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香玲
语文学习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低年级阅读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教师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为其建立完整的审美架构,让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及探寻美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记忆,推动阅读学习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发展。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向学生传授感知美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是韵律美。教材中的文字应用巧妙,通俗易懂且结构简单。如语言的抑扬顿挫会产生美的感受;排比或设问等写作手法的运用,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句尾押韵的格律美,强化了语句的抒情效果,涵盖了丰富的韵律美。
二是意境美。文本的作者运用巧妙的写作手法,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引人入胜的意境中。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通过香炉、紫烟、青山、红日等景色的描绘,将香炉峰渲染得极美,为瀑布的景色之美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望”与“挂”字的巧妙运用有着化动为静的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直下”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和水的湍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势不可挡的情境中。诗人将瀑布比喻成“银河落九天”,进一步突出了诗句新奇和夸张的审美特点,让读者印象深刻。
三是情感美。文字是有温度的,如《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散文,教师要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美,对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教师要注重审美教育和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要在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中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一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对审美情境的创设,需立足教学的目标与学情,让学生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及体验。教师可利用生活化的语言,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审美情境。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思考“平时向别人借过哪些东西”的問题,再提出“小壁虎向别人借尾巴”会遇到的问题,然后出示壁虎的图片,带领学生认识一只向别的动物借尾巴的小壁虎。教师利用生活化的语言,将学生快速带入小壁虎借尾巴的情境中。
二是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真切地感受教学情境,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词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三是朗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实现读者与作者的近距离对话。文章是美育教学的最好素材,教师需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切实受到美的熏陶。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需注重读出人物角色带有情感的语气,切实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低年级语文阅读中的美育,离不开美的感知和美的欣赏,更不能缺少美的探寻。
一是探寻人格之美。教材是学生审美情趣发展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角色内在的人格美,达到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启迪心智的目的。如教学《朱德的扁担》,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表明红军战士们不畏艰苦的革命精神。“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表明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品质。
二是探寻未尽之美。文章运用了大量留白的写作手法,让人意犹未尽,需要学生认真挖掘文字背后的含义。学生通过想象将留白的内容铺展开来,加上自己的见解,就能够实现对美的延伸。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对文章的理解,扩写小壁虎和妈妈的对话内容,深入体会小壁虎的心路历程,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需明确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学习水平,以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引导,使学生能进行有效的表达,使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紧密相连。
为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就要对原本的认知结构进行更新,形成认知的再度平衡。正是在这种打破平衡、构建平衡的状态中,真正具有深度和高效思维的创造性学习就产生了。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篇的学习获得理性的感知;再让学生在形式——内容——形式的学习中获得深入的理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识字内容,需要教师慢慢引导,选择归类组块、整体识记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组块为词语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让学生在学习生字、词语、句子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如在《小池》的教学中,学生将其与古诗《池上》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并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繁杂的知识点,深入挖掘古诗的审美特点,获得美的熏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仿写古诗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需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发挥语言的功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