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溪
《笋芽儿》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我爱阅读”中的一篇童话故事类文章,课文中的笋芽儿能说会道又活泼可爱,符合孩子的情绪、意志和需求。学习这样的精彩故事,能够有效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在语言文字中去发现、去分享笋芽儿成长的欢乐。
“呼唤”与“喊”都是“口”字旁,而且意思上非常接近,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还是有区别的。
“呼唤”在文中一共出现两次。一是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低声”除了与“沙沙沙”的雨聲一致外,更符合春雨姑娘温柔可爱的形象。这样的“呼唤”自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尽管笋芽儿“沉睡”在黑暗的土层深处,依然能感受到春雨姑娘的呼唤而“醒”了。二是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他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粗重的嗓音”自然与重敲的大鼓相当,同时还符合雷公公的身份,这样的呼唤太给力了,能够让笋芽儿从睡梦中猛地睁开眼就往外冲。从春雨姑娘到雷公公,呼唤的力度不断加大,他们希望笋芽儿在大好的春光里快快生长。
随后的课文中还有与“呼唤”相似的词语出现,如“叫”“唠叨”“喊”“说”等。但是,对于深埋地下的笋芽儿来说,最让他动情的还是“呼唤”。因为“呼唤”中包含着浓浓的爱意,蕴藏着无尽的力量,也只有“呼唤”才是孩童最渴望的声音。
撒娇是孩子天性的流露,撒娇常常能够为他们换来所希望的一切,所以孩子都喜欢把撒娇当成最温柔、最有力的武器。那么,笋芽儿在“揉揉眼睛、伸伸懒腰”后的“撒娇”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一是他虽然醒了,但还不是“睡到自然醒”的那种幸福状态,他还想睡一会儿,这与孩子撒娇的常态相吻合。二是四周仍然一片漆黑,笋芽儿虽然听得出是春雨姑娘在“呼唤”,但因看不见其他的人,心里感到有点不踏实,所以笋芽儿发出了一种试探性的问话:“是谁在叫我呀?”这样的问话体现的正是孩子初醒时的慵懒之态。
及至雷声响起,笋芽儿不再撒娇,而是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地向上钻。这时的笋芽儿是多么机灵,多么努力,多么急切,活脱脱一个在学步中就想奔跑的小家伙。当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一下子就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无穷魅力:一切都是那么欣欣然地成长,无论是桃花、柳树,还是小燕子,都尽情地享受着美好的春光而快乐地成长。因此,笋芽儿奋力地追赶着美好的春光,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此时此刻,笋芽儿早已丢开了“撒娇”的稚嫩,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一颗成长的心和“自豪”的洒脱。“我长大了!”笋芽儿这种充满自豪的喊叫,在春天的无限风光中,传得很远很远,这是回荡在大自然中最动听的旋律,也回响在每个孩子欢快的脚步声里。
乡下孩子对竹笋并不陌生,可让他们对竹笋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描述,困难也是不小的。在儿童的语言材料仓库中,最喜欢、最拿手的语言形式就是带有童话色彩的语言。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在他们的眼中,所感兴趣的动物、植物都是活生生、有意识的。所以课文用童话来表达,一下子把儿童带到那种独特的“生长环境”中,得以从中还原他们对竹笋的认知,又符合儿童的表达习惯。
在生长过程中,竹笋被当成一个熟睡于地下的孩子——胖乎乎的笋芽儿,参与笋芽儿成长故事的春雨、春雷、太阳、大地等事物都幻化成了有独特个性的人物——春雨姑娘、雷公公、太阳公公、大地妈妈,他们在笋芽儿成长之中都送上了满满的关爱。如春雨姑娘的呼唤:“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再如妈妈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衣服,还不停地唠叨:“千万别着凉!”透过“爱抚”“滋润”“温暖”这些富有爱意的词语,人们感受到笋芽儿的成长是多么幸福。笋芽儿钻出地面后,看到桃花、柳枝、小燕子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仿佛在欢迎自己。
这就是童话语言的独特魅力所在,笋芽儿在孩子们的心里也快乐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