行为状态有关,由概念域中行为的方式和程度关系到逻辑关系域中行为的先后关系。因此,however通过隐喻实现了由副词到连词的跨范畴转变。
however由副词到连词的语法化过程离不开认知机制的作用。它会发生语法化是因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要经历范畴化到非范畴化再到重新范畴化的认知规律,具体而言,它通过转喻和隐喻实现语义的扩展和范畴的转变,从而however实现由副词表示“不管怎样”“无论到什么程度”到连词表示“然而”的语法化转变。
三、结语
从历时角度对however的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的探究可知,however由how+ever复合而成,并且最初表示“不管怎样”和“无论到什么程度”时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发展到表“然而”时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经历了从副词到连词这样的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however语法化的动因有两个:一是句法环境的改变,二是高频率重复使用。句法位置的改变以及长期处于表逻辑连接的语境中,使其易发生语境吸收,并且通过高频率的使用使语境固化,从而发生语法化。从认知机制上来看,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要经历范畴化到非范畴化再到重新范畴化的认知规律,语法化也就不可避免。however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并且通過转喻和隐喻实现语义的扩展和范畴的转变,实现从副词表示“不管怎样”“无论到什么程度”到连词表示“然而”的语法化转变。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4):17-24,80.
〔2〕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3〕QUIRKR, LEECHS, SVARTVIKJ.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4〕BIBERD, JOHANSS ONS, LEECHG et al.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1999.
〔5〕薄冰.高级英语语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6〕B?RJARS K, BURRIDGEK. Introducing English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Hodder Education, 2010.
〔7〕张道真. 英语语法大全[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8〕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 邹晓玲, 赵翠莲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9〕英国柯林斯公司.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第一版)(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English-Chinese Learner?s Dictionary)[M]. 姚乃强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10〕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六版)(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
〔11〕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4): 1-5,68.
〔12〕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29-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