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喜萍
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抓住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激活知识的生长点,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下文以《示儿》教学为例,谈谈生成性资源的有效运用。
从《示儿》单元页的导语中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方面代表课文学习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要求,很容易统一起来形成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结合资料,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教学《示儿》进入“抓诗眼,悟诗情”环节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悲、无忘,进行品析。为了说清楚这两个关键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笔者用课件出示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介绍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情况。有个学生看过资料后突然提出一个问题:“金国在什么地方?”笔者只记住了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朝代,没有记住金国在什么地方。笔者迟疑片刻,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继续引导学生品析两个关键词。
很明显,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对本节课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生成性资源,且在无意中也暗合本课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如果笔者在备课时多加关注并深入思考的话,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这个生成性资源,进一步告诉学生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为了发挥这一生成性资源的教学价值,在课文教学结束时,笔者提出:“金国在什么地方,是一个与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有关的非常好的问题,老师当时觉得一句话讲不清楚,所以愿意在课后与大家一起去找资料进行探索,我们明天最后一节课进行交流吧!”
课后,笔者不仅认真研读了那一段历史,而且把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也进行了梳理,对爱国主义进行辩证思考。在第二天交流时,笔者在总结学生交流情况的基础上,出示金国的简单介绍:“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北宋末年攻占了北宋的都城汴州,掳走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灭亡,进而形成与南宋隔江对峙的局面。”接着,在谈陆游一生抗金爱国时,学生通过收集陆游的爱国诗句,了解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诗人一辈子为抗金而奔波,临死提出的最后要求还是期盼收复金人侵占的中原广袤的领地。”
如果教学仅限于此的话,从表面看,笔者的确回答了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却未能给学生指出探索爱国主义内容在历史上的变化路径。所以,笔者接下来重点引导学生就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融合来了解“国”这个概念在范围上的变化。首先,笔者依次用课件呈现北魏鲜卑族、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入主中原的资料,学生通过集中阅读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历史上,这些外来民族虽然曾经以“侵略”的方式占领了中原地区,最终却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接着,笔者出示资料——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为秦国攻陷楚国的都城郢,愤而投江,成了爱国主义的典范。陆游在《示儿》一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与屈原很相似:他一心要把金人赶到中原以外的地方,恢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陸游这种爱国情怀是永远值得大家敬仰的,在今天,我们谈及爱国主义的“国”时,早已今非昔比了。
总之,上述延缓运用生成性资源的做法,虽然看上去有种“亡羊补牢”的味道,但可以说是一次及时而有作为的“补牢”。从“补”的过程看,教师能够从容地组织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借助不同层次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有效训练;从“补”的效果看,学生在爱国主义内容的理解上,超越了简单资料的表面化认识,达到了一个具有时代感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